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有的时候就是很简单,但是总是有人认定没有这样简单,或者有人总是不愿意公开。
同事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暂时离开了电视屏幕,代班的同事为了保护对方的隐私,于是只是简单的在节目中交代,对方休息去了,并没有告诉观众们详细的原因。
这下,网络上热闹了,各种猜测,而我也接到了好几个电话,包括几个同行,都来求证,同事是不是因为做节目的时候说错了话,被下课了。
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因为被下课在媒体这个行业,快要成为常态,而“休息”这样一个理由又显得过于的模糊,更是加强了人们这种想当然的猜测。即便是我还有我的其他的同事,透过微博,希望能够告诉大家事情的真相,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坚信自己的判断,虽然不多,但还是搞得我自己忍不住不断的反省,从什麽时候,因为什麽事情,自己的公信力变得这样低?
还好大部分的人,当“休息”这个概念,被具体的事实描述填充之后,愿意否定自己原本的猜测,为我的同事,留下不少真心的祝福。只是,因为这件事情,让我开始思考两个问题:
首先,必须看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并不在乎事情的真相是什麽,他们只需要一些可以来满足和支持他们的想法的事件。这样的人,对他们解释事件的经过,是毫无作用的,但是解释,也就是更多更快的信息披露,对于那些真的只是抱着一种猜测或者将信将疑心态的人们来说,却是相当的重要。
第二个问题,就是信息发布的越快,内容越详细,其实越有助于传播,以及增加对人们的说服力,不然的话,只会让那些不准确的消息,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谣言快速传播。
这是发生在一个名任何一家商业机构身上的事情,但是同样的事情,也正在发生在政府身上。因为当一些事件发生之后,政府要麽没有快速的回应,要麽在抢到了速度之后,在发放的信息内容上,依然存在着很大的水分,空洞,没有人们所关心的细节,意识不到,这样的信息,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人们对真相的渴求。
在人们没有办法从官方渠道获取信息的时候,或者是官方信息,让人们坚信,依然距离真相遥远的时候,其他非官方渠道的消息,自然而然的会占据了传播渠道,用任何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监管或者清理,其实都比不上主动的和这些消息进行正面的竞争,就像中国古话所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是如果没有全面的消息来源的时候,根本无法产生智者。当人们无法接近和抵达真相的时候,想象和假设就会被很多人推定为真相。
当突发的群体事件发生之后,如果不开放媒体采访,那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是等待通稿的媒体,一方面是自称为目击者的网民源源不断发布的消息,这个时候,外界的人们,当然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到底谁距离真相更近一些?到底谁更值得信赖一些?
也许,网络消息并不准确,通稿描述的事件更接近真相,但是,正是因为是通稿,人们看不同的报纸,打开电视,收听广播,听到的都是完全相同的内容,这会让很多人产生怀疑,因为不可能一个事件,可以用一篇通稿来解释大家心中太多的问号;因为只有一种声音,会变成一边倒的新闻。而在政府公信力普遍受到质疑的情况下,只会让更多人怀疑,是不是有更多的真相被隐瞒。
公信力缺失,已经谈论了很久也很多,既然这是一个存在的事实,那麽更应该在进行信息发布的时候,改变固有的思维和语境,利用好一次次信息发布,来为自己慢慢重建流失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