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外合作成中国政改关键(1)

明镜记者黄舒心

三十年来中国领导人在经济改革上交出漂亮成绩,但经济改革却未有效推动政治改革,就在这个关头,温家宝提倡的政改赢得不少掌声,不过也有人对温家宝的推动力存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异议人士王军涛在接受《明镜》采访时便明白表示:“温家宝的气势和影响力,如果要作为一个政治象征,远远比不上邓小平。”王军涛认为,关键在于温家宝本人敢不敢站出来、坚定地和民间改革力量结合、推动政改。

邓小平模式无法持续

中国目前正处在转型的关头,刚落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十二五”规画成为焦点,但不少评论指出,中国的经济要持续增长,关键还在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王军涛认为,中国在1970年的代改革只进行了经济改革,却没有政治改革,前者虽然给中国的经济带来高速发展,但发展的果实和机会没有让各个阶层公平分享,而是让少数权势阶层垄断,广大的大众反而要承担发展的代价和负面后果,环境污染便是一例。

“依照现在传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得不错,但如果要用一些更符合人性的标准来看,如社会标准、环境标准,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正在负增长,如农民工进城没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就是中国政府在1989年镇压时高度垄断权力、用暴政维稳保证经济发展的后果,导致权力过度集中、腐败、社会不公等。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暴力维持稳定,以稳定保持发展的模式——没办法继续下去。”王军涛说。

或许有鉴于中国遭遇了发展的瓶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权力递交之前的此刻,多次谈及政改。王军涛分析,深圳是一个高度政治符号化的地方,中国在1970年代末的大转型便是从深圳开始,如邓小平后来几次在保守派逆转潮流时,于1984年发表第一次南巡讲话、1992年发表第二次南巡讲话,两次都是在深圳,因此深圳一般有推动改革、逆转保守派的象征,温家宝选择深圳开启近日一连串的政改言论,如果有政治寓意的话,就是要中国进行政治改革。

王军涛指出,他比较同意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的看法,夏明从政治象征的角度来分析温家宝的言论,认为与邓小平时代相比,目前的发展并不乐观,因为邓小平当年发表启动改革与扭转局事讲话的时候,大家心中的目标是明确的,高层里改革派占压倒性优势,认为必须学习香港、学习西方,但现在香港已经回归中国,中国不但没有向香港靠拢,还日益蚕食香港的制度。

温的气势与影响力不及邓

“当温家宝在讲政改时,某种程度上有点孤掌难鸣,因为其它九个政治局常委并不附和他。当年邓小平在1984年讲话时,总书记是胡耀邦、总理是赵紫阳,还有一大批军队支持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杨尚昆也是(支持),但温家宝绝对达不到这个效果,他的气势和影响力,如果要作为一个政治象征,远远比不上邓小平。”王军涛说。

“现在中国各界,包括胡锦涛提和谐社会,包括保守派重提毛泽东,包括自由派呼吁政治改革,还有维权人士在具体利益层面上维护老百姓权力,都是因为知道中国旧的模式进行不下去。”王军涛认为,一个思想家只要说好话、说清楚就行,但一个政治家不能只是嘴上说说,更重要的是实际去做。“温家宝提出政改、认同普世价值,虽然仍有其意义,但温家宝是一个政治家,不应该仅仅去说,更重要是怎么做,能做成什么事,因为政治家有时候要实现政治意图,说什么要讲策略的,1949年(中共)建政后,中共高层核心人物没有人像他说得这么好,但做得比他好的大有人在。”

外界对温家宝在过去数月间的五谈政改看法不一,有分析评价温家宝的行动表明中共高层对此议题已经有清晰且坚定的认知,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温家宝在交棒前的最后一击。王军涛从比较悲观的角度看待此议题,“在体制中位置越高的人,越了解情况,对未来的制度也越没有信心。”王军涛感觉温家宝的言论是由于已发现中国的问题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将来人民追究起责任时,会把疏失扣在身为总理的温家宝头上,所以温家宝的讲话更像在政治上交权之前的一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想与这个制度划清界限。“我们可以看到,温家宝说的明显不是党的大政方针,有点逆高层的主轴而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