法国总统马克龙1月10日结束他上任以来的首次中国之行。鉴于马克龙自上任以来一直高调宣示的与陈规旧矩决裂、推行新政的决心,以及近期特殊的国际形势,这次为期三天的访问吸引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三天之后,如何评论马克龙这次中国之行呢?从两国领导人在媒体聚光灯下签署的经贸合同来看,法国总统此行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平衡中法经贸关系的目的?法国与欧洲如今是否还能够与经济实力壮大的中国开诚布公地讨论人权问题?我们电话采访了泛欧智库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部副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atêl)先生。
他这样总结马克龙此次对中国的访问:
杜懋之:双方对这次访问都有期待。在战略问题上,中国对法国有两项 期待,一是鉴于美国在特朗普政府领导下地位明显削弱,中方希望了解一向在北约组织框架下坚持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的法国如何定位。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马克龙态度非常谨慎,没有标示出明确立场,但除去气候变暖问题外,法国方面肯定没有任何意愿,想要抢占美国留下的空间。中国对法国的另一个期待是由于法国从未就“一带一路”计划明确表态,中国方面感觉法国对此计划兴趣不大,甚至抱有某种怀疑。在这个问题上,马克龙的讲话一方面对这项新丝绸之路计划表达兴趣,欢迎中国来法国投资,但同时,他也希望能保护法国经济的某些领域,以便保证法国在高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我认为他相当明确的传达了一个信息,我想中方也听到了这个信息,那就是,丝绸之路、投资、贸易,这些都很好,但法国并不愿意支持中国以在地缘战略中争取主导地位为目的的外交政策。
法广:马克龙希望向中国显示出他是欧洲联盟中的领军人物。您认为,中国方面是否接受了这样的信息?法国是否有能力带领欧洲与中国建立一种新型关系?
杜懋之: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只是暂时的。要知道,德国很快将组成联合政府。在英国因退欧进程启动而受到削弱的情况下,我们又将面对法德两国轴心运作的情形。虽然因为这些因素,马克龙暂时显得是欧盟的领导人,但欧盟是一个政治上十分复杂的组织,欧盟委员会权力其实非常大。欧委会虽然是按照成员国政府的要求行事,但是在目前中欧关系中困难最多的投资和维护贸易平衡问题上,采取行动的是欧委会。法国当然支持欧委会的这些举措,有些措施也是法国提出的,比如对某些敏感的高科技领域的外国投资采取保护措施。我觉得,无论是从象征意义上讲,还是从政治角度讲,或者从中国对欧洲的看法来讲,重要的是让中国看到:尽管有英国脱离欧洲,尽管有加泰罗尼亚问题的困扰,或者某些民粹主义思想的政党兴起、并与中国关系良好,尤其是中东欧国家,但欧洲联盟正在重新站起来。马克龙想传达欧洲重新崛起的信息,希望北京由此看到欧洲正在重新站起来。
法广:马克龙此间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平衡贸易关系。那么,从双方最终签署的各项经贸合同来看,您是否认为这种平衡贸易关系的意愿部分达到了落实?还是说这仍然是一种虔诚愿望而已?
杜懋之:我不认为这些合同可以平衡双方的贸易关系。其效果当然会反映到双方的贸易关系中,但我们还没有具体的数据。而且这也都是些传统的贸易合同,比如,与空中客车集团,双方常有合同。真正对中法或中欧贸易平衡有影响的问题主要是打入中国市场,是在投资问题上缺少真正的互利。这一点已经非常明显。一些中国大型企业、尤其是国企开始在欧洲投资,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可以说是中国在欧洲投资的重要转折。互利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贸易往来上,而是也涉及投资环境。欧洲的投资环境远比中国开放。马克龙在这一点上传达了一个政治信息。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相关的讨论取得成果。这将是2018年中欧关系的核心问题。要知道,在这些问题背后,是中欧投资协定双边谈判,这才是可能平衡中欧关系的关键的问题。
法广:人权问题是马克龙此行的一个敏感话题。马克龙表示他与中国国家主席在私下会谈中谈到了人权问题。但是,与上周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来巴黎访问时马克龙的讲话相比,我们不难看到他在对土耳其和对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语气上的不同。在当前形势下,法国,或者更广泛地说欧洲,是否还能与中国讨论人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