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学文:软埋的时代

昨天在微信群里看到作家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被全方位下架的消息,心头不禁又是一紧。前段时间《巨婴国》刚被下架,那是本心理学著作,这次又轮到了文学。作为一个前出版人,一个策划的书籍也被禁过的人,我早已对这类消息有了免疫力。赵国向来具有强大的内耗性,一部分人在创造文明,另一部分人在扼杀文明,文明与反文明的拔河从未停止过。创造者们总是失败,却也屡败屡战,扼杀者似乎总是得胜,日益骄横与狰狞。


方方在《软埋》的后记里说:“人死之后没有棺材护身,肉体直接葬于泥土,这是一种软埋;而一个活着的人,以决绝的心态屏蔽过去,封存来处,放弃往事,拒绝记忆,无论是下意识,还是有意识,都是被时间在软埋。一旦软埋,或许就是生生世世,永无人知。”方方不甘于软埋,她开始打捞历史与记忆,这部苦心孤诣描写土改的小说破土而出,尽管获得了民间不少的赞誉,却立即遭到有司的“软埋”。当记忆成为抵抗,权力便开始软埋。在《软埋》被查封下架前,大批判的讨伐便已硝烟弥漫。前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发表檄文:《〈软埋〉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反映》,军队上将赵可铭挥舞大棒——《〈软埋〉是对土改的反攻倒算》:“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批评《苦恋》、《河殇》等错误作品的鲜明无产阶级立场与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态度。”这些退而不休的老贼们,重新祭出文革追杀令,杀气腾腾的要封杀一部小说,他们,貌似又一次胜利了。

其实这不是方方本人遭受的第一次“软埋”。早在2001年,方方做主编的《今日名流》杂志因发表《邓小平策反马天水》一文,便被当局勒令停刊。方方做不了主编,还好可以做作家,可作家也依然逃脱不了被软埋的命运。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是抵抗遗忘的艺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自然不能无视苦难,不能封存记忆。当所处的现实在不停进行对历史与记忆软埋的时候,真正的作家就要开始抵抗这种软埋,这是对民族苦难最大的致敬,也是对软埋一切的权力的极大蔑视。

读大学时,就喜欢咱湖北作家方方的小说,从她早年的《祖父在父亲心中》、《风景》一直追到《乌泥湖年谱》,在池莉小说泛滥成灾的年代,方方的作品让我对家乡的文学保留了敬意。她对底层民众的关怀和对知识分子家园的守望,一举颠覆了湖北这个世俗氛围很重的地域的污浊之气。最难忘是2009年的夏天,在我因言获罪被国AN从大学赶出的日子,在流浪于南京朋友家的某个晚上,读到了方方的《时间在水之下》,这部描写汉剧艺人生活的作品,深深打动激励了我。文学,总是能够触碰和抚摸苦闷中的灵魂。

前阵子,在与艾晓明老师的饭局上,见到了北京的老右派朱老先生,八十多岁的人,精神矍铄,刚去香港参加完艾老师的《夹边沟祭事》的首映式,谈及今年是“反右”六十周年,一番感叹与唏嘘。艾老师和他们,用行动与作品,在抵抗软埋,可现实依然是:记录历史与苦难的作品依然无法翻越赵国的高墙,依然在被软埋。

这是一个软埋的时代,每天都在进行软埋的战争,区别仅仅在于,你离软埋的距离,你是否选择抵抗软埋。

写完这篇文章,柳*丝就近了,这又是一个被软埋的日子。我和一些朋友,又不得不被迫暂离住所,外出流浪了。这也是一种软埋。这样的软埋,何时结束呢?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黎学文:软埋的时代

昨天在微信群里看到作家方方的长篇小说《软埋》被全方位下架的消息,心头不禁又是一紧。前段时间《巨婴国》刚被下架,那是本心理学著作,这次又轮到了文学。作为一个前出版人,一个策划的书籍也被禁过的人,我早已对这类消息有了免疫力。赵国向来具有强大的内耗性,一部分人在创造文明,另一部分人在扼杀文明,文明与反文明的拔河从未停止过。创造者们总是失败,却也屡败屡战,扼杀者似乎总是得胜,日益骄横与狰狞。


方方在《软埋》的后记里说:“人死之后没有棺材护身,肉体直接葬于泥土,这是一种软埋;而一个活着的人,以决绝的心态屏蔽过去,封存来处,放弃往事,拒绝记忆,无论是下意识,还是有意识,都是被时间在软埋。一旦软埋,或许就是生生世世,永无人知。”方方不甘于软埋,她开始打捞历史与记忆,这部苦心孤诣描写土改的小说破土而出,尽管获得了民间不少的赞誉,却立即遭到有司的“软埋”。当记忆成为抵抗,权力便开始软埋。在《软埋》被查封下架前,大批判的讨伐便已硝烟弥漫。前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发表檄文:《〈软埋〉是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的反映》,军队上将赵可铭挥舞大棒——《〈软埋〉是对土改的反攻倒算》:“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80年代批评《苦恋》、《河殇》等错误作品的鲜明无产阶级立场与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态度。”这些退而不休的老贼们,重新祭出文革追杀令,杀气腾腾的要封杀一部小说,他们,貌似又一次胜利了。

其实这不是方方本人遭受的第一次“软埋”。早在2001年,方方做主编的《今日名流》杂志因发表《邓小平策反马天水》一文,便被当局勒令停刊。方方做不了主编,还好可以做作家,可作家也依然逃脱不了被软埋的命运。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是抵抗遗忘的艺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自然不能无视苦难,不能封存记忆。当所处的现实在不停进行对历史与记忆软埋的时候,真正的作家就要开始抵抗这种软埋,这是对民族苦难最大的致敬,也是对软埋一切的权力的极大蔑视。

读大学时,就喜欢咱湖北作家方方的小说,从她早年的《祖父在父亲心中》、《风景》一直追到《乌泥湖年谱》,在池莉小说泛滥成灾的年代,方方的作品让我对家乡的文学保留了敬意。她对底层民众的关怀和对知识分子家园的守望,一举颠覆了湖北这个世俗氛围很重的地域的污浊之气。最难忘是2009年的夏天,在我因言获罪被国AN从大学赶出的日子,在流浪于南京朋友家的某个晚上,读到了方方的《时间在水之下》,这部描写汉剧艺人生活的作品,深深打动激励了我。文学,总是能够触碰和抚摸苦闷中的灵魂。

前阵子,在与艾晓明老师的饭局上,见到了北京的老右派朱老先生,八十多岁的人,精神矍铄,刚去香港参加完艾老师的《夹边沟祭事》的首映式,谈及今年是“反右”六十周年,一番感叹与唏嘘。艾老师和他们,用行动与作品,在抵抗软埋,可现实依然是:记录历史与苦难的作品依然无法翻越赵国的高墙,依然在被软埋。

这是一个软埋的时代,每天都在进行软埋的战争,区别仅仅在于,你离软埋的距离,你是否选择抵抗软埋。

写完这篇文章,柳*丝就近了,这又是一个被软埋的日子。我和一些朋友,又不得不被迫暂离住所,外出流浪了。这也是一种软埋。这样的软埋,何时结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