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世界观、组织、及信徒的生活方式等几个方面讨论宗教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异同,试图说明两者都是人类历史上极为成功的灵魂工程。据传是马克吐温说:“历史虽不重复,但常常押韵。”通过这样的讨论,本文试图把中共的崛起放入历史的上下文中,说明共产主义理念与历史上成功的宗教至少是押韵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成立,那么在未来,与共产主义理念继续押韵的大众思想总动员还会以不同的名字不断回到中国的土地上。这也就是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前言
 
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地下建立,之后只用了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便一举击败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民政府,控制整个中国大陆,其崛起堪称奇迹。其中的原因,除了外因,如苏联的强力援助和日本侵略对国民政府剿共计划的打断,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起了至少是同等重要的作用。支持这个因素的一个证据是中共赢得了从目不识丁的贫雇农到受过海外教育的众多高级知识分子的几乎横跨中国社会整个民意光谱的狂热支持。
本文试图为这种强大生命力提供一个理解的角度:在对大众思想的动员方式上,共产主义理念与历史上的成功宗教有许多相似之处。
虽然中共自称为唯物主义,刻意与所有的宗教划清界限,但许多人都已经注意到共产主义的宗教色彩。比如,哈耶克的观察是:“像国家社会主义(注:即纳粹主义)或共产主义这一类运动背后所蕴含的道德情感的强度,也许只有历史上伟大的宗教运动堪与之相比。”【1】
杨继绳写:“毛泽东以73岁老年之躯,不辞劳苦地一次又一次接见红卫兵,颇有一点宗教色彩。他像布道的主教一样,将他的思想传播到年轻人之中,希望在与他同代的官僚们去世以后,下一代就会以他的思想改造中国社会。被接见的人好像教徒接受了主教的洗礼一样,无比光荣,无比幸福。”【2】
华沙大学教授Marcin Kula的分析是:“共产主义在许多层面的问题上都采取宗教式的办法。令人惊异的是,甚至它与宗教的斗争也有浓厚的宗教气息:这斗争的一个目的是,除了体制批准的神之外,大众不能崇拜别的神。”【3】
一平作出如下的比较:“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就会清楚地看到它的宗教化。比如:偶像崇拜,其英雄的 ‘高、大、全’形象,其领袖之神明;至高的‘主义’——教义信仰;诉苦——受难;自我批评——忏悔;迷狂式的群众歌曲和大会——弥撒敬拜。最具象征性的是,保留领袖的尸体,供民众敬拜——尸体崇拜是原发性的低级宗教。”【4】
这些观察分别着眼于共产主义理念在信徒心中激起的情感强度、比个人寿命更长久的生命力、排他性、以及在信徒信仰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形式。
本文从世界观、组织、及信徒的生活方式等几个方面讨论宗教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异同,试图说明两者都是人类历史上极为成功的灵魂工程。据传是马克吐温说:“历史虽不重复,但常常押韵。”通过这样的讨论,本文试图把中共的崛起放入历史的上下文中,说明共产主义理念与历史上成功的宗教至少是押韵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成立,那么在未来,与共产主义理念继续押韵的大众思想总动员还会以不同的名字不断回到中国的土地上。这也就是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中共的理念最初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论和列宁的苏维埃实践,后来又加入了许多本土化的成分,并且在建政之后把其现行体制称为社会主义社会,而把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终极理想。为了行文简便,我在本文中将中共的理念通称为共产主义理念。
在文中讨论宗教的一些普遍特征时,我提出的主要依据是我比较了解的主流基督教和佛教。我假定这些特征是许多宗教的普遍特征,但不一定是所有宗教的共同或必备特征。我引用的材料多数是公开发表的记录,还有一些我自己的经历、见闻。
在每一个宗教中,信徒之间的虔诚程度都有差异。本文中讨论的主要是各宗教及共产主义理念中的较为虔诚的信徒的思想和行为。我假定,虽然他们在各自的宗教组织中不一定比三心二意者的人数更多,却是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一只头雁足以决定整个雁群的前进方向。虽然三心二意者的人数可能占优,但他们更多时候是作为附和者的角色。
 
1. 宗教的几个特征
 
宗教是如此巨大的话题,涉及的是人认知世界的基本判断标准和终极目的,所以讨论宗教的全貌是极为困难的事。在本文中,我把关于宗教的讨论基本上局限于我自己比较了解的基督教和佛教,而它们之间的差异已经足够巨大,可以作为宗教的多样性的一个量度。基督教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人是神的创造物;而佛教认为人人皆是佛,不同只在迷的程度。在本文中,我沿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William James) 的说法,把信徒心目中的那个至圣至高的存在通称为神圣秩序 (divine order)。【5】
心理学家诺伦扎扬把各种宗教中的神圣秩序分为两类。一类是全知、全能、无处不在、并且有强烈的道德色彩,称为大神 (big gods)。【6】当代世界上主要的几种历史悠久、信徒众多的宗教都是大神宗教。与之相应,道德色彩不那么浓烈、对信徒生活的干预也较少的神圣秩序则可称为小神。中国民间崇拜的灶神、财神、妈祖等可作为小神的例子。
按照这样的定义,本文中的讨论对象都是大神宗教。
 
1.1 宗教作为系统的世界观
 
宗教不是关于世界的某一个方面的理论,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理论。一个宗教的教义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提供一个系统而自洽的解释。一个历史悠久的宗教对世界的解释通常都经过了许多代的虔诚信徒和理论家的工作,通常至少是自圆其说的。这里的“自圆其说”指的是信徒们自认为他们信仰的理念可以解释世界的万事万物;这不等于非信徒们也接受这样的解释逻辑。神话学家坎伯 (Joseph Campbell) 对此的观察是:“一个人的宗教是另一个人的神话。”
宗教的教义存在于经典中、宗教领袖和理论家的阐释中、及信徒的心中。信徒心中的教义即是信仰。
宗教的教义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对世界现象的解释,但它们之间又有几个显著的不同之处:
首先,每一门科学之中都是由一些基本原则及无穷无尽的细节组成,两者之间的联系完全靠严密的逻辑来完成。其知识体系只有少数在其中耕耘多年的学者才能彻底把握。不掌握细节,就谈不上对基本原则的透彻理解。比如,只记住牛顿定律的那几个公式并不等于理解了牛顿定律,只知道供求关系这个概念也不等于理解了经济学。宗教的教义也是由一些基本原则及许多细节组成,但两者之间的联系是靠直觉、比喻和信心来完成。这使得许多普通人不必用逻辑和细节来证实其基本原则便产生坚定的信仰。基本原则与具体细节之间的这种联系方式导致阐释的自由度,每一个宗教中林立的门派便由此而生。
其次,人类的认知能力有限,而好奇心和想象力无限。人的有限认知能力决定了科学的局限性,即每一门科学只能研究世界的一小部分。即使把所有的科学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它们达到的对世界的理解仍然只是宇宙间真理的一小部分。而人的无限的想象力则促使宗教的创始人们发展出对整个世界作出大一统的解释的理论。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这样宏伟的理论大厦似乎来得太过容易,但大众并非严格的学问家,所以如果一种理论既能满足他们无限的好奇心,又能自圆其说,就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由于科学与宗教的涵盖范围的差别,不同的科学门类之间并不互相排斥,而不同的宗教门派之间是互相排斥的。
第三,科学对未知世界开放。换句话说,科学不设终极结论,允许不断修改。并且,如果这修改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那么对现有科学面貌的修改幅度越大,其科学价值也就越高。在每一门科学中,不仅细节可以被修改,基本原则也可以被修改,而后一种修改被推崇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革命,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时空概念的修改。宗教的教义是终极判断,信徒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来为之作见证,但不可以修改教义。另外,宗教的教义之中通常都预言了世界的最终归宿,如基督教的审判日和佛教的永脱轮回。这些都不可更改。
最后,科学通常只与事实打交道,不作道德判断。而道德判断是宗教教义的必要成分。甚至可以说,宗教教义对世界现象的认知只是手段,其终极目的则是道德判断。
如果把一个人对世界和自己的所有认识称为他的认知空间,那么每一门科学分别占据这个空间中的一个角落,而他所信仰的宗教教义则高居于这个空间之中的最高处。信仰这个词是极为形象的描述:需要仰视才见,并且经常是虽仰视而不得见。在信徒的心目中,宗教教义的地位高于任何其它知识,是科学所不能撼动的。基督教中的神造万物、耶稣死里复活等教义,及佛教中的六道轮回、前世种因后世得果等理论,虽然有悖现代科学的常识,但信徒们能够以自己的逻辑来自圆其说。
在教义与亲情伦理抵触之处,前者也高于后者。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圣经》中亚伯拉罕得神谕杀子的故事。有的佛教徒为了自己的修行而放弃家庭的责任。
从阐释力而言,教义也在信徒认知空间的最低处。如果说信徒的认知空间是一座房子,那么他的信仰就是房子的地基,提供对世间所有现象的终极解释。
由于宗教的全权阐释力,宗教不能容得与它矛盾的任何关于世界认知的科学、个人信仰或其它宗教。这是宗教教义的排他性。由宗教教义的排他性引起的冲突、战争、迫害等在人类历史上层出不穷。
每个信徒对其信仰的排他性的程度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偏向于原教旨的信徒,他信奉的宗教教义是世界的客观真理;或者说,他自己的认知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其它的世界观没有合法地位。持异端的人只能要么悔改、皈依本教,要么迎接地狱的烈火。对于有自由倾向的信徒,自己的信仰只属于自己;其他人有各自选择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