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胆敢言而知名的中国媒体《南方周末》专访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事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观察人士指出,这篇专访发表过程的曲折反映了中国官方对大陆媒体的控制不仅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放松,反而在近年更趋严厉。

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的这次历史性访问受到全球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影响力的扩大也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但是,媒体从业人员在这次报道奥巴马访华的过程中却再次发现,中国政府对媒体的限制并没有因经济的发展而显著减少。

*南方周末专访奥巴马遭遇波折*

南方周末这次专访奥巴马遭遇的窘境就是一个例子。据香港苹果日报报道,星期三上午,奥巴马访华即将结束的时候,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和记者张哲对奥巴马进行了专访。

苹果日报说,这篇专访计划安排在星期四发表,但由于中宣部临时发出禁令而不能刊登。一时间,南方周末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据说,中宣部禁止刊登这篇专访是因为专访中涉及不少敏感话题。

*专访被删节,发行受限制*

美国之音对这个事件进行了了解,发现有关的报道不太准确。南方周末星期四还是照常出版,专访也得以刊登,其标题是“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

南方周末发行部和新闻热线在接受记者询问的时候说,这篇专访是发表了,不过内容大部分被删节。现在发表出来的部分,加上照片、标题等才占了半个版面,原定版面大部分都被广告所填满。

记者希望了解到被删掉的具体内容,而跟总编辑向熹和记者张哲进行了多次联系,但他们的电话一直没有人接听。

除了内容被删节以外,南方周末的工作人员还透露说,这一期,报社奉命只发行报纸,而不发行电子版。这家报社的通常做法是,每一期在发行报纸的同时也发行电子版。

*戴晴:北京对奥巴马访华活动全面控制*

大陆著名新闻工作者,前光明日报记者戴晴对南方周末的境遇并不感到惊讶。她对美国之音表示,官方对敏感问题的报道严加控制的做法是多年不变的。

戴晴说:“这是他们的常态,已经是十几年了,而不是最近才有。在一件接一件的重大事情上,它们(南方周末)都会受到这样的对待。”

戴晴指出,这次奥巴马访华过程中,中国政府对媒体的报道展开了全面的控制。官方的中文版本跟西方媒体的英文版本都不一样。中文版本中凡是敏感话题部分都被删除。奥巴马想见的人见不到,而想见奥巴马的人也遭阻拦。实在阻挡不了的,比如大学生和商人等,政府也要进行筛选,做工作让他们不提敏感问题。从奥巴马和学生的对话可以看出,问答之间没有尖锐的问题,失去了思想的火花,奥巴马最擅长的交流能力无法得以施展。

*法新社:奥巴马个人魅力在中国无法施展*

法新社星期四发表的一篇报道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报道说,奥巴马这位充满个人魅力,善于跟普通民众沟通的领袖在中国陷入了困境。他到故宫参观,民众被阻在外面;他游览长城,长城上空无一人;他要跟学生对话,学生又只能背书。报道说,从这次访问来看,北京似乎非常成功地封杀了奥巴马的个人魅力。

美国华盛顿时报星期三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就对待奥巴马公开言论方面,北京给奥巴马留出的余地要远比给前任几位总统少得多。文章说,2002年布什总统访华的时候,中方对他的讲话进行了实况转播。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中国民众可以通过中央电视台看到克林顿跟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新闻发布会的实况,其中还涉及一些敏感的政治话题。

华盛顿时报引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格莱仪(Bonnie Glaser)的话说,“在过去的几次访问中,中国人在接受批评的时候似乎要比现在更坦然一些。”

格莱仪觉得,中国现在的领导人对国内稳定显得有些神经质。

*戴晴担心民意得不到表达影响中国前途*

北京作家戴晴表示,政府对网络的控制越来越广泛,几大搜寻引擎都删去了文章的跟贴,彻底封杀了民意的表达。戴晴认为,这是中宣部等媒体主管部门领导非常短视的做法。

戴晴对美国之音说:“如果你是这样一个国家,你是一个共和国,你连民众基本的思想和言论自由都没有,你在一个网络等传媒硬件这么好的条件下,把真实的,这些应该知道的东西瞒住,那么,你这个民族的未来是什么?”

不过,不少西方媒体的记者也反映,最近几年中国媒体的一般开放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获准进入中国进行新闻采访,在非敏感问题之外的领域,新闻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北京奥运期间,中国政府取消了对许多包括美国之音的外国媒体网站的屏蔽措施,为记者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不过,这些屏蔽措施在奥运结束后不久又予以回复。

而在记者发稿后南方周末刊的电子版登了南方周末专访奥巴马的报道.

关键词:南方周末,奥巴马专访,戴晴,个人魅力,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