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前海内外的评论都认为重点会放在如何压抑通胀的问题上,因为官方公布的今年10月与11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涨了4.8%与5.1%,都创造了波段新高。而这个数字已经经过官方修饰,人民直接的通胀感受远比这个数字强烈。
可是会议开完后新华社所发表的有关新闻,几乎看不出通胀正在肆虐并困扰中国的老百姓,要嘛完全不提,实在不能不提的也轻轻一笔带过,虽然对有关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吝笔墨的大谈六个方面的意见,甚至对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例如要稳定物价,表达了中央对民众的关怀,然而似乎都与通胀无关。即使是要着手解决的通胀问题,例如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控制货币的供应等等,也都与防止通胀加剧完全没有关系。因此不能不佩服,中央财经部门的刀笔吏水准之高,竟可以回避主题本身的字眼而大谈相关主题的内容。
看来“通货膨胀”已经比“民主”更像洪水猛兽,因为中国领导人有时还会空谈“民主”来化妆自己,而“通胀”因为几乎是负面的字眼而必须加以切除。依照中国当局对言论的控制办法,如果老百姓与专家们执迷不悟继续去讨论通货膨胀问题,中宣部就可能出来,将“通货膨胀”列为敏感字眼,如同“六四”与“法轮功”那样,不能在媒体出现,甚至要用防火墙过滤这些字眼,不得在网路出现。
这就是整个会议基调强调的那个“稳”字,不仅是经济的稳步发展,还因为牵动到政治上的稳定,通胀带来的民怨,会影响政治稳定。于是明年经济的发展速度,虽然不能太快,因为会导致通货膨胀,但也不能太慢,因为会导致失业率增加。那么多少增长率才合适呢?既不可慢速度的“七上八下”,又不可快速度的两位数字,于是据说出现“八九不离十”的口号,在8%到10%之间浮动,空间相当大,可以避免失准而有欠英明。
与此相配合的,是对未来通胀的“报喜不报忧”言论。在国家统计局宣布11月通胀推至28个月新高,居民消费价格按年升 5.1%,远超市场预期的4.7%后,发改委立刻出来说,通胀已经见顶,12月将回落至5%以内。加息急切性将纾缓。原来担心的就是加息,因为加息对有能力借贷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利益集团带来负担,以及银行会不会因此出现坏帐。
发改委之所以有信心说通胀已经见顶,乃是11月底与12月初某些商品价格的回落。这是中央采取“不准涨价”与调动库存进入市场的结果。但是如果不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只凭这些做法,并非治疗通胀的万应灵丹。例如硬性不准食用油涨价,结果导致一些食用油厂因为无利可图而停产,如果供应紧缺,不加价也会出现黑市价。这次涨价,许多与副食品有关,不准涨价将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可是农民的生产成本却因为化肥,农药等涨价以及流通成本的增加而导致产品涨价,只限制某些商品不准涨价而容许其他商品涨价,显然是不公平,这也只会扩大贫富差距。
在政府压抑物价似乎见效的同时,我们却看到被“调控”的楼价开始蠢蠢欲动:国家统计局12月10日发布报告,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这是9月份以来房价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上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今年房价上涨15%,明年若房市调控政策放松,房价可能出现强劲反弹,上涨幅度可能达20%至25%。由于房价没有列入物价指数里,政府大可放心不会提升消费物价指数。问题是,这是不是自欺欺人?
这一切数字游戏,都在于政府担心大家热烈讨论通胀问题而加强对通胀的预期心理,造成恐慌,从而出现抢购而进一步推动通胀。问题是这样的压制与堵塞,只是急功近利的治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后难免“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当局处理政治事件是这样,经济也是这样。然而现在要一手遮天也不容易,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就出言警告: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已进入滞胀期,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受影响难以提高、物价水平高、失业率高,并建议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及灵活的货币政策。因此关键不在于中央经济会议说什么,而是未来会做什么。
现在已经是年底,就要过年了。现金需要量增加,市场也进入旺季,会不会推动通帐,也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