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全国政协会议登场,3月5日中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也将开幕。和往年相比,今年中国“两会”承袭往年的许多传统做法,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但也可能因应形势变化和发展,出现一些“变”的迹象。只不过需要外界观察者注意哪些是真变,哪些是假变。首先看一下两会前所传出的一些政改讯息。
也许是为了释放“变”的气球,以吸引人的眼球,全国政协发言人赵启正星期五举行新闻发布会特别表示,深化改革的时机到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可望取得新的进展。他还从时间点上进行解释说:因为今年是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南巡发表改革讲话20周年,今年晚些时候中共还将召开十八大。在此时刻,呼唤改革之声再次在中国响起。
赵启正乐观地表示,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一方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实了;另一方面人们对进一步改革的认识也越来越有共识了。但当有记者请赵启正具体阐述一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路径和目标时,赵启正没有作详细说明,只是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应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统一部署,要在深思熟虑、征求各方面意见之后进行。但无论怎样改革,都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内进行。不过他保证:“你可以指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会有新的进展。”
关心中国政局的人最近都在密切关注中国高层如何处理“王立军事件”,中共18大的人事布局将是否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中共内部主张进行政治改革的呼声有所加强,《人民日报》、《环球时报》,《解放军日报》以及中南海的智囊都纷纷发表文章谈改革。《人民日报》一月二十三日发表了题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员文章,文中有“改革有风险,不改革有危险”这样的词句,尖锐并切中要害。甚至引用一个来自民间的形象的批评:即当局将政治上保守不作为,将不进行改革的风险一代一代往下传,称作是把一颗定时炸弹当作“击鼓传花”的游戏。
以上这样的“警世恒言”从《人民日报》评论员的嘴里说出,不能不让人重视,但实际的情况并没有这样简单。在中共内部,并不乏支持政改的力量,但反对政改的势力却仍然十分强大。两种力量的对比是否发生改变?将从中国高层如何处理“王立军事件”看得更清楚。
被问到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上个月进入美国驻成都领事馆的事件时,全国政协发言人赵启正昨天回答说:“据我所知,王立军目前正在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调查工作也取得了进展。他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他已经请假,不出席这次会议。” 这是一个非常中性的回答,看不到事件将向哪方面发展,会有什么结果,说明王立军事件仍然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赵启正还说,一些媒体对王立军事件的报道,是拼图式的。由于资料不全,缺的地方就靠想像绘制了,因此这些拼图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荒唐的。在嘲笑媒体想象式报道的同时,全国政协的发言人应该知道:正是官方封锁有关这一事件的所有信息,才造成了种种拼图式的荒唐报道。
赵启正还称王立军事件为“一个孤立发生的事件”。让人们不要做过多联想,并肯定了重庆市的成就说:“近年来,重庆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你如果有兴趣,在全国人大开幕的时候,你可能会遇到薄熙来,你采访他就是了。” 这一回答所传出的信息是:薄熙来暂时仍然平安无事。
海外政治评论家陈维健先生最近就中国政改的可能性撰文指出:认识到危机并不一定有勇气和胆魄去消除危机。因为这个危机是建立在权力的甜蜜之上的,是建立在大大小小的官员与他们的家族掠夺国资民财和一夜暴富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筑在官员权力肆无忌惮的基础之上的。要消除危机,进行改革,首先就是要消除这些不义之财,使官员的权力得到限制和监督。但是权力的甜蜜,权力的威风,如何能够放弃?即使官员愿意,他们的家人,妻子儿女,七大姑八大姨也不会同意,这是家族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连搬一张桌子也要流血的地方。有人说改革是“双赢”,不是零和游戏,民间可以和当局达成“共识”,民间同意不清算。这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民间是一盘散沙,当局找谁谈“共识”?这是中国民间力量被赶尽杀绝的后果。据说胡耀邦之子胡德华说:“邓小平的改革是救党,胡耀邦的改革是救 民”。但现在谈政改都是围绕着救党来进行。因此,一触碰到党的利益,改革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是中国改革绕来绕去,绕不出去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