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自画像

 

“困惑”一詞,概念明確,决不使人困惑。

 “困惑”一詞,現代漢語,由“困”加“惑”並列、意義重疊而成,指感到疑惑,不知該怎麽辦。

 甲骨文之“困”,其結構同“囚”,其義亦相類似:指生存受條件局限與製約而趨於悲苦,找不到出路。甲骨文之“或”,同“域”,指國之邉界。“或”屬“心”類,指思維對概念的邉界難定,不知它應劃在哪裹——小到一個字義,大到人生的價值、意義與方向。

人類是唯一懂得困惑,並一心想走出困惑,却永遠走不出困惑的動物。因為他們一代一代地總是事與願違地在製造着無窮無盡的困惑。

因此,讀完朱大可先生的《中國散文的五種困惑》一文,就多少有點令人啼笑皆非了。

顯然,《中國散文的五種困惑》闡述的並非朱先生個人對“中國散文”的困惑,而是他宏觀地全局性地在總結“中國散文”找不到出路的五種局面或困境。說穿了,他是在吃碼字匠的飯,操文化部長的心。説輕點,肉食者謀之,何必間焉;說重點,你在僭越,失了本等。

朱說“散文的第一種困惑”,不存在。此問題由來己久,且是“世界性”的,不獨中國,也不獨當代。所以幾乎可以斷言:這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不是困惑的困惑。二十幾年前,王一川將毛*澤*東評定為“散文第一大師”,不是鮮有噴痰者麽?異議者小心問之:“毛之文恐非文學?”答曰:“不是散文,難道是詩?”
 
朱說“散文的第二種困惑”,也不存在。讀小學時我就懂:任何文學形式(詩歌、散文、小説、戲劇等)都無髙下之分,近山近水,各人之性也。正如味之於咸甜,聞之於哀樂。故諾貝爾文學獎非唯一之標準,只能算一個屁,說它香它就香,說它臭它就臭。它既不能證明中國小説比中國詩歌、散文的成就要高,也不能使假文人的余秋雨變成莫言式的假農民。所以幾乎可以斷言:這不是詩歌、散文、小説等形式上孰髙孰低的問題,而是詩歌、散文、小説等中國大陸文學是不是真文學的問題。因此在我看來,詩歌固然閉眼頌之舔之,膩媚如狗;散文亦矯情似奴,把謊言都說得來鏗鏘有力。站在體制外之角度,説輕點,你是隔靴搔痒;說重點,你在買櫝還珠。

朱說“散文的第三種困惑”,即“只有在中國,散文才是中學語文課本的主體”。這似乎仍是個形式問題。既是形式問題,也就不成其為問題。在我看來,易幟後之文壇,幾無文學可言,蓋因“為政治服務論”、“工具論”已成懸於文學頭上的逹摩克利斯利劍。故教育亦成洗腦之重災區,你我數輩人身受其害,而且還將繼續領受下去。而中學語文課本以散文為主,也屬自然現象。因為散文有非文學散文如政論文、科技文、記叙文等“應用”之文,而詩歌、小説决無非文學性者;教材有“應用”,亦理所必然。故以賤民角度視之,説輕點,你在緣木求魚,混淆體質;說重點,你在刻舟求劍,誤導蒼生。

朱說“散文的第四種困惑”,即當代中國大陸散文中,充斥着“媚雅”(我們一般人所謂的“媚俗”)。這似乎觸及到本質了,但可惜並未深入,仍停留於表象,連“粗痞化”、“犬儒化”、“碎片化”等我們耳熟能詳的評判都不屑用之,遑論對“媚雅”的追根溯源了。比較説到點子上的,是這“後三十年”大陸散文的“装B”。滿以為他會順藤摸瓜,他却說“散文是最容易被人用來‘裝B’的一種文體”。——冥頑不靈地又把問題拉回到“形式”。常識告訴我們:在裝B時代,任何一種文體都容易被人用來裝B。正如皇帝的那無數新衣,只有很傻B的那件,却没有最傻B的那件。密爾早就指出,專制使人變成犬儒;巷口賣燈草及蜂窩煤咒咒的瞎子阿貴說,“百花齊放”使人變成寒蟬。朱先生却老是在“形式”上表演他的太極拳。所以以常識之角度,説輕點,你在東拉西扯,言不及義;說重點,你在邉綫带球,死不傳中,看得人心緊。

朱說“散文的第五種困惑”,是散文家自身形象的递减和其“話語方式”(又是形式!)的“内縮”,以及網絡散文的文學性缺失。這哪裹是什麽“困惑”啊?第一,文學自身形象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者)、“社會良知的擔待者”(引領者)、“傳統價值的叛徒”(反叛者),到“漢語創新的手藝人”(實驗者),再到“碼字匠”的所謂“递减”,正是八十年代文藝復興良知“祛魅”的結果。宗教與類宗教的神秘性、神聖性以及它的魅惑力都被人們好不容易解構、消解了,大好事一桩,又怎會變成“散文的困惑”呢?你該不會説天逢元帥變成猪八戒後連人話都不會說了罷?第二,所謂“話語方式”,從國營話語的一統天下,到胡適、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的重新走紅,從楊、秦、劉社會主義元話語,到王朔、王小波、林清玄、董橋等異端的亮相,以及“還有人在熱烈叫賣木心和胡蘭成”,都是大陸讀者的幸事,也是中國大陸散文的幸事。對此,恐怕只有紅都女皇才會產生困惑:“中國人都怎麽啦?八個樣版戲還滿足不了精神需求?”第三,網絡本是上帝賜給中國人的禮物,它基本改變了中國人的生存狀态和生存心态。——每個網民隨時都可以更换其身份:既是看客,又是運動員,還是裁判!而且易容、換装、變性瞬間而成;隻手可打群架,一人會唱雙簧;中指拇可以頻摔,隔夜屁可以過洋。總之,文學回歸本位,自由俺們初嚐。至於它是否被主流承認,王怡説“載滿鵝的火車已經進站,阿門”,李承鵬會用吃火鍋的舌頭抽你耳光。

總之,縱然困惑如影隨形,無處不在,但起碼它表示人對某事物疑惑不解、不知其底細、不識其面目,甚至完全搞不懂其因果邏輯,其内涵與外延。阮籍臨歧途慟哭而返,正是因為對“前途”一無所知,無從抉擇,所以他才困惑,他才無路可走而傷心。然而朱說“五種困惑”,其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正常人都曉得大陸文學的出路何在,只是各人心知肚明而不說而已。朱先生不僅强説,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西瓜皮當瓤,教人有些沮喪,有些氣血不暢。

於是有了困惑:當代公共知識分子都怎麽了?

於是知道“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淵明先生何以“悠然”——南山雖雲遮霧障,却從不令人困惑,不像人心,更不像聖言鬼語,而像至交,像情人。追慕自然的他,又焉能不徹底放松而悠哉游哉。

於是更加向往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