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广东的羊城晚报发表记者报道,指责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实行\”书号实名制\”,进行垄断和控制书号,导致广东出版社无书号可用,大批新书无法出版。该报道上网后便被转载,广州的21cn网、金羊网等已转载,但很快被删除,搜索显示\”很抱歉,你查看的页面不存在\”.一般网站删除文章,都来自上层的压力。羊城晚报批评新闻总署,可能是该总署或新闻办下令网站删文。抗议新闻总署垄断书号,抗议删文行为,希望开放图书出版业,保障新闻出版自由,对出版社出版图书实行无限量供应书号。
附被删除报道:书号网上实名申领 广东出版社至今无号出书
金羊网 2009-02-10 14:40:39
国家上月启动书号网上实名申领,因网络平台建设进度问题——
本报讯 羊城晚报记者邓琼、实习生郭梅美报道:一开年,广东多家出版社遇到一件麻烦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要求今年在全国铺开\”书号实名申领制\”,但广东方面的网络平台迟迟未能开通,导致本地出版社无号可领、出不了新书。
据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介绍,1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书号实名申领制\”,约100家国内出版社率先使用相关网络系统,总署已停止以往仅由出版社申报选题、然后分批下放书号的做法。但由于总署网络平台建设进度问题,广东的出版社还没有一家能启用书号实名申领,2009年的新书号无法下发。省局正积极同总署协调,有望本月内或下月初开通,开始发放今年的书号。
但本地出版社对书号实名申领制疑虑并未解除,担心因增加审批环节延误出版流程。
据介绍,此前书号申领,是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出版社将选题、书名报送总署,总署审核后发放。出版社一般会在上半年一次性申领书号核定额度的70%~80%,下半年再一次性申领完剩余书号。出版社操作较简单,且有比较大的自由度。
不少出版社反映,实行实名制申领后,出版社每出一本书,都要在完成书稿编辑加工和版式设计并经终审后,向总署提交该出版物的原数据,包括作者情况、书名、价格、字数等,从而获得唯一的中国标准书号及条码,正式成书后不能更改。一书一号、见书给号,出版单位自行调控空间大减,且书已基本编成才能申报书号,如审批稍一延误就可能痛失市场商机。
此外,\”书号实名申领\”还触动了出版界另一个敏感词:买卖书号。\”出版社一次性把书号领到后,管理部门实际上对这些书号的用途就难以监管。有的出版社会虚报选题获取书号,毫无顾忌倒卖挣钱,被书商买走书号出版的图书,有的出版社完全不尽三审责任。\”一位出版人表示。有的民营策划机构还利用一个书号出版多种图书。书号网络实名申领正是为改变这种乱象。
广东一家颇具规模的民营文化机构负责人表示:\”实名制规范了书号发放,但也突出了书号资源的稀缺性,有可能更加抬高书号转换价格。书号还是能买到,只不过民营图书策划成本将更高。这样,不仅小型文化公司可能倒闭,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化公司出版量也会减少。\”他认为,这对图书市场将是不小的打击,因为目前大部分畅销书均由民营公司制作。
还有民营业者提出,\”书名一经申报就不能改变\”某种程度上违背出版规律。因市场形势随时变动,书名是最重要的标识和卖点,很可能临时调整。\”一名定终身\”对管理者是方便了,但对出版者则意味着不合情理。
附评论:
规范书号管理不是为了让书难产
2009-02-12
1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启动\”书号实名申领制\”,出版社在书已基本编成后,提交相关数据申领书号。然而由于总署网络平台建设进度问题,广东方面的网络平台迟迟未能开通,导致广东的出版社至今无号可领、出不了新书。目前,广东省出版局正同总署协调解决此事。(《羊城晚报》2月10日)
了解图书出版行业者都知道,书要正式出版必须有书号,而这书号不是谁都可以获得的,只有那些正式的出版社,才有资格向出版总署申领。由于书号资源被垄断,近年来一些出版社为赚钱,将自己从渠道内获得的书号,非法倒卖给社会上的单位及个人,导致许多不良图书面市。出版总署启动\”书号实名申领制\”,正是为了规范书号管理,解决买卖书号的问题。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实名申领制刚启动,广东的出版社就被打了当头一棒。按照规定,现在必须先有书再申请号,一书一号严格配对。本来这是一件好事情,但众所周知,现在图书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出版行业的竞争相当激烈。一些精心策划推出的书,如果不能及时上市,会严重影响经济效益。由于管理部门的原因,造成出版社有书却\”难产\”,实在令人遗憾。
对管理部门规范书号管理,笔者绝无意进行指责。事实上,书号制是不能废除的,为图书编号也是国际规则。然而,书号的本来意义,只是图书的一个编号而已,它不该成为稀缺资源,被管理部门垄断在手中。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只要有待出版的新书,书的内容没明显问题,都能轻松获得书号。放开书号发放,不但能让出版业更繁荣,也能让买卖书号现象彻底消失。
当然,新闻出版总署只允许出版社申领书号,有对出版物市场管理角度的考虑。因为如果出版社并没书要出版,申领了书号倒卖到社会上,会造成对出版物内容管理的失控,让低劣乃至色情、反动的书,堂而皇之地正式出版。然而笔者以为,垄断书号资源,并不能杜绝坏书的出版。因为没有书号,一些不法分子也会伪造书号出书,有关部门曾多次破获过这类案件。
某民营文化机构负责人提出,实名制更突出了书号资源的稀缺性,有可能更加抬高书号转换价格,书号还是能买到,只不过民营图书策划成本将更高。他的担忧应该说不无道理。事实上,买卖书号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不在于一些出版社唯利是图,也不在于不法分子有钱去买,而在于书号资源被高度垄断,即使是内容没有问题的书,没有书号也出不了,只能望洋兴叹。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曾报道,2008年底,首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获奖名单在经历了15天公示之后,迟迟不能颁发,原因是部分获奖的出版物,是用假书号出版的。能够获奖的出版物,在出版上都存在障碍,不正是对书号垄断制度的抗议吗?出版总署启动了\”书号实名申领制\”,申领平台的建设却蜗牛速度,也显示出了书号管理的僵化。
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曾表示,资源分配不公造成了出版社买卖书号。但他说的资源分配不公,只是不同出版社可以获得书号数量方面的不公。而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出版社实名申领书号,它们也还是号贩子——书是由社会上的图书公司操作的。有编书、卖书能力的体制外单位,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获得书号,销售预期不好的书,作者则要\”自费出书\”,实际上也是向出版社买书号,这些资源分配不公现象,何时才能被列入出版管理体制改革议程呢?(文/李清) 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