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十足的中国网民发明的“被字句”,近来很红火。

应届大学毕业生明明还未找到工作,却发现校方档案显示自己已经和一家从未听说过的公司签了应聘合约,为官方漂亮的大学生就业率作出贡献,是为“被就业”。

尽管经济放缓,官方数据却显示中国居民今年上半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一些网民因此认为他们的收入其实是“被增长”了。

中国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后来都不得不作出回应: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准确的,“被就业”只是极个别情况;平均工资有别于每个人自己拿到的工资或工资单上的工资……

回头看看,早在去年举行北京奥运会前、中国官方加紧过滤网上言论时,网民已经创造了“被和谐”这个新词,来形容中共当局为了推行“和谐社会”理念而强制删除政治不正确的信息,如说某网站“被和谐”了,可以是指该网站被禁被封了,也可以是指网站取消了政治敏感的内容。

字面上,“被和谐”还算容易理解,比较不可思议的是去年出现的“被自杀”——一个人,自杀就自杀了,怎么还能“被自杀”的?

中国网民开始大量用“被自杀”这个词,是因为一连几个引发社会反响的事件中,当事人之死因都被官方归结为“自杀”,却遭到公众质疑。

安徽阜阳有人举报颍泉区政府建号称“白宫”的豪华办公楼,这名举报人后来被捕并在关押期间离奇死亡,却被认定为“自杀”。贵州瓮安事件中17岁女中学生的不明死亡也被当局认定为“自杀”,因为其亲属拒绝接受这个结论,结果演变为震惊全中国的暴动。今年6月在湖北荆州石首发生的骚乱,起因也很相似。

维基百科给“被自杀”下的定义是“疑似于自杀的他杀”。

“被”入选去年年度红字

《南方周末》去年的年终特稿曾经把“被”列为该年度“红字”之一。有网民日前干脆激愤地宣告:“我们已经进入‘被时代’”、“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如何’的”。

在中国,由于官权、民权的严重不对称,体制不透明,信息公开不足,官方论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是唯一的论述——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

例如,就是到现在,有地方发生骚乱后,当地官员往往发表近乎千篇一律的说辞: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蛊惑、挑动而引起的。

这种典型的官方论述,往往无法提出独立调查的证据、数据支持,和草根阶层的真实感受也有距离。在过去,中国人民,或者更准确地说,中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只有“被论述”并接受官方论述的份儿。

不过,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是民间力量的成长,而这个力量是跟互联网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并在近年渐渐形成一个传统媒体、决策高层都关注并产生互动的公共舆论场。

“被自杀”、“被和谐”主要只停留在互联网,但“被就业”、“被增长”近日则从网民开始调侃官方数据“注水”,给传统媒体迅速放大为公共话题,形成舆论压力,以致有关部门不得不作出回应,然后网民和传统媒体又针对这些回应提出进一步批评,这就是这个公共舆论场运作模式的最佳体现。

有权力做后盾的官方论述,必须摆脱权力等于权威、公信力的迷思,否则,在新崛起的公共舆论场,只会成为被调侃的对象,让网民借题发挥,创造更多的“被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