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转型路径探讨”征文
前言
地球上曾存在过一个恐龙的时代。那时候,恐龙这个族群,八面威风,称王称霸,主宰着这个地球。至中生代末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恐龙灭绝了,但地球依然存在。科学家们一直探索着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各种假说。或许是气候的剧变,植物大量死亡,恐龙不能经受这一考验而灭绝。或许是恐龙无约束地大量繁衍,地球上的动植物生长满足不了这类生物生存的需要……
今天,人类面临着恐龙同样的命运。这不是危言耸听。很可能人类灭绝了,但地球依然存在。如果爆发一场核大战,很可能连地球也遭之毁灭。人类是高等智力动物,而恐龙只有简单捕食与生育的本能;但对地球的开发与破坏,恐龙无法可比。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仅三、四百年。人类的贪婪,不要多久,地球亿万年储备的石油、煤炭和其它矿产资源就要被开采殆尽。20世纪世界人口大爆炸,剧增四倍,超过60亿。假定21世纪全球人口翻上一番,达到120多亿(实际可能会远远超过此数),而人类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又与日俱增,那么,地球人之间的冲突,以及地球人与大自然的冲突就会剧烈展开。即使这两大冲突没有发生,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也会逐渐短缺与丧失,如日益减少的耕地无法供养庞大的人口,如空气和水资源的大范围的污染威胁人类的健康生存,如气候变暖的趋势使地球的生态发生巨变……人类在四、五千年中创造了璀燦的文明,人类具有超然的智慧,但是,他能否避免自己晦暗的前景呢?
2011-5-20
21世纪人类的发展目标——为新世纪来临而作
应克复
从“GNP三解”说起
沈立人先生的一篇短文“GNP三解” 1 引起了我的沉思。GNP通常是指“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它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2 我们讲发展,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但是,如果在此过程中,忽视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变化,生产总值虽增长很快,人口增长也快,资源消耗过多,环境逐步恶化,结果严重地损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有人提出GNP的另一解是“垃圾、噪音和污染”(Gerbage,Noise,Pollution)。于是,有一种议论,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当是追求“人间净土”(Great Neat Place),其缩写也是GNP。GNP三解,反映了人类追求目标的理性与进步。
针对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发展指标的缺陷,人们对这一指标进行了改良,提出了净国民福利(NNW)、经济福利尺度(MEW),或社会指标体系,试图以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全面衡量国家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以“人类发展指数”(HDI)来测评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都较之人均GNP指标有重大进步,但它们仍没有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大框架。
工业文明的极限
工业社会(或工业文明)取代农业社会(或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飞跃。人类在工业社会科学昌盛,技术发达,生产力成倍增长。工业社会近两百年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比过去几千年还要多。工业社会在市场机制的鞭励下,激发起商品生产者追求物质财富欲望的浪潮,这浪潮不断地加剧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万千家企业其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而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为了财富,为了利润,为了资本的增值。资本的扩张是这一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也因此对财富的追求是永无满足、无穷无尽的。这是工业社会生产永不衰竭的动力。工业社会也就把物质财富的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所谓生产力标准,也包含了这方面的涵义。拥有财富成了人们的向往,成了人们不顾一切的奋斗目标。然而,人们对物质财富无限的追求中,人被异化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破坏了。
工业社会人的异化,表现为人及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成了资本增值的工具,人成了财富的奴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成为一种金钱关系。然而,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人的价值和人的自我完善化,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的一切活动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但在工业社会不可动摇的价值信条是以物为中心,对物的追求淹没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马克思早已指出,商品经济下的工业社会的本质是“人对物的依赖”的社会形态。
当我们歌颂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进步与繁荣之时,我们不能回避工业文明给人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残酷现实,这就是,工业社会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日益遭到破坏。人本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大地是人类的母亲。现在为了追逐无穷无尽的财富,人类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终于使自然界对“人类帝国”忍无可忍、不得不起而反抗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滥伐,土地锐减,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罗马俱乐部”创始人奥锐里欧•贝恰(1908-1984)指出,人类在地球上取得统治地位,在今天达到了新的顶峰,“但是,只要他们不停止作为这个行星上的贪婪、愚蠢的暴君的胡作非为,他们的地位就会日益动摇,也许会以短命告终。”3 “罗马俱乐部”1972年提出的《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指出如不抑制人口和经济增长,地球与人类将由于环境污染和粮食不足而在一百年内毁灭。黎鸣先生在《中国的危机》序中说了一句极端的话:“终有一天,人类会发现,在这个地球上,真正多余的不是其他,而恰恰是愈来愈变得精神空虚的只一味贪图享乐的动物人自身。”他说:“进入21世纪,需要地球养活60亿仅仅希望满足生存愿望的人类,是完全可能的;但要供给60亿为贪得无厌而竞争不息、享乐不止的人类,却是万万不可能的。这就是进入21世纪,全人类不得不共同面对的危机。”
以人为中心:21世纪人类的追求
以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将世界各国区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这已成国际词语而普遍认同。经济上比较贫困落后的国家努力发展本国经济,以求民富国强,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否要以达到甚至追赶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作为这类国家的奋斗目标,这是需要严肃审视的大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总计人口约10亿,只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欠发达国家则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四强。发达国家发达的经济水平不是仅仅由本国的因素所造成的,它是靠消耗世界总产量五分之四的原料、能源及其他资源为代价的,是依赖欠发达国家所提供的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条件来维持的。即使如此,这些国家的工业文明也处在衰落之中。因此,广大的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从客观方面看不可能具备发达国家外部的国际条件;即使同发达国家一样,平等地享有国际资源和各种外部条件,从而以发达国家的“金10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那么我们小小的地球将不堪重负,人类将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从自然资源消耗来看,如果全世界都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至少需要20个地球。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无知妄说,而是有关专家经过科学的计算所得出的结论。4 台湾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先生认为:“如果先进国家走过的路,或是目前正在走的路,不是一条全世界能够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那么未开发或开发中国家紧紧跟在先进国家的后头努力追赶,就似乎毫无意义。因为这一段辛苦追赶的路程,很可能是人类共同走向灭亡的路程。”5
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已趋极限,由此而引起的种种问题已影响人类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国家仍然以发达国家的高水平的生产和消费作为奋斗目标应当说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譬如,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以汽车和别墅为象征,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最羡慕也是最想追赶的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美国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百分之五,他们却消耗着全球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能源。虽然建立工业文明、改变经济落后状况是这些国家必经之途,然而,从全人类未来命运的视角加以审度,占世界人口多数的欠发达国家不能以经济的增长愈快愈好、经济发展水平愈高愈好作为自己的宏伟蓝图与价值定位,他们必须调整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即将经济的发展控制在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控制在以不损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限度之内。
鉴于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核武器问题(它可以毁灭地球以及人类自身),生态问题(它已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口问题(20世纪世界人口剧增四倍,使地球不堪重负),南北问题(两者差距扩大,将使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结构性失业问题(机器人、自动化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将被排除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人类必须一一认真对待,凭借理性的精神与科学的方法寻求解决途径。但是,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以致日趋尖锐,多半无不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结果(其中人口问题可视为例外),或者说是人类一味地追求无限的物质财富和沉醉于无抑制的物质消费所造成的后果。因此,解决上述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对人类的发展目标作战略性调整,即由以物为中心让位给以人为中心,以社会的全面进步取代单纯的经济增长。这是对人类的发展目标的战略性调整。不可否认,在这一战略性调整中,对发达国家来说,对欠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帮助欠发达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文明的差距。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不能够再像以往那样,在强烈的竞争中盲目地走下去。
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衰落,探索人类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已迫在眉睫。西方学者早已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但这一概念内涵模糊。根据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日益明显的消极后果,人类应放弃物质财富至上的价值定势,代之以追求人的自身完善化的价值趋向,如净化社会道德,完善民主体系,提高人的素质,丰富人精神生活,保障人的基本权利,营造人与人之间互尊、互爱、平等、和谐的关系。社会经济增长,人口自身增长,以及人类对自然的索取都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这种由以物为中心的“物本文明”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革,是21世纪人类非常重要的转折。这里的人不是某一国家的民族群体,而是世界范围内普天下的人。人类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球范围的一切人的联合行动。
中国:发展目标的双重性
中国正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以尽快的速度发展经济,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行动纲领。
在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市场竞争—财富增殖以及人对物的依赖,是这一社会的内在互动链环与必然趋向。工业社会在中国起步不久,这种势头已有目共睹。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以致于市场行为的泛化——“行行出效益”业已成为一些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教育、卫生、科研、文艺)“份内”之求而陷于困惑。强烈的富强梦,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快马加鞭。国人对人均国民收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时刻铭记在心。工业文明正在将中国社会卷入以物即财富为中心的漩涡。这表明,中国的发展陷入了以GDP为纲的陷阱。政府官员以GDP的增长显耀自己的政绩,国民以追求物质享受、作财富的奴隶而沾沾自喜。
鉴于西方工业文明的消极后果已波及全球,这使中国在工业文明起步时就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特别是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在经济发展目标模式上中国是否可以重复西方国家所走过的老路,在发展水平上是否应当向西方国家看齐,赶超西方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是值得再三慎思的重要问题。
依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坐标,中国处在历史的交叉道口。一方面要发展经济,早日成为民富国强的工业大国。但西方工业文明的消极后果在全球的扩散又制约着中国的发展,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又会积累起工业文明的消极后果,饱尝此消极后果的首先是中国人自己。尤其是,中国是一个人口超级大国,而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又捉襟见肘。在此特殊国情下,若以财富增长为进步的唯一标志,那么,在人口与能源、土地、住房、交通、教育等之间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必随之日益加剧,最终使中国陷入工业文明的困惑。如果上述预见性意见不是危言耸听,那么,中国在实现工业文明过程中不能重蹈西方工业文明的旧轨,以单线式的经济增长规划发展蓝图,以物质生产力的提高为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志,更不能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赶超目标。这不但不可能,还会产生种种不利因素。如果要真正赶上西方国家,只能走出自己一条可行的路而不是盲目地跟着走。这就是立足中国的国情,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前提下,努力推动经济增长,尽快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总量;与此同时,不懈地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民主的发展,道德的进步,科学的昌盛,全民族教育水准的提高,人口的自我控制等,都是社会进步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在目前,在发展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民主政治、改革政治体制。中国的现状不断警示我们:“我们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6 如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使政治发展和政治改革长时期处于滞后状态,中国的前景恐怕是难以乐观的。正如邓小平告诫的:“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7
以长远的眼光观察问题,在未来时期,中国永远需要对经济、政治、文化、道德作出同步发展的规划,才能保障中国的持续进步。李远哲认为:“将来站在世界的前端,引导全世界往前迈进的国家,一定是为人类永续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这些国家不一定是目前已开发的工业国家,也可能是目前正在迎头赶上的开发中的国家。”8 但愿中国是这样的一个国家。
注释:
1 载《社会科学报》1997年9月4日。
2 目前,已用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lc Prodnct取代国民生产总值。
3 《二十一世纪的警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4 安启念:《社会主义:低潮?高潮?》,载《上海理论》1997年第3期。
5 见《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7月17日。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9页。
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页。
8 李远哲:《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载《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