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西调引渤入新”是最近在中国网络上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任何解决中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构想和工程建议,都具有正面意义。目前尚能在网络上对这一设想展开自由的和有益的讨论,也是积极的一面。通过讨论可以发现,海水西调工程设想是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严厉批评:解决北京等地区的缺水问题,为什么非要舍近求远?
海水西调引渤入新工程
海水西调是最近在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构想,是东引渤海的海水,用电力将海水提送到内蒙古东南部约海拔1200米的高处。然后沿北纬42°线,利用东西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这个构想最早由西安交通大学的霍有光教授在1997年提出,并在其著作“海水西调与再造西北”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工程目的主要是用海水压沙,解决沙漠化问题,特别是威胁北京的沙尘暴问题,其次才是改善水资源条件。
长期以来这个构想并未受到中央政府和官方媒体的重视。2010年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再次将这个构想推上了舞台,这主要得益于私人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也是赶在11月16日中国工程院举办的《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会议之前,抢占舆论的关注点。
公众参与工程讨论的重要性
公众参与工程讨论,是民主和科学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决策正确的保证。目前在中国网络上对这一构想正进行着激烈和有益的讨论。支持的、反对的、感到新奇的、表述置疑的都有。根据笔者的观察,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压制某方意见的封杀现象,这是积极的一面,也是好的开端。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在决策之前都缺少这一环节,所以难免决策错误。
目前还不是对工程做评价的时候
“海水西调、引渤入新”工程的设想,十分新颖。过去传统的、官方的调水工程是从南向北调水,从高向低调水,而且是调淡水。这个设想是从东向西调水,从低向高调水,而且是调海水。任何解决中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构想和工程建议,都具有正面意义。这些构想和建议,都应该在科学和工程技术层面上进一步深化和完整,经过公众充分的自由的讨论,经过独立和中立工程可行性论证,经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最后做出决策。但是目前还不是对海水西调工程做评价的时候。
海水西调vs南水北调工程
通过公开讨论,可以让人们了解许多信息,思考不少问题。比如为什么治理沙漠化没有成效?新疆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半,为什么会缺水?为什么中国常常喊缺电,时常拉闸限电,而发电装机的使用率却不到50%?有一个问题可以提出来供大家思考:为什么霍有光教授早在1997年提出的海水西调构想,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
笔者以为,是因为中央政府的思路十分狭窄,总认为,解决北京、天津的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是唯一的可行方案。借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机会,中央政府仓促决定南水北调工程上马,以保证奥运会能喝上来自长江(其实是长江支流汉江)的干净水,根本没有经过公众充分的自由的讨论,也没有经过独立和中立工程可行性论证。
有了霍有光教授的海水西调构想,南水北调工程就不可能是唯一的可行方案。对比海水西调构想就可以发现,南水北调工程的缺点很多,是舍近求远,舍有求缺,舍易求难,舍低求高,舍省求费,舍小求大。
南水北调工程目前从湖北丹江口水库调水到北京、天津,距离都在一千公里以上,而天津就在渤海湾边,北京距离渤海的距离不超过50公里。这是舍近求远。
南水北调工程目前的水源汉江,已经是水资源缺乏地区;未来的水源长江,到2020年也将是水资源缺乏地区;与之相比,渤海的水源就要充分许多。这是舍有求缺。
中国早已掌握了海水淡化技术,无论是利用火电厂的余热还是利用薄膜技术;而南水北调工程工程难度大,如下穿黄河的技术,经过膨胀土地区的技术,高架渠道的防地震技术,与数百条河流的交叉技术。正是这些技术难题,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完工期推迟到2014年。同样,南水北调工程的移民人数也从当初的二十万涨到四十多万。这是舍易求难。
南水北调工程的造价一涨再涨。根据2008年的计算,调一立方米水到北京的费用为二十元人民币;而根据海水西调的构思,调一立方米水到新疆(包括海水淡化费用)为十元人民币,那么调到北京的费用必然低于十元人民币。这是舍低求高。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采用明渠形式(目的是让人看得见),仅输水明渠的水量蒸发和渗漏量就相当于最终进入北京的每年十亿吨的水量;如果采用海水淡化和管道输水,可以保证99%的水到达目的地。这是舍省求费。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超过三峡工程,因为它横切超过七百多条河流,破坏中原大地的河流生态体系;对比南水北调工程,引渤海水到北京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小得多。这是舍小求大。
正因为“海水西调、引渤入新”工程设想提供了一个选择,也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一个对比,从中可以清楚看到南水北调工程的缺点和决策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