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环球时报》之后,上海《东方早报》星期四罕有的发表评论文章,针对陈光诚及全家被限制自由,该文称,媒体只需要客观、全面地告诉公众“陈光诚是谁”就可以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有大学生发起“要有光、要有诚”的声援行动。
 

m1013-ql2p.jpg

图片:大学生发起声援陈光诚行动(网友上传新浪微博)
 
中国网民发起的探望陈光诚行动,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扩大。

近日一些学者也纷纷发表感言声援陈光诚,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星期三在新浪微博写道,失明维权律师陈光诚被软禁的所在地山东临沂市已成匪区。

“只要经过那里,就可能遭到殴打抢劫和关押。”

他质问当局为何去探陈光诚,都要被殴打和关押?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足球评论员贺炜写道:

东师古村老陈家的事,官捂民揭,两相角力,似已陷入僵局。纸里终究包不住火,此事一味封堵绝非良策,殊不知强压正是压力之源。执政之道,刚柔相济,要让公民有合理表达诉求的泄压管道,压力泄不掉,民意就会变成炸药桶。

继《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周三发表题为“不要将陈光诚事件意识形态化”的文章之后,上海的都市报《东方早报》星期四发表媒体人“牛克”的评论文章:“陈光诚是谁?”呼应。

文章说,陈光诚到底是谁呢?2003、2004年多家媒体曾经报道,2003年陈光诚持盲人证在北京乘地铁,未享受免费待遇,因而状告北京地铁,最终为“全国的残疾人讨了个说法”。

今年10月5日,新华社旗下某媒体的一位记者去探访已出狱的陈光诚,在路上被临沂有关部门羁押和殴打。在被限制人身自由三四个小时后,他才被送回原籍。

文章称,“要求临沂当地政府公开有关信息,无疑是媒体应有的态度”、“媒体只需要客观、全面地告诉公众‘陈光诚是谁’就可以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有评论认为,民间表达立场的空间和实践能力目前正在飞速提升。

长期关注陈光诚的北京社会活动家胡佳评论说:“东方早报作为大陆的平面媒体能够打破这种噤声,有声音总比没声音好,那么能够发展成为国内这些媒体,也能让这些事情浮到台面上来,能够把他摆到阳光下去探讨,我们认为这就离光诚的问题解决,离那里的黑洞被揭开就为期不远了。”

今年初曾因探望陈光诚遭保安殴打的南京网民珍珠星期四对记者说,本周有广东的大学生自发加入声援活动,他们的口号是“要有光、要有诚”。

回答:我有光、我有诚,这个活动都是他们学生自发的。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的?

回答:应该是昨天吧。并且三拨不同的学校,有学生响应。

胡佳认为:“过去六年以来有很多的律师、志愿者、海外媒体的记者以及外交官前往那里,但是都受阻,我们对光诚境遇的改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今年以来通过‘珍珠’还有刘沙沙(等)公民们的努力,尤其她们秉承一种非暴力的行动,屡战屡伤,屡伤屡战,就是这种韧性鼓舞起了很多人,也把许多人内心中已经漠然的良知又激发起来了。”

对于有学者近期敢于冲破阻挠,为陈光诚发声。

他说:“你可以看到光诚这件事情曾经是噤若寒蝉,很多的比如学者、在公共领域有发言权的这些所谓异见先锋、异见领袖们,他们好像以前表达的也并不多。随着一个个普通的网友看到普通的志愿者们一个一个的带回来的亲身经历,表达的细节把这个事件勾画的越来越清晰完整,那么大家的良知还有韧性就无法再忍耐了。”

北京学者刘军宁说:“光诚并不是当地的一个犯人而是一个国家的犯人。希望看到在这个事情上有突破。”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说,虽然对陈光诚案件的来龙去脉不很清楚。但是如果涉及到公民的合法权利,中央政府应该重视。

“如果属于言论自由的范围,属于公民权利的范畴,那么中国政府理所应当尊重公民的要求,尊重自己制定的宪法。如果这个国家大家都不遵守宪法,那么宪法最后也保护不了任何人,就像当年不能够保护国家主席刘少奇一样。做为一个非宪政的国家,受害者不仅仅是公民,最后的受害者一定是国家的领导人。但是如果涉及到公民权利,我呼吁中央政府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