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进入最后倒数,国际媒体密切注视颁奖日的最后安排,而中国政府也加紧宣传反击战。
中国驻挪威大使唐国强12月6日在其使馆网页以中文和英语撰文表示,把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刘晓波先生”是错误的。
唐国强指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有能力接受批评和进行自我批评、不断完善自己……关于人权和法治方面的许多问题,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都早已得到妥善解决。”
在谈到关押刘晓波是否打压言论自由,唐国强强调:“中国主张言论自由,但是有法律限度,利用言论自由去危害国家安全就是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反击诺贝尔
事实上,自从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10月8日宣布把今年的和平奖颁给刘晓波之后,中国政府便全力做出反击。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媒体除了连番报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以及在中国的专家学者反对诺贝尔委员会有关决定之外,也突出了一些挪威人反对和平奖的声音。
新华社10月12日发表了对挪威科技大学教授科尔斯塔的采访。他严厉批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把今年的和平奖授予刘晓波,认为“这是大错特错”。
新华社引述科尔斯塔称,“诺委会这么做居心不良”,其目的是想在中国推行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10月16日,新华社从奥斯陆发回的报道说,挪威斯考根公司总裁斯考根在挪威有影响力的《晚邮报》发表文章指出,“从经济发展和中国成为全球伙伴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才应该得到诺贝尔和平奖”。
民众不关心?
在突出强调“挪威人也反对和平奖”的同时,中国官方媒也引用民意调查,证明“中国民众反对和平奖人选”。
《人民日报》所属的《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10月15日至17日通过电话调查方式,就中国民众对诺贝尔和平奖事件的态度展开调查。
结果发现,七成多的受访者并不知道今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是谁。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知道刘晓波获奖的受访者只有22.9%。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所长倪峰指出,“这说明普通中国民众并不关注诺贝尔和平奖,它是一个小众的问题。”
不过《环球时报》的有关报道并没解释,在中国媒体封锁刘晓波获奖消息的情况下,为何还有超过两成受访者知道有关新闻。
孔子和平奖
就在中国媒体一面倒批评诺委会颁奖给刘晓波有“政治动机”、目的是为了打击中国之际,设立中国自己的诺贝尔奖的呼声也开始发酵。
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志勤11月15日在《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文章,建议中国的民间机构考虑设立“孔子和平奖”,
刘志勤认为,中国应该利用这次机会“抢夺话语权”,“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的和平观、人权观”。
不过《环球时报》11月26日报道说,自从上述文章刊登后,刘志勤本人以及其任职的银行都受到来自瑞士媒体的压力,指责刘志勤“为中国政府代言”。
虽然中国政府在过去两个月来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过在西方媒体上,批评中国继续关押刘晓波,不让他出席颁奖礼的观点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北京也许会因此进一步意识到抢夺国际媒体话语权的重要性,但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