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巡”二十年后再强调“不改革死路一条”,只能意味着,要回到为国、为民的改革起点,为党的改革已无法成为改革的旗帜。
在北京会计司胡同25号院,一扇红色小门推开,阳光沿着窄窄的走廊一直洒进会客厅,绿布沙发、白瓷水杯、红色茶几,时间在这里彷彿定格在八十年代。
墙上挂着的大幅肖像是这里曾经的主人,文革之后中国改革派领导人、被人们称为“党的良心”的中共中央前总书记胡耀邦。他的三子胡德华在这里接受《阳光时务》访问,谈父亲,谈改革,也谈如今他笑称自己“越活越糊涂”看不懂的世情种种.
胡德华出生於1949年,曾是中科院软件研究学者,现在经营一家能源技术公司。他年初参加的“延安儿女座谈会”受到民间舆论关注,对於这个每年都会有的“红二代”聚会,在今年受到了特别关注,他认为这也是近年的大环境所致。
胡德华直言:“我们今天还叫改革,但今天的改革和二十多年前我父亲那时候的改革,不一样。”他认为,这种分野,从邓小平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都说三十年改革,但前十年和后二十年是不一样的。改革今天最大的困境仍然是一个问题:为党还是为民?为党是今天的做法,是邓的做法。为民是我父亲他们那时的做法。”
胡德华认为,谈论改革,必须要回到改革开始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一场自上而下推动的社会变革,在策动者之中,并不是一呼百应的自然而然,而是充满阻力乃至风险的地雷之路。改革这条路,始於胡耀邦,开阔於邓小平,但道路的方向,显然已经不同於起始。
推进党内民主改革
回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的1978年,也就是今天人们计算改革开放的起点年份。
其时,刚从文革中爬起的中国仍然桎梏在“两个凡是”的政治戒律中:“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针对这“两个凡是”,1978年5月11日,胡耀邦亲自修改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由此引发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直接拉开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大幕。
在党史专家何方看来,中共领导人对於后来国人所熟悉的“改革”的第一次全面论述,始於胡耀邦。那是1983年1月20日,胡耀邦在第一次全国职工思想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题为《四化建设和改革问题》的讲话。因为他一共讲了28个问题,这个讲话又被称为“二十八条”。经何方考证,这一次后来在诸多公开出版的党史中都十分隐晦、甚至直接抹去的讲话,正是对“改革”的第一次全面论述。
何方说,胡耀邦在这次讲话中指出:要搞四个现代化,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必须贯穿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从领导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都必须认清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说清楚了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就可以确定改革的总方针了。改革的总方针,应当是:从实际出发,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
1986年,胡耀邦主持起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个文件明确指出: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历史教训,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切实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在推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投机倒把罪等经济改革之外,胡耀邦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改革。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中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强烈反对以权谋私和特权腐败,积极推动民主与法治的政治改革。
改革谁得益?
在与胡耀邦共事过的前中宣部长朱厚泽看来,胡耀邦是“在传统体制内试图突破、但又不违背‘规则’的最后一人。”在胡耀邦诞辰九十周年时,尚未离世的朱厚泽曾在《炎黄春秋》上口述纪念文章,他说:“耀邦的开明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使他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左’、‘右’夹攻。……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坚持开明的改革是一项多么困难的事情!”
胡耀邦认为必须改革中共僵化的政治体制,才能保证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1986年6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也提到:“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引发全国上下对於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烈讨论。1986年底,几个城市出现大学生游行,要求官方推进政改。多数曾经支持改革的党内元老担心政改可能导致“江山变色”,转而与保守派联合起来向默许探讨政改的胡耀邦乃至邓小平施压,胡耀邦被攻击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於1987年1月被迫辞去中共总书记职务。
胡耀邦积郁成疾,1989年4月病逝,激起全国民众“悼念耀邦”的哀痛之潮,更催生“六四”学潮,天安门的坦克和枪声,几乎就此扼杀刚刚长出幼苗的改革之路。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无疑,是在纠正自己中断改革的错误.
1991年1月28日至2月18日,邓小平在上海讲话;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方都发表了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讲话:“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闭关自守不行,开放不坚决不行,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这样的危言凿凿,直到今天听来仍然震人心魄。
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大潮终於席卷了中国。此后二十年,邓小平的旗帜照耀着改革之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成了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语录。但吃饱了饭、摸完了石头过后,社会上的怨言却越来越多。在胡德华看来,一场改革需要时间来验证,所有改革都是利益与资源的重新分配,验证的最好方法就是:谁得益?
“那一辈的领导人,许多人都有负罪感。解放三十年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大家都觉得愧对百姓,希望还债。今天的领导,没有谁有负罪感,没人觉得谁欠了老百姓。现在都说,今天生活这么好了,你们还闹,你们还要人权要民主。这是很不一样的。所以当时的改革是谁得益?是农民得益,是劳动者得益。今天改革呢?我不知道啊。我学习不够,看不懂。”
邓救党,胡救民
胡德华说,邓小平和胡耀邦的最核心区别,在於一个救党,一个救民。在百废待兴的时候,这两条路是重合的,但是很快就会分道扬镳.今天的改革,是沿着救党的路线走了下来。
在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秘书鲍彤看来,“当邓小平断言‘不改革死路一条’的时候,他并不是想说服老百姓,老百姓用不着他来说服。邓小平是在给那些抗拒改革的不懂事的党的其他领导人上课:你们再不改革,老百姓抛弃了党,咱们这个党就完蛋了!从本质上说,邓小平百分之百是一位救党主义者。”
《人民日报》前主编胡绩伟认为,胡耀邦和邓小平的区别主要有两点:“胡耀邦主张全面改革,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同时进行;邓小平是搞跛脚改革,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而且把政治改革都批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
这条改革路在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后,也显着加剧了贫富差距。权贵得到了改革的最大好处。这是改革走到今天面对的最大困境。
朱厚泽曾说:“中国的改革走到今天,困难重重,问题的根本在於改革越来越走向片面,尤其是政治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民主法治的制度环境,但是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进步。”他认为,对於中国的前途,很多人都在寻求一种避免冲突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自我转型寻求有效的道路。“从整个国家的平稳转型计,尽量从执政党内部谋求改革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这就涉及到如何挖掘党内改革资源的问题.”
重新发现胡耀邦,也是1989年之后,体制内的改革力量一直坚持挖掘党内改革资源的一条道路。这条路能否让摸完了石头的改革者渡过河流,是体制内外的许多人都在等待着的。
胡德华说:“我觉得要把握改革,需要大智慧、大气魄、大胸怀,而且敢於承担大的风险.如果哪一个领导人或者班子,有这几‘大’,他就行,如果没有,那……就算我们倒霉吧。”
但是,既得利益者不会自甘成为冒险者。通向变革的道路上,仍然身影寂寥。但在“南巡”二十年后再强调“不改革死路一条”,只能意味着,要回到为国为民的改革起点,为党的改革已无法成为改革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