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西方民眾的觀念來說,中國是一個不能上臉書、沒有民主的地方。這些觀點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多數人的一致觀點。不過,有一些人有不同的看法。這些論點與一般認知的差異相當大,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是政治路線上的分歧引起對中國看法的差異。事實上,歐美國家存在著一些對中國看法的迷思。因此,如何正確認識中國,就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
在此情況下,《被扭曲的中國:誤導全世界的49個迷思》實能有助我們了解當今中國的真正狀況。此書出版於 2014 年,由中國研究專家小高(Marte Kjaer Galtung )與史丹斯利(Stig Stenslie)合著而成的。兩人都任職於挪威國防參謀部。小高曾任職於挪威駐北京大使館文化專員,Stig Stenslie 則任職於挪威國防參謀部亞州分部,專長於當代中國與中東地區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我們認知中的「中國通」,多來自於美國。(如沈大偉、李侃如、黎安友等人)而這本書由兩位挪威的中國研究學者所寫,有其值得參考的地方。
正如現今美國研究中國的權威黎安友(Andrew James Nathan)在推薦序中所說:
挪威可能不是我們預期會出中國專家的地方──但這種看法卻也透露對挪威的迷思:挪威是個偏遠、只管自己的國家。事實上挪威關注全球的潮流趨勢,包括中國的發展,從諾貝爾和平奬頒給劉曉波等人的事例就是一個明證。
因此,此書評論了幾個常見中國迷思的形式,針對驅動中國的因素,為讀者作出言簡意賅的介紹。黎安友認為:這兩人在這本書中所顯示出的重大意義,即在於「他們來自一個必須以公正客觀的角度看待世界的國家。它既不與中國競爭,也不仗賴中國,卻嚴重看待中國崛起的意義。」這本書所列舉的 49 個迷思,都是針對西方社會對中國所抱持的態度而寫的。
在前言中,作者指出他所定義的「迷思」是指普遍被接受的虛假觀念。有些「迷思」已廣為人所接受,其他則為一些與中國有關的特殊群體所相信。因此,作者首先在前言中回顧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觀念的轉變。他認為西方對這個東方帝國的觀念,數世紀以來一直在中國熱和中國恐懼症間擺盪,其原因不只是中國的發展,也是西方歷史變遷的反映。因此,作者在開頭先回顧自馬可波羅以來西方世界中國觀的演變。單以這一章而言,實能作為了解西方人中國觀變遷的必讀之作。
《被扭曲的中國》提出不少相對新穎的觀點,打破歐美社會對中國所抱持的偏見或幻想,頗能符合黎安友的評價。在法輪功或西藏問題上,作者認為西方人對法輪功的遭遇普遍存在迷思。法輪功成功製造出「只參禪打坐,而沒有正式組織或政治目標的形象」的迷思。事實上,法輪功在中國的許多行為有其政治與宗教上的意義,使中共備受威脅,對法輪功的活動大力壓制。一旦開始壓制,剛好符合西方人對於中國政府任意且無所不用其極壓制人民的觀念。
在西藏問題上,西方人亦有類似的迷思。西方人都認為西藏人愛好和平,並受到中國的殘酷統治。事實上,這論點忽略了在中國歷史上,西藏一直是個強大的外敵,且其社會相當封閉、奉行專制政治。
除此以外,作者亦針對一些迷思加以回應。坊間的概念認為:上海的言論風氣比北京開放,作者卻給了相反的答案。事實上,北京是數個政治派系的大本營,各派各不相讓,往往使得異見分子得到活動的空間。而相反地,自清朝以來上海一直欠缺政治多元性,1990 年代以後,上海一直由江派支配,使得上海在各方面都甚為封閉。
在經濟方面,作者認為一些內陸省份(如鄂爾多斯、重慶等)的經濟成長速度,往往比沿海省份更為快速。農村納稅給中央的比例愈來愈大,但用在地方建設的比例愈來愈低,加劇了城鄉的差距。同時,作者亦為中國企業在非州的經營策略辯護,認為中國企業在非州所表現出的貪婪,其根源與自身的企業文化較有關連,與中國式帝國主義關係不大,但這不代表中國從未有意欲干涉他國內政。雖然中國自我標榜「不干涉原則」,但由於中國在海外的權益愈來愈多,在外交政策上也十分積極(如對付挪威等國)而美其名為「具中國特色的干涉」。
《被扭曲的中國》所提出的這些偏見或幻想,亦存在於前面所提到的西方民眾中。如作者認為:中國各省都逐漸開始試驗民主政治,只不過這些選舉人的名單通常必須由黨批准。書中舉了廣東烏坎村爭取選舉村長的例子來說明。不過,作者亦提到中國是一黨國家,從未實施民主制度。因著沒有定期改選的壓力,使得中國政府在政策的制訂上有更多空間,民意成為較次要的考慮因素。在網路傳播方面,中國政府投入大筆資源,並利用「防火長城」等方式,去嚴密審查傳播不同世界觀的網路聲音。由此看來,外界的人們不論政治立場為何,在對當代中國的認識中都存在著很大的誤解。
此外,作者亦對於西方人對於中國歷史所存在的「迷思」作出詮釋。如作者認為中國人不可能在 1421 年發現美洲;女性在古代中國都受到壓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別針對張戎《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中的觀點提出反駁的証據,如他認為張戎把毛澤東定性為一個大魔頭,並深信毛澤東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會變成災難,而這論點完全忽視實施毛澤東政策的任何正面和長期的結果。作者認為:毛澤東的歷史評價應該受到最嚴苛的批判,但以這種非歷史的方式去攻擊毛,無助於了解中國與毛澤東。更有意思的論點是:作者認為所謂的「朝代循環論」是可以受到質疑。他在書中有一段文字寫得相當精彩:
以循環來解釋歷史,很容易變成決定論,人會假設歷史發展必須朝特定的方向,而這種觀點會産生影響。這種理論造就中國是歷史的俘虜,陷在一個圓圈或難以打破循環的想法。今天有些人以這種觀點預測共産黨將無可避免地崩潰,他們强調與某些帝制朝代的類似處,並論斷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處於這種循環的某個點,因此勢將滅亡。這種分析往往有許多一廂情願的思維。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中國官方偶爾也提倡以循環觀點理解一九四九前的歷史,而共産黨取得權力並打破了這種循環。這就是說,拜黨所賜,中國逃脫了這個「陷阱」。
因此,作者認為「朝代循環論」會讓人有很容易變成中國歷史專家的幻覺,對於我們如何分辨西方歷史學者所撰寫的中國歷史著作的不足,實有著一定的啓示作用。
《被扭曲的中國》給我們的最大啓示,即在於提供不同於美、日等國的觀點。作者對於中國的觀感,並不是全然「唱好」或「唱衰」,因而極具參考價值。此書的最大缺點,即在於他所刻劃的中國是胡温體制下的中國──一個可能是蔣介石及其信徒所嚮往的理想國度,而非充斥著「被自殺」、「首先是中國公民」等話語的習近平時代。
雖然以作者的觀點來看,二十一世紀仍然不大可能屬於中國,但作為一個高速進步中的國家,中國的各種面向值得我們深入瞭解。因此,此本書實能給予我們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