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昆传》和《杨尚昆日记》(中央文献出版社),是我今年看到的非常有意思的两本书。杨尚昆传记只写到1949年以前,以后的生活,就主要是他这部日记了。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看日记的人,近世以后,不管什么人的日记,凡我能见到的,都要找来看看,在我的藏书中,也以日记为最多。对于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有一个看法是传记不如年谱,年谱又不如日记。道理很简单,日记是最私人化的东西,它比较能反映历史的真实,因为写日记的人,很难预料后人对当时历史是什么看法,所以在日记里做鬼是不大可能的。

近几年,领袖人物传记和回忆录的出版很有规模,特别是许多政界领袖和军界人物,多数都出了传记,也有许多人出了年谱,如《毛泽东年谱》《周恩来年谱》《陈云年谱》《刘少奇年谱》《陈毅年谱》等等,加上相关的传记,已蔚为可观。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许多过去看不到的东西。《杨尚昆传》中就第一次披露了关于王实味被杀以后,毛泽东向林伯渠要人的细节,过去我们只知道毛泽东发了火,但不知道是向谁发火,有人就误以为“还我王实味”是对康生说的。

这些传记和年谱的写法,多数都是集体工程,是由一个写作班子来完成的,这样的写作有其便利之处,但也有它的局限。也许是因为人们对这样的历史研究有一些成见,所以常常不很重视。其实,这也是一个需要改变的观念。这几年来,在中国现代史上做了别开生面研究的那些学者,比如南京大学的高华教授,他对延安整风的研究,主要就是依赖已公开出版的党史材料和相关的领袖传记,他有一篇论文是专门解读《江渭清回忆录》的,他从中看出了许多历史内容;还有广州的单世联教授,他最近的一系列文章,都是以解读革命回忆录为视点的,非常独特。

《杨尚昆日记》也是通常所见的政治家日记,政治家日记和学人日记最大的不同是学人很喜好在日记中臧否人物,如金毓黻的《静晤室日记》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和《胡适的日记》,读来来都非常有趣;而政治家日记则鲜有对人的评价,《唐纵日记》算是个例外。就阅读的趣味而言,还是学人日记好看。不过政治家日记,也有学人日记所不及的地方,因为所处地位不同,他们所知道的事总是非常重要。

《杨尚日昆日记》对于中国当代史研究来说,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日记,虽然日记只是1949到1965年期间,期中又缺了反右时期的,但就是这样,它对当代中国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多有涉及,虽然稍微简单一些,但细读还是可以看出很多历史内容的。可举一例。对于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选举,我们过去很少直接看到高层的态度,像陈寅恪的当选和胡先骕的落选,虽然有一些说法,但多是回忆性质的,高层对学部委员的选举,倒底是什么态度?

《杨尚昆日记》中提到了刘少奇的一个看法:“对于科学院的领导工作,政治局表示不满。对学部委员名单,少奇同志指出必须十分慎重,要真是在学术上有地位的人;共产党员的安排亦必须是有学术贡献的,不能凭资格和地位,党派去在科学机关服务的人则不能以学者资格出现,要老老实实为科学服务。共产党员不能靠党的资格作院士。”(199页)

这个看法至少说明,当年学部委员的当选与否,与负责选举的延安知识分子的胸怀有关,并不一定都是高层的意图。另外关于高饶事件、胡风集团、合作化运动和民盟主要领导的关系,日记里都有一些可以解读的历史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