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在分析了新民主主义各要点并简单地介绍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后,不难看出两者的区别。下面仅作一提要式的比较。

1、思想体系与价值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接受了西方近代以来启蒙思想家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普世价值观并结合中国的国情所提出的理论,十分重要的,这一理论中还有他自己的许多创新的内容。因此可以说,三民主义是西方思想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贡献。另外,此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已影响中国,第二国际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亦开始兴起。孙中山对各种思潮的鉴别中,选择了第二国际社会改良的方法。他对马克思的历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等重大理论问题还提出不同见解,这些,都使我们感到震撼。遗憾的是,孙中山的这份极其宝贵的思想遗产因与1949年以来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而遭到尘封。每次纪念孙中山只是做个形式,却回避着他的思想和主张。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大损失。中国历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弯路之后正在走上孙中山所指出的正道。

新民主主义虽然称之为“新”的和“民主”的主义,却是中国专制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新版本。由于马克思、列宁所倡导的“阶级斗争”论、“无产阶级专政”论为这一专制主义传统推陈出新,使它在中国大行其道长达一个甲子之久。中国的悲剧是,这一理论的影响力远为三民主义所望尘莫及,由是带给中国的是长久的困惑于阵痛。中国人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下”失去的却是更多!

2、具体与抽象,真诚与虚无

“三民主义”的“民”是具体的:民族、民权、民生。民族、民权、民生的内涵与目标也是具体的。实现三民主义而要扫除的障碍也是具体的。——民族主义: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对华的不平等条约;民权主义:扫除皇权专制主义;民生主义:调节贫富,防范大富。总之,三民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向着民有、民治、民享这一目标前进的路线图。

“新民主主义”中的“民”是抽象的,而且被“阶级”概念架空了。阶级概念才是这个主义的主体。它所论证的是,无产阶级是这一革命的领导者,在革命成功之后应当建立这个阶级专政的国家。而这个阶级的领导和专政,都要“经过”共产党;人民结果沦落为被领导、被专政的对象。我们不得不承认,新民主主义不过是新专制主义。建国之后人民的命运早在建国之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播下了种子,只是人们一直没有那样的眼力。

具体,反映出真诚。孙中山不但以他一生的实践活动为实现三民主义而竭诚奋斗,而且在理论上周密地思考三民主义的实施方略。以民权为例。人民要真有权就得享有四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人民用四个权管住政府五个权。这是孙中山对宪政制度的总设计,使民权不至落空,使政府各部门各尽其职,治理好国家。如何建立民权国家,孙中山又提出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的实施步骤。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负责任的政治安排。孙中山没有看到统一的中国。蒋介石北伐之后扫除了军阀统治,之后推行以党治国达二十二年之久。但蒋经国在台湾实现了由党国体制向宪政体制的转轨,孙中山期盼的民权政治理想首先在台湾成了现实。

抽象,结果是虚无。在新民主主义中我们看不到实践民主主义的任何具体设想和制度安排,有的只是空洞的说词。具体的东西不能说没有,那就是反复强调无产阶级领导与专政的那一套。所以,新民主主义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一条实现民主宪政的道路。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那时的人很天真,以为“解放”来了,一切都是“人民”的了。不是吗,国家冠以“人民共和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人民”的概念无所不在,填满了一切空间。从国家中央机关到社会各类单位,乃至人与物,都在人民的从属之下。前者如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解放军,人民公安,人民日报,人民广播,人民银行,人民保险公司等。次者如人民铁路,人民医院,人民邮政,人民公园,人民商场,人民大学,人民中学等。再次者,如人民领袖,人民公仆,人民英雄,人民警察,人民教师,人民币,人民文学,人民画报,人民音乐,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但是,这个“人民”是抽象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人民什么都不是。人民的标签满天飞,遍地滚,除了当政者将它用来粉饰自己外,对人民可以说毫无用处。人民对他们的领导者的作风提点意见,对党的政策提点建议,立即遭之大祸,跌入右派深渊。你为人民鼓与呼,祈求领导人开恩悯人,停止实行灾难性决策,却遭来了反党反人民的罪名。在饥饿线上挣扎的农民要求试行包产到户,谋求生的权利,却说是反映了富裕农民的利益,走资本主义道路。……一个决策,一道指示,哪怕最荒唐,最不得人心,只要是这个党的领袖发布的,就是代表人民的,十分英明的。在号称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里,任何组织、任何人都不能代表人民说一句话。唯一有资格代表人民的只有一个人——党国领袖。既然如此,自然就应当长期坚持这个极权体制不动摇,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的设想自然永远被打入冷宫,任何改革这个体制的意见自然都是对人民政权的挑衅与颠覆。……这是世界上最能“保障劳动人民的自由权利”的制度。说出此言的正是《新民主主义论》的作者——毛泽东。他在1957年说,有些人“以为在我们的人民民主制度下自由太少了,不如西方议会民主制度自由多。他们要求实行西方的两党制,这一党在台上,那一党在台下。但是这种所谓两党制不过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方法,它绝不能保障劳动人民的自由权利。”62  毛的这番言词之意是,世界上只有一党独裁的制度才能保障劳动人民的权利,为什么?因为只有这个党才能代表人民;它代表人民对人民实行专政。如此而已。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精髓。

“人民”是毛泽东著作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如“为人民服务”,“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毛却从不启用“公民”这一概念。公民与宪政体制相联系,人民与专政体制相联系。公民是具有一个国家国籍、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人。一国之人皆为公民,彼此平等,平等地享有国家权力,不存在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专政。毛泽东使用人民概念时并不赋予权利的含义,而是为了将国民分为人民和敌人两个部分。毛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还说明,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就在毛主宰中国的时期,每次政治运动中都有大批量的人民被抛到敌人的阵营中去,沦落为专政对象。所以,人民与敌人的标准与界限根据毛斗争的需要常发生捉摸不定的变化。毛经常喜欢讲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大众”,剩下的百分之几就是孤立和打击的敌人了,这是他治国理念之精髓。所以,人民与公民在外延上不是等同的。在公民的概念中,多数人和少数人的权利都同样地受到保护,特别是少数反对派的意见是受到尊重与保护的。在人民的概念中,只有拥护当局的多数在政治上才有安全感,对当局持有不同意见的少数很容易被指控为敌人而受到党国的迫害。这是孙中山与毛泽东政治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区别。

3、改良与革命,渐进与激进

中国的事情,真有点特。正确的理论,难以付之实践。开明的领导人,难以施展抱负。人性化的政策,往往会遭之非议。而荒谬的理论却能横行全国,独裁之君却能指点江山,反人性的政策却能一路通行。孙中山及其主义的命运属于哪一种呢?

孙中山是一位革命家,但更是一位建设家。他富于理想,对中国的前景描绘着美好的蓝图。在民权的问题上,他上断皇权,下启共和。那么,在民生问题上,便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是孙中山改造社会的两大纲领。平均地权是针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限制政策,节制资本是针对资本家资本所有权的节制政策。平均地权:第一,国家根据地主所报的地价征收土地税,用以改善民生事业之用;第二,国家根据地主所报地价可以收买其土地,用以分给少地农民耕种之用;第三,地价上涨后,其高涨部分归国家所有,供国民共享。平均地权的三项内容中,我们不难知道:国家不是无代价地一次性地粗暴地没收地主的土地,即不是像农民起义“打土豪、分田地”所做的那样。地主有地,农民缺地,国家承担两者利益调节者的职责,有偿地收买地主的土地分给需地的农民。此法解决了农民缺地的问题,同时,地主为满足农民土地之需要与向国家纳税亦作出了贡献。这个平均地权的改良方案使农民、地主与国家三方均得利益;地主的利益似乎有所损失,但比无条件加以没收却是大幸,比暴力剥夺大为文明了。这个方法就是孙中山所说的“阶级调和”。“阶级调和”是改良之法,渐进之法,它符合人性与人道,使乡绅们免遭剥夺与沦为贱民之苦,大利于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节制资本”是同样的精神。国家承认资本家的正当权益,即承认资本的所有权及允许其合法经营。同时,国家征收其所得税使其利润中的一部分通过国家再分配为社会共享,达到利润不能为资本家独占的目的。国家还通过实行某些国民生计之产业私人资本不进入的政策,达到节制本国及外国资本的目的。这同样是国家、资本家和工人三者利益的调和。不是剥夺资本,消灭资本家,消灭这个阶级对于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在这样的社会中,其经济生态是多元的,既有私人资本,又有国家资本,经济发展自然会充满活力与动力。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他自己声明“也即中国式社会主义”,这是孙中山十分重要的思想遗产。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改良的方针,它不是剥夺资本、消灭资本家,而且还要“发展十万大资本家”。他说,“民生主义并非均富主义”(《大公报》1912年9月9日),社会主义若是“谓夺富者之财以济贫,如是谓之均,乃误会也。”(“答《文汇报》记者”,申报1912年4月5日)社会主义不是以国家强力剥夺富人之财产以济贫,搞平均主义,结果只能是共同贫穷。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搞了三十几年不就是这个结果;改革以来推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不是走了孙中山早在六、七十年之前就指明的道路。可见孙中山这一思想何其珍贵,只是为毛泽东所排斥、为国人所不知矣!对资本主义提出“节制”的方针实在是好。不是消灭、共产,也不是让其无限扩张,形成“资本家之专制”,“以剥削民财”。总之,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实欢迎其利国福民之神圣”耳(《孙中山年谱长篇》第738页)。可见,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民主主义的先行者,也是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先行者。他的社会主义就是西欧国家几十年来大行其道的民主社会主义。

所谓“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这篇宣言,区别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是新三民主义。那么,这种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呢?毛回答说:“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63  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64

毛的这番关于新、旧三民主义的言论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三民主义有新旧之分,其根据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毛说,“这篇宣言的通过,我和很多国民党员都是亲眼看见的。”二是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是,新三民主义有联俄、联共、互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而旧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

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关于第一个问题,有没有所谓“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这回事呢?笔者仔细查阅了《宣言》,字里行间没有发现对三民主义作出过新、旧的界分与解释,更无声明,这个《宣言》是新三民主义,在此之前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在代表大会之后(1924年1月至8月)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即作了十六次演讲,也根本没有新、旧三民主义一说。孙中山从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直到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直到临终的遗嘱,所坚守的都是这个三民主义。要说前后有变化,只是后来对三民主义有了更明确、更详细的阐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可以查阅《宣言》和孙中山的十六次演讲,真相就会大白。

关于第二个问题,要害是孙中山或国民党有没有提出过“联俄、联共、互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遗憾的是,在《孙中山全集》、在《宣言》以及在国民党的文献中,同样查无实据。由于“三大政策”一说流传既广又久,已约定俗成,要求得真相、拨乱反正有相当困难。但已有学者默默地为此寻探,有了重要的发现。如鲁振群在他的论文“三大政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揭示出:“三大政策是在1926年11月及12月间由陈独秀和中共中央所提出。”原来,1926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曾作出决议称“迎汪(精卫)复职,以与蒋分权,继续总理联俄、联共、互助工农的三大政策”。这个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三大政策概念的文件,竟是共产党的文件。至1927年春天,苏俄顾问鲍罗廷将“三大政策”首次披露在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上,并首次公开称这个“三大政策”就是“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65  此时孙中山先生逝世已两年有余。既然孙中山未曾提出过所谓“三大政策”,那么以三大政策为标志的“新三民主义”也就子虚乌有,纯属捏造了。

孙中山似乎预见到有人会对他的三民主义进行篡改,因此,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会词”中就说了以下的一番话。他说,宣言全体分作三段,“第二段是解释本党的三民主义。这一段在宣言中尤其重要,因为我们所主张的三民主义是永远不变的,要大家至始至终去实行。这个主义在同盟会没有成立以前,已经是确定了,成立同盟会就是要实行这个主义。后来推翻满清以至于建立民国,也是为实行这个主义。……我们这次开全国代表大会,就是要大家能够实行三民主义,把这个主义的言论一定做成事实。”(610页)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笃信笃行,坚贞不渝,溢于言表,也是对以“三大政策”篡改为“新三民主义”企图的最好驳斥!

这里尚深藏着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即毛泽东为什么要篡改三民主义?这是因为,在孙、毛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想,不同的主义,不同的价值观。慑于孙中山的崇高威望,公开地否定三民主义只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因此打出所谓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既阉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又可将这个三民主义为我所用,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这个方法不能说不成功,直到今天许多人还蒙在鼓里呢!

孙中山——中华民族的第一等伟人

思想、革命实践、人格三者,在中华民族中孙中山都可称是第一等的。就思想而论,他创立了三民主义,奠定了在中国结束专制统治、建设民主共和与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吸取了西方璀璨的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仁爱、中庸、和合等),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所作出的杰出理论贡献。这在几千年的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创举。孙中山之前,在诸多的思想家、革新家中,鉴于时代之局限,自然不可能提出这样的理论。孙中山同时代的思想家中,如严复、康有为,在他们的人生前期虽传播自由民主思想,但晚期都转向保守,甚至反对民主革命。稍晚的陈独秀,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倡导“民主与科学”。但在俄国革命的冲击下,一度否定“资产阶级民主”而倾向“无产阶级专政”。在政治挫折中使他在晚年顿然醒悟,认识到俄国专制主义之害而深信西方的自由民主与宪政法治;而孙中山对马克思理论中的偏误早在中共成立之初就有清醒的洞见。

至于二十世纪后半叶决定中国走向的毛泽东,我们知道,他驱使中国离开了人类的文明大道,使中国走了一段弯路。今天,如果我们重温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我们会明白,改革三十年来,我们不过是在沿着孙中山早已阐述的理论开始加以实行而已。笔者因撰写此文才去细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才有这样的体会。今天的中国人,即使是理论界、知识界,即使是关心中国前途的人,有多少人会把三民主义当回事、去认真拜读,认孙中山是伟大的先师,明白孙中山的思想对今天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才是真正的理论宝库?!1949年之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压倒一切,其他的的一切主义和思想,不是被排斥就是沦为批判之对象。作为三民主义,自毛以来被打入冷宫也就不奇怪了。今天,革命的喧嚣已经退潮,极左的迷雾已渐散去,我们该进入一个理性的时代,重新举起三民主义(特别是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的旗帜,重新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地位,正当其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