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凯德在《砚石新闻(Inkstone)》撰写的文章,引用九七香港回归前美国《财富》杂志的封面标题”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指当年历史学家预言香港回归代表香港之死,可能是有先见之明或来得太早,但2018年这几个月发生的事,似乎是一个转折点。
瑞凯德重新引用”香港之死”之论述,在九七回归前后曾引起社会广泛而激烈的讨论。香港九七回归前夕,美国《财富》出版”香港之死”的封面故事,引爆香港社会及国际间的舆论。回归十年后,《财富》又在网上刊登一篇题为《噢!香港不死》的编辑署名文章,指97年报道”香港已死” “夸张了”,文中指香港回归10年后,经济发展良好、 “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落实、司法独立及新闻自由得到保持….. 因此香港距离”死亡”相距甚远,坦承10年前的预言有错。
曾经伟大的开放与弗里敦市开始衰亡
瑞凯德 在《砚石新闻(Inkstone)》的文章中指出,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的七月,香港民族党被列为非法组织;至十月,香港政府首次驱逐外国记者出境。这也是他记忆中首次香港政府透过不延续工作签证,驱逐外国记者。而这个转折点,正展示一个曾经伟大的开放与弗里敦市开始衰亡。
瑞凯德表示,是次香港政府明显”借用”了中国政府一贯的拒绝续批签证的手法。然而,马凯的情况实际上更恶劣,因为它不是因为所写的文章或言论而被驱逐,他的所谓”罪行”似乎是他作为外国记者会执行主席,主持了一个”绝对合法的午餐会”。瑞凯德在文章坦言,”从没有想象过,有一天香港会驱逐外国记者。”
制造杀鸡儆猴效应
瑞凯德相信香港政府的做法是要达至”杀鸡儆猴”效应,外国记者因此明白,具批判性的报道不会被政权容忍的,”最好听从命令或执包袱离开”。因此,报道时会更小心谨慎,甚至因为担心被驱逐而自我审查。
瑞凯德其后接受德国之声的电话访问。他表示,香港政府及建制派反驳说香港仍然有充份的言论自由,与此同时,他们也说不能跨越一些”红线”。然而他们从未说明那些红线是什么。瑞凯德认为,除非清楚知道底线界限,否则记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了法。以他所知了解,没有任何已通过的法律说谈论独立是非法的。 瑞凯德强调,政府需要说明这些红线是什么,因为这衍生一连串的问题:能否有来自台湾的、甚至来自西藏的人在香港发表演讲?能否采访民族党的陈浩天,并在报章上引用他的说话是合法吗?瑞凯德重申,针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任何人都需要明确的法律说明。
不少报导指香港政府正在准备廿三条立法,瑞凯德认,廿三条立法后可能严重限制言论自由。他指出,香港政府需要考虑一下, 一方面要投入多少能力才能令北京政府满意,另一方面又不致上演如2003年大规模示威活动,”我们最终看到的是,在北京期望全面控制和服从党中央里,香港传统言论自由与自由集会之间存在的巨大冲突。”
“香港之死”的论述正在陆陆续续地实现
香港记者协会主席杨健兴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表示,回望九七前夕,国际社会对香港九七后情况感到忧虑,所以出现了”香港之死”的说话。九七回归后头几年,表面上社会也大致平静,所以《财富》后来也有修正的说法。然而,当再回望这几年香港,再重读”香港之死”的论述时,又会感受到当日的论述正在陆陆续续地实现,特别是次《金融时报》马凯事件,令人担忧的许多的问题相继浮现,虽然只是一个案例, 却令人忧虑香港像”香港之死”所形容的制度、文化以及基本的价值是否能够维持下去?如果悲观一点的会认为己没有希望了。
杨健兴认为,很多香港前线的新闻工作者感到大环境越来越困难,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底线”、”红线”,到底新闻还有多少空间?的确令人忧虑。他指出,没错在施政、房屋、民生问题等议题上,香港市民仍然不断批评政府;香港传媒对香港政府内部也非常尖锐。然而当针对中央政治敏感的问题、如主权、港独等议题时,言论及新闻报导的空间却可能不断收窄。杨希望借着今次马凯事件,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从而给中央政府一点压力,予香港多一点新闻自由。
大陆化必然使香港走向沉沦
资深新闻工作者及评论员程翔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表示,瑞凯德重提”香港之死”的论述颇合符香港的现状,没有危言耳耸听。程翔认为,香港逐渐走向沉沦是很自然的。他指出,九七回归前,他已发表过文章,指出香港回归后最大的忧虑就是”大陆化”。九七回归竹后,香港的意识形态、政治运作都与北京看齐,这是不可逆转的。程翔强调,”香港之死”在回归头几年似乎没有实现,当年预
言虽然落空,但不代表沉沦的病因已解除。他重申,大陆化必然会使香港不可逆转地走向沉沦,如果对大陆化没有制衡,香港必死,只是迟或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