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春天像是迷了路,怎么都找不回家来,让寒冬季节仍“鹊巢鸠占”。进入3月,时钟走到“两会”的节点,开始进入一年一度共商国是的时间维度。说来也怪,“两会”是最重要的政治生活,其庄严肃穆自然不用赘言。但从两会开幕,媒体及民间,关注点就开始跑偏。民间社会,尤其是网络上,一片戏谑及调侃,从名腰带、名包到明星,从各种版本PS图片、朱自清《春》两会版到《沁园春:代表》,两会花絮借助网络的东风,漫天飞舞。
对于两会,民众戏谑之余,仍不乏击节。政协委员石定果教授炮轰目前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矛头直指列席会议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要求教育部对2012年考研泄题事件作出答复,并向全体考生道歉;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海坤向副总理提出,要研究权力如何制约权力,政治体制改革应作为十八大重点研究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认为梁林故居“维修性拆除”很荒唐,破坏文物处罚太轻。这些发言,击中了问题的要害,被风传和热议,传播的背后是对一种社会价值的认同和赞赏。
纵观今年两会期间让人耳目一新的言论,我们不能不说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政协委员比人大代表敢说,如上面四位批评公权力者均是政协委员身份;其次是地方官员比中央官员更坦诚,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对部委的批评;再次是年长者比年轻者更敢将真实想法讲出来,也更敢面对媒体,如上述四位委员,平均已接近七十岁,到了无所畏惧的年龄;最后就是即使没有安排发言,也有委员(代表)敢主动站出来发言了,如杨海坤和葛剑雄教授。这都折射出两会在进步,民主在向前发展。两会更加像两会。
我们不能有代表(委员)敢讲真话、敢提意见,就完全否定其他代表的存在必要。目前来说,官员及准官员(包括参照行政级别的领导、红色资本家等)仍是代表(委员)的核心组成。正是因体制内的特殊身份,让其不能不对自己言论保持高度警惕。或者你真敢说,中央高层未必会给压力,但是自己的顶头上司,那些能管住官帽子和钱袋子的领导,难说不会有其他想法。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两会,敢说真话、敢于批评政府的不是老年人,即是治理一方的封疆大吏,而作为中央及地方各职能部门,因靠近权力中枢,显然要谨慎的多。政协委员离公权力相对较远,权贵指数要比人大代表低几度,所以委员处境好过代表。
在成都某书店,我曾碰到过几位正厅级官员,并与他们有过短暂的交流,他们与台上表现截然不同,他们喜欢读好书,喜欢藏好书,对社会管理、文化建设及民族问题有诸多见解,如果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你真会觉得他们有学者的一面,但是,回到单位,面对干部职工,我相信他不会将交流的敏感话题拿出来宣讲。我相信,如将他们放到美国当州长或部长,他们可能就是美国的骆家辉,但是,如果骆家辉的祖父没有移居美国,他就在中国基层当个市长或者市委书记,他还会成为骆家辉吗?类似比喻放在人大代表身上,并没什么不合适。
无论政协委员还是人大代表,都是民意的代表,代表民众行使国家公权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官员是国家的仆人,不能搞成仆人聚在一起开会,而主人却在外围看热闹。要让两会代表更像代表,从人员的构成来看,应减少仆人代表的数量,增加主人代表的数量,这样既能提升两会的质量,也能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当然,增加的方向主要还是集中在律师、学者及工人基层。如美国的参众两院,出身律师的最多,在众议院占40%以上,在参议院占60%以上,英国下议院议员的成员来自银行界、工商企业界、律师、教员、新闻记者等。这些阶层经济上相对独立,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又没有向公权力献媚的必要,更适合当代表,也能更好当好代表。从而建言献策,监督公权,将国家真治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