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封存历史的2010年,温家宝七提政改,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掀海内外轩然大波。学界、政界、文化界乃至社会各领域因此对中国政改议题兴致盎然,其可能性和可行性更是引发热议和讨论。

*胡锦涛无法迎接挑战*

美国《时代》周刊不久前刊登以“国家大变化小”为题的文章,分析中国的政改现状。

文章指出,中国当代领导人面对明知必要的改革时一再却步,“担心任何控制的松动将引发公民释放出难以控制的不满情绪”,这包括失业工人、税赋沉重的农民、地下宗教组织和其他不满现状的大陆人。

在“退步中求稳定”成为政府的喜好;胡锦涛领导下的团队“不幸”无法迎接挑战。

*晓波获奖 温总提改*

中国研究学者、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彼得.弗里德曼(Peter M. Friedman)撰文东亚论坛指出,服刑的刘晓波被授诺贝尔和平奖与温家宝总理今年数提政改再度点燃人们对中国政治前景的兴趣。

弗里德曼说,从刘获奖受到的猛烈抨击、大陆主流媒体对温言论的忽略不计,到海外评论的谨慎乐观,诺奖和温家宝“政治体制改革”言论的冲击力度迄今为止仍然“有待评估”。

*专家警告:不要高兴太早*

美国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成斌(Dean Cheng)撰文指出,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必高兴得太早”。

成斌说,事实上,当前的中国政治体制对民主化“没有兴趣”,而对维持国内稳定的热衷却与日俱增;与此同时,贫富分化、地区差异和政府贪腐相互交织,形成对稳定的威胁。所有这些问题不仅导致民众的广泛不满,同时也构成对共产党领导合法性的质疑;尽管中国并非民主国家,但是共产党却“丢不起民心”。

中国公共政策专家、社科院前政治研究员刘军宁对美国之音表示,尽管有温家宝的一度热提政改,但是他看不出政府付诸实施的迹象。

刘军宁说:“没有看到政改,而且温家宝现在又缄口不言了。如果他连续不断地倡导下去,我想是有可能的。毕竟中国十多亿人口只有温家宝一人提政改,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值得怀疑。”

*国家资本主义胃口大开*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问题专家胡星斗教授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还没有走上一条治国正道。

胡星斗说:“政治体制改革由于既得利益的阻挠和陈旧治国方式的缠绕,我们无法迈开步伐。我们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治国方式,政治上我们与文革时期的很多做法是一脉相通的。”

胡星斗表示,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目前走上的是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政府在控制资源、控制分配的同时处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政改要搞 思路有别*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学院党史系教授张同新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鉴于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其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照搬西式民主,“思路不可能和别国一样”。

张同新说:“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定出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民主制度,不会用外国人所设计的那种方式搞改革。”

香港“开放杂志”主编金钟对美国之音说,中国共产党近来提出的所谓“中国特色”政改没有针对性,没有具体方案。

金钟说:“新闻要自由,政治要开放,应该是多党,这是普世价值。改革是有对象的。邓小平对真正的政治改革有很明确的想法,就是解决‘权力高度集中’问题。他的言论迄今无人超越。”

*政改有来由 言论无诚意*

《时代》周刊文章指出,中国为了匹配经济进步而实施政治改革的需要早在1980年8月18日便被提出。当时,邓小平发表讲话,批评共产党各阶层的极权体制;七年后,时任共产党总书记赵紫阳提出“党政分开”的设想;六.四天安门事件中,官方《人民日报》的记者和编辑呼吁对揭露政府贪腐的报导解禁;前总理朱熔基任内两次在记者会上赞赏政府各阶层搞竞选。

中国研究学者彼得.弗里德曼在东亚论坛上的撰文中说,基于中国目前的现实状况,当前关于政改的任何言论,都不过是政府设计、用来安抚国内外那些寄望于中国早日实现自由民主者的“陈词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