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间 4:23 2022年11月4日 星期五

2018年3月26日,美国海军内布拉斯加号潜艇(USS Nebraska)在加州外海试射三叉戟II型D5导弹。

随着中国埋头扩大核武库并拒绝积极参与军控对话,拜登政府在2022年《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决定将对中国采取量身定制的核威慑战略。核武器专家建议,美国需要保留海基核巡航导弹等低当量核武器、扩大核武器规模,并且考虑如何应对中国在台湾冲突中使用核胁迫的可能性。
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负责核武器和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政策的副助理部长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星期二(11月1日)在大西洋理事会主办的一场讨论会上说,除了核阴影下的乌克兰战争,中国近年的核武扩张也为评估美国核态势提供了新的重大变数。

“中国核力量的增长是美国必须考虑的一个新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以前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没有考虑过。这份报告表明,美国必须考虑到,无论是从威慑还是军控的角度,我们可能面临两个核武器竞争对手的崛起。”

拜登政府10月27日发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指出,到2030年,美国将在其历史上第一次面对中国、俄罗斯两个主要核大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和潜在对手。

新旧报告有何不同?

该报告指出,美国核武器的根本作用就是威慑对美国及其盟国、合作伙伴的核攻击。“美国只会考虑在极端情况下使用核武器来捍卫美国或其盟国和伙伴的切身利益。美国继续依靠核武器来威慑一切形式的战略攻击——包括任何规模的核使用——以及使用非核手段的具有战略性质的高后果攻击。”

报告还提出,未来几年,中国领导层可用的核选择范围将扩大,使其有可能采取更广泛的战略来实现其目标,包括核胁迫和有限的核首次使用。美国将对中国采取“量身定制”的方式,并且可能有必要考虑美国核战略和力量的适时调整。

报告写道,“我们的目的是防止中国错误地断定它可以通过使用任何核武器获得优势,无论是多么有限的使用。”

美国智库国家公共政策研究所(NIPP)研究核威慑和导弹防御的高级分析师马修·科斯特洛(Matthew R. Costlow)对美国之音表示,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的主要优点包括:保留了美国的“核三位一体”(战略轰炸机、潜射弹道飞弹、洲际弹道导弹),没有采用“不首先使用”或“唯一目的”这一被美国盟友反对的核宣示政策,并且留有“调整”美国核力量态势以应对日益恶化的威胁环境的可能性。

不过,他认为,2022《核态势评估报告》简单地说明非核“战略”攻击可能会引起美国的核反应,而没有像2018年特朗普政府的评估提供一些此类攻击的示例,这使得美国的核宣示政策更加模糊和不利。

此外,报告称美国不会增加核武数量。科斯特洛批评说,这一报告没有得出结论要求美国必须打破“一切照旧”(business as usual)的心态,在2030年到来之前增加美国核武库。“出于国内的政治原因,拜登政府不想建议联合各国增加其核武库以维持威慑。此外,这一报告低估了在中国入侵台湾的情景下,威慑失败的严重性和可能性。”他说。

科斯特洛指出,鉴于中国的领导人对台湾的态度愈发咄咄逼人,威慑失败的可能性越来越高。“2022年《核态势评估报告》至少应该注意到这种可能并向更广泛的国防界发出警报,表明美国不会袖手旁观,眼看着威慑失败的威胁变大。”

美国战略风险委员会(The Council on Strategic Risks)传播总监安德鲁·法西尼(Andrew Facini)告诉美国之音,与2018年的《核态势评估报告》相比,拜登政府的版本很大程度上是对前任政府关于核武器立场的回归。

“在硬件和系统方面,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是为更多的新武器项目开绿灯,并使得扩大这些系统的作用显得名正言顺。相比之下,拜登政府采取了更为谨慎的做法——继续一些武器现代化计划,同时停止或取消其他计划。”

资料照: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阅兵式展示。(2019年10月1日)
资料照: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阅兵式展示。(2019年10月1日)

取消“海基核巡航导弹”引发争议

2022年《核态势评估报告》还决定退役B83-1核航弹和海基核巡航导弹(SLCM-N),但将继续推动核武库现代化,升级核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改善生产和维护类基础设施,发展“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替换“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发展新型空射远程防区外核巡航导弹、将搭载战术核武器的F-35战斗机部署在欧洲等等。

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表示,美国军队不需要海基核巡航导弹计划,目前的核武库已经拥有足够的能力。

法西尼认为,取消海基核巡航导弹有利于降低美国与中国等竞争对手关系的风险,但美国继续关注“低当量”核武器和具有双重能力的常规或核系统仍然让人担忧——“我们需要做更多工作来拒绝和避免冷战中出现的极其危险的战术核作战心态,这在今天似乎又将卷土重来。”

然而,美国传统基金会核威慑和导弹防御政策分析师盖勒(Patty-Jane Geller)告诉美国之音,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未能就日益恶化的安全环境提出充分应对威胁的方法,最终勾勒出一个基本上不连贯的战略。

“《核态势评估报告》强调了对有限核使用进行威慑的重要性,但随后取消了海基核巡航导弹(SLCM-N)——该能力将填补这一角色。”

盖勒指出,新报告的意义还有待观察,因为美国国会似乎已表明有意推翻取消海基核巡航导弹的决定。 随着安全环境的不断恶化,盖勒呼吁拜登政府修改战略并与国会合作,将国家安全置于政治目标之上。

她说,“由于核武器对美国构成了唯一的生存威胁(existential threat),美国人民需要一项严肃的战略,以应对来自俄罗斯和中国日益增长的核威胁。鉴于本文件试图以不加强国家安全的方式降低核武器的作用,我不确定这是否符合该标准。”

美国核力量重要负责人、美军战略司令部司令查尔斯·理查德(Charles Richard)今年四月向国会致信呼吁保留海基核巡航导弹,他指出,乌克兰战争与中国的核现状表明美国存在着“威慑和保证差距”(deterrence and assurance gap)。

科斯特洛也认为,取消海基核巡航导弹缺乏明智的战略理由,这一低当量的机动核武器有利于保证美国盟友安全, 并且使对手的攻击计划更加复杂化。

“更糟糕的是,该报告给出的理由是海基核巡航导弹是昂贵的,直到2030年代才可用——这使得它对于现在的威慑‘无关紧要’。这些论点毫无说服力,因为SLCM-N如果得到资助,很可能是美国核现代化计划中最便宜的武器,而且仍将在2030年代具有威慑价值——该报告承认届时的威胁环境将更恶化。”

除了保留海基核巡航导弹,科斯特洛建议,美国可能需要考虑向洲际弹道导弹安装更多弹头作为短期对冲,并且改善和扩大其在关岛和美国本土的导弹防御系统。

美中核军控对话已穷途末路?

中国裁军大使李松10月28日在联合国大会裁军与国际安全委员会上批评说,美国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是“对中方正常的核力量现代化指手画脚、妄加揣测,明目张胆针对中方量身定制核威慑战略”,“中国始终将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不与任何国家开展核军备竞赛”。

美国国务院负责军备控制的副助理国务卿贝尔(Alexandra Bell)本周二(11月1日)在大西洋理事会的讨论会上说,尽管美方做出努力,美中两国仍然没有就最基本的军控问题举行对话。

“鉴于中国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后的承诺与美国在该条约下的承诺相同,即真诚地进行对话以停止军备竞赛,(中国不愿参与对话)这有点令人惊讶。没有任何注释规定中国不必参与,除非它愿意。”

贝尔说,“中国有同样的义务,我们正在敦促中国进行双边接触,也明确表示将利用多边论坛在这些问题上施压,特别是有关降低风险。中国在这些问题上逃避不了美国,中国需要实际进行对话。”

美国国防部负责核武器的副助理部长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也表示,“我们并不要求(与中国)讨论核武库数量问题。我们只是要讨论在两国关系中安置一些护栏,以免发生不必要的危机和误判。”

美军高级官员2016年11月2日参观洲际核导弹运载装备 (美国军方照片)
美军高级官员2016年11月2日参观洲际核导弹运载装备 (美国军方照片)

约翰逊举例说,近年来,五核国(P5)都会宣布他们的钚库存用于民用目的,中国本可以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多种方式展现透明度,却拒绝这么做,这是一个真正的担忧。

“如果中国不想通过双边渠道进行讨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自证清白。例如在中国建造的两座快中子增殖反应堆(Fast breeder reactor)和后处理设施(reprocessing facilities),可以产生相当多的用于核武器的钚(plutonium)……如果中国要制造这么多的裂变材料,最好证明不打算将其用于军事目的。”约翰逊说。

根据五角大楼发表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国拥有的核弹头将从目前大约350枚迅速增加到2030年的1000枚。美俄在《全面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 III)的约束下,只拥有1550件以下可以发射的弹头。

美国战略风险委员会传播总监法西尼说,“美中两国在核武器政策上‘鸡同鸭讲’的风险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愈演愈烈。坦率地说:如果认为有必要,美国现有的核力量可以处理最坏的突发事件,而增加新能力将提供边际收益,下一步应该是加强双方的沟通和理解。”

前美国国防部政策次长斯洛科姆在大西洋理事会的同一场讨论会上表示,美国当前要务是吓阻中国攻击台湾,重点不是核武,而是关于网络、太空、海军力量以及提升台湾国防能力、建立亚洲联盟等。

他表示,更严重的威胁在于中国可能利用核武器进行胁迫,阻止美国和盟友在台湾冲突中进行协助。

“但在我看来,坐在同一个房间里的对话似乎远不如通过公开声明的有效沟通更重要……中国可能说了很多。美国不喜欢,也常常不相信中国的话。”斯洛科姆说,“对话很好,但它不会真正将球移动很远。”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