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相当不妙的迹象,不但有人开始用炸弹表示自己的不满,在广州等地,群体性事件也出现了民众的主动暴力,而且这种暴力变得相当无序,不光是对抗他们所不满意的政府机构,而是很快就发展成针对同样是平民的人。

很不幸的是,目前的这种状态验证了我的一个预言。在2009年底的时候,我曾经在关于唐福珍自焚案的评论里说过,暴力对抗看来已经成为某种趋势,2010年将会成为“暴力对抗元年”。从这两年不断升级的暴力事件看,暴力对抗元年已经开始延伸,今年算是暴力对抗二年了。而最近广州出现的群体性事件,终于出现了我最为担心的状态,即民间淤积已久的怒火,向着一切可能的地方喷发。美国那地方因为司法的问题而发生的骚乱都极其可怕,长久受到歧视与不公待遇的“酱油人”们,怎么可能不借着机会出来打酱油?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环球时报》在一篇社论当中说到了一个观点,基本的意思大概是这样:暴力是不好的,知识分子尤其不该传播这种暴力的思想,媒体对此也要自律,不能过大范围传播,免得有样学样的事情发生。

这话听起来似乎还是挺有道理的,我们知道,自从有过丧心病狂者进入幼儿园砍杀幼儿之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多起相似的案例。而传播学上也确实有一种叫做示范效应的说法,如果一件事出现并且被大量传播,很可能就会形成示范效应,让其他有着相同问题的人循着这种路径做出相似的事儿。

但是,《环球时报》这篇社论把屎盆子扣在知识分子身上,恐怕其用心之歹毒就不可闻了。一般来说,知识分子无论是从自身考虑还是面对智力诚实,都不会支持暴力,最多是支持信息的透明。而信息透明是一个现代社会最起码的要求,对一个社会而言,不透明的信息可能不会有示范效应的产生,但人们在一道幕布后面,也不会知道事情的真相,尤其是在这种状态下,小道消息与谣言必然会盛行,最终示范效应未必能避免,知情权与讨论此事、促成社会和解与进步的机会倒是肯定会失去。

更为古怪的是,《环球时报》这张报纸本身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没有起过什么正面作用。如果稍有英文功底、能够找到原始新闻来看的人都会知道,该报断章取义都算是小打小闹,无中生有的造谣都不少。至于说鼓动民粹与戾气、仇恨,更是该报的家常便饭,虽然他们针对的是无知青年,然后让他们对于西方世界产生仇恨,但这种戾气的传播造成的社会污染是显而易见的,西方是够不到的,戾气则大多数发泄到了国内同胞身上。这个道理很简单,义和团没杀几个洋人,弄死的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同胞。

知识分子不会选择暴力,而只有这种平常鼓动仇恨、散播恶意的媒体,既不能把事实真相进行广泛传播,又不能导人反思而向善,真到了需要他们说话与维稳的时候,只能做这种倒打一耙的事情了。除了帮倒忙之外,这种言论是谁也帮助不了的,既不能唤醒民众、也不能督促政府进行改革,最终不会有人把这个看做是一家报纸,它只能是一家废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