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独立中文笔会在香港举行每年一度的自由写作奖、林昭纪念奖及刘晓波勇气奖颁奖活动。另外两个主题活动:刘霞摄影展及《独立中文笔会作品年鉴》首发式暨“真相与文学,中国的纪实文学”研讨会也先后举行。此次活动正值六四纪念日过后不久,引起国际媒体和各界注目。
许多国内会员冲破阻力,也赶到会场。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廖天琪及多位笔会中国会员、美国笔会自由写作项目协调人霍夫曼(Sarah Hoffman)、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主席玛丽安•博茨福德•弗雷泽( Marian Botsford Fraser),法国汉学家白夏、中国学者高瑜、姚监复及香港新世纪出版社负责人鲍朴和诗人贝岭等出席系列活动。上午10时开幕的刘霞”沉默的力量”摄影展上,亦有多个国家的驻香港领事馆代表参加。
独立中文笔会2011年度自由写作奖获奖者为写下《夹边沟纪事》的中国作家杨显惠;林昭纪念奖为中国知名学者、纪录片导演和作家艾晓明;独立中文笔也将刘晓波写作勇气颁给出狱后依然被当局拘禁的内蒙作家哈达、出狱后一直遭到当局骚扰与迫害的秦永敏以及被中共当局判刑10年的四川作家陈卫。
●海外媒体报道:独立中文笔会在香港举行颁奖活动
▲德国之声(DW)6月9日报道:独立中文笔会颁奖:请在害怕真相与文学
6月9日,独立中文笔会于香港城市大学举行了2011年度颁奖,自由写作奖、林昭纪念奖和写作勇气奖分属五位中国内地作家,所有获奖者或遭受压力、或在狱中、或被当局限制自由而缺席活动。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2年6月9日,独立中文笔会2011年度颁奖于香港城市大学举行,另外两个主题活动:刘霞摄影展及《独立中文笔会作品年鉴》首发式暨”真相与文学,中国的纪实文学”研讨会也先后举行。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廖天琪及多位笔会中国会员、美国笔会自由写作项目协调人霍夫曼(Sarah Hoffman)、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主席玛丽安•博茨福德•弗雷泽( Marian Botsford Fraser),法国汉学家白夏、中国学者高瑜、姚监复及香港新世纪出版社负责人鲍朴和诗人贝岭等出席系列活动。上午10时开幕的刘霞”沉默的力量”摄影展上,亦有多个国家的驻香港领事馆代表参加。
独立中文笔会2011年度自由写作奖获奖者为写下《夹边沟纪事》的中国作家杨显惠;林昭纪念奖为中国知名学者、纪录片导演和作家艾晓明;独立中文笔也将刘晓波写作勇气颁给出狱后依然被当局拘禁的内蒙作家哈达、与被中共当局判刑10年的四川作家陈卫。
中国独立作家与”五把空椅子”
本次颁奖礼上,荷兰艺术家巴斯(Maarten Baas)设计的高达5米的一把空椅摆放在现场,他设计初衷是对中国异议作家刘晓波和自由表达的支持。一把高大的空椅子与主办方为不能出席的五位获奖作家摆放的空椅上相互映衬。
据廖天琪向德国之声介绍,面对此时此景,与会者感受到与往届不一样的沉重和中国当局对独立作家打压的现状,廖天琪发出质询,到底谁在害怕真相和文学:”五位获奖者一位都没有办法前来,其中两位还在狱中,就是陈卫和哈达,这当然是非常令人愤怒的事情,而且有些人在前来参加会议时受阻,得奖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这也是一个文化盛事,他们却要阻止,这是我们完全不能接受的。说实在的,我以前并不觉得我们这个奖有多么重要,但面对中国作家的现状,我越来越我们虽然是个小奖,代表的精神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的作家,就是他们就是运用他们的智慧,来表达他们的看法,表达他们对于自由的向往和对现状的批评,他们表达的是一种真相。”
另据廖天琪介绍,中国当局早前对欲前往香港参加活动的多位笔会会员大加阻拦和施压,包括独立中文笔会的副会长广州作家赵达功和上海作家蒋亶文皆被阻拦而未能出席。获奖者杨显惠更是在压力之下向笔会发来一封邮件,表示”不能接受这个奖项”。
“有一个人永远减轻不了罪行,他就是六四元凶邓小平”
6月7日,德国之声记者获悉,近期在香港出版的《陈希同亲述 众口铄金难铄真》一书作者、中国学者姚监复和记者高瑜被中国当局警告,不得到香港参加独立中文笔会颁奖活动。姚监复和高瑜拒绝接受警告继而成功赴港。
姚监复在颁奖礼后的文学研讨会上,就《陈希同亲述》一书作了有关”真相与文学关系”的发言。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作为学者真实记录历史也是一种责任:”就是站在历史漩涡边上见了一些当事人,勇敢一点、勤快一点记录下历史漩涡边上的见闻而已,我觉得这些人的谈话里面,有很多事实我必须记下来。”
他也坦言《陈希同亲述》出版后,围绕该书引发很大争议,高瑜、天安门母亲丁子霖、海外历史学者吴仁华分别就此撰文认为陈希同籍由这本书洗刷在当年”六四事件”中的罪行:”我想他动机里也许有洗刷成分,就象《李鹏日记》也可能是洗刷,关键他讲的是不是事实?如果讲出的真是事实,他们就可减轻罪行,但是有一个人,永远减轻不了罪行,别人减轻罪行也更暴露出这个人是六四的元凶,是最高决策人,这就是邓小平。陈希同的书、李鹏的书也好,都暴露出来邓小平对历史应该负的责任。”
姚监复更将本书中”六四事件”屠城责任与陈希同遭遇归于中国体制性障碍:”制度有问题,制度的悲剧。为什么一个人就能决定十四亿人的历史命运呢,那这个制度不是成问题吗?胡绩伟在《胡赵新政启示录》里得出结论,必须废除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党军的法西斯独裁政治制度。”
姚监复最后也表示期待中国当局不要为难此次活动的参与者:”我希望回去不会遇到麻烦,高瑜也不要遇到麻烦,参加会议的大陆的朋友们也不要遇到麻烦。真正体现’和谐社会'”
▲美国之音(VOA)6月9日报道:陈希同回忆录作者和高瑜克服阻挠抵香港
香港 – 陈希同回忆录的执笔人姚监复和独立新闻工作者高瑜从北京抵达香港,北京当局曾劝他们取消行程,双方一度僵持,最后他们顺利成行。
?编写陈希同回忆录的学者姚监复和前《经济学周报》的副总编高瑜到香港参与独立中文笔会的论坛以及刘晓波妻子刘霞摄影展的开幕典礼,他们曾经被公安人员阻扰,但克服障碍,在6月8日下午安全抵达香港。
*劝阻但未拦阻*
姚监复在香港表示,有人曾经劝告他不要来香港,但出发当天在机场并没有受到阻挡,当局要求他不要在香港做旅游以外的事情。
他说:“我想,劝我们不要来的决策是不明智的,不民主的。最后能允许我们来香港,我觉得这样的决策是民主的。是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和谐。我希望这和谐持续保存和发展。希望我们回去以后能持续得到和谐的社会环境。”
不过,他并没有说明这次阻扰是否跟陈希同回忆录有关。
*“开记者会”的威慑力*
北京警方在6月7日曾经致电高瑜,要求她不要前往香港,电话中还说能给她报销机票的费用,后来警方又派警车到她家门口。高瑜跟派出所的人僵持,她声言,如果她受到阻扰,就会在机场开记者会。
高瑜曾经批评过陈希同,那么,警方这次阻扰是否跟这种批评有关呢?她回应说:“那当然了,别的没有理由呀。因为在这同时,姚监复已经三番四次的受到了单位的谈话,也是让他不要来。而且我刚把电话撂了,我气还未消,这个电话谈了半个钟头,全是我一个人在说话。姚监复的电话就来了,说单位给他打了三次电话。一次说你不要去,可能他刚才都讲了,所以我们是密切配合的,我的预料没有错的。”
*《陈希同亲述》,当局没挡住*
姚监复在不久前替前北京市长陈希同编写回忆录,名为《陈希同亲述:众口铄金难铄真》,六月一日在香港出版。回忆录出版前几天,北京当局要求他不要出版该书。姚监复一度被当局约谈。
高瑜在陈希同的回忆录出版后,曾撰文反驳陈希同的自辩,认为陈希同应该为六四事件负责。
高瑜在六四事件发生后被中国政府监禁14个月。后来又在1994年被中国政府以泄露国家机密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並於1999年2月以保外就医的名义提前获释。
香港 – 陈希同回忆录的执笔人姚监复和独立新闻工作者高瑜从北京抵达香港,北京当局曾劝他们取消行程,双方一度僵持,最后他们顺利成行。
编写陈希同回忆录的学者姚监复和前《经济学周报》的副总编高瑜到香港参与独立中文笔会的论坛以及刘晓波妻子刘霞摄影展的开幕典礼,他们曾经被公安人员阻扰,但克服障碍,在6月8日下午安全抵达香港。
*劝阻但未拦阻*
姚监复在香港表示,有人曾经劝告他不要来香港,但出发当天在机场并没有受到阻挡,当局要求他不要在香港做旅游以外的事情。
他说:“我想,劝我们不要来的决策是不明智的,不民主的。最后能允许我们来香港,我觉得这样的决策是民主的。是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和谐。我希望这和谐持续保存和发展。希望我们回去以后能持续得到和谐的社会环境。”
不过,他并没有说明这次阻扰是否跟陈希同回忆录有关。
*“开记者会”的威慑力*
北京警方在6月7日曾经致电高瑜,要求她不要前往香港,电话中还说能给她报销机票的费用,后来警方又派警车到她家门口。高瑜跟派出所的人僵持,她声言,如果她受到阻扰,就会在机场开记者会。
高瑜曾经批评过陈希同,那么,警方这次阻扰是否跟这种批评有关呢?她回应说:“那当然了,别的没有理由呀。因为在这同时,姚监复已经三番四次的受到了单位的谈话,也是让他不要来。而且我刚把电话撂了,我气还未消,这个电话谈了半个钟头,全是我一个人在说话。姚监复的电话就来了,说单位给他打了三次电话。一次说你不要去,可能他刚才都讲了,所以我们是密切配合的,我的预料没有错的。”
*《陈希同亲述》,当局没挡住*
姚监复在不久前替前北京市长陈希同编写回忆录,名为《陈希同亲述:众口铄金难铄真》,六月一日在香港出版。回忆录出版前几天,北京当局要求他不要出版该书。姚监复一度被当局约谈。
高瑜在陈希同的回忆录出版后,曾撰文反驳陈希同的自辩,认为陈希同应该为六四事件负责。
高瑜在六四事件发生后被中国政府监禁14个月。后来又在1994年被中国政府以泄露国家机密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並於1999年2月以保外就医的名义提前获释。
▲香港苹果日报6月10日报道:获奖作家禁来港 中文笔会摆空凳
由独立中文笔会主办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妻子刘霞摄影展,昨在香港城市大学开幕,展出刘晓波上世纪90年代一组黑白照片。同日,中文笔会还给五位内地作家颁发年度奖,但他们不是在狱中,就是被内地当局禁出境,无缘来港领奖,主办方惟有用「空凳子」代表他们(下图)。
《刘霞:沉默的力量》摄影展昨开幕。 易仰民摄
刘霞摄影展开幕
《刘霞:沉默的力量》摄影作品展共收录26张黑白菲林照片,由刘霞拍摄并在自家暗房亲自冲晒,纪录了刘晓波于1996至1999年被劳改期间的情况。这组照片是前年10月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后、由她借给西方朋友的,之后她被软禁至今,失去自由。相片曾在欧美巡展。而这次展览从昨日起至7月2日在城大艺术中心展出。
笔会昨同时举行颁奖礼,颁发「2011年度自由写作奖」给内地作家杨显惠。66岁的杨原籍甘肃,其作品《夹边沟记事》、《告别夹边沟》,揭露1957年中共「反右」斗争后,大批「右派」在甘肃夹边沟劳改场受非人折磨,数千人惨死的历史内幕,作品曾轰动一时。同时,笔会将2011年度「刘晓波勇气写作奖」颁给蒙古族着名异见作家哈达、武汉异见作家秦永敏和四川异见作家陈卫;而「林昭纪念奖」则颁给广州中山大学退休教授艾晓明。
令人遗憾是,五位内地作家无一人能出现在领奖台。其中杨显惠、艾晓明、哈达和秦永敏,或被当局禁止出境,或因刑满出狱不久未有自由;而陈卫则服刑中。主办方惟有在领奖台上放置五张空凳,又在每张凳上放上各人的照片,状如前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狱中刘晓波无缘出席一样。独立中文笔会由内地作家于2001年组成,是作家们对追求自由写作及反抗中共官方作协的标志,刘晓波曾任会长。笔会获国际笔会接纳为分会成员。
▲自由亚洲电台(RFA)6月10日报道:刘霞摄影作品在港展出 独立中文笔会颁奖多人受阻
独立中文笔会周六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了《沉默的力量》 刘霞摄影展,并颁发了多个奖项包括2011年度自由写作奖、 刘晓波勇气奖以及林昭纪念奖。得奖人士均未能亲身到场领奖,现场摆出多张空凳抗议。
图片:刘霞作品《丑娃》(心语摄)
独立中文笔会周六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了颁奖典礼活动也因为得到了法国学者盖索蒙提供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妻子刘霞数十张摄影作品,而举行了《沉默的力量》摄影展。真相与文学,中国的纪实文学”研讨会也于 颁奖礼后举 行。
刘霞在2010年丈夫得奖之后一直处于被当局软禁至今,外界始终无法和她取得联系,此次摄影作品共二十六张照片, 大部分都是黑白的。有人解读她的作品是想表达 中国人被压 迫言论自由的情况,因而照片中的主角,一个又一个的丑娃,许多脸部上的表情都是扭曲的。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廖天琪也在致辞中讲诉刘晓波和刘霞的故事,以及他们各自以艺术形式对话。
城市大学政治学讲座教授郑宇硕在致辞时表示:当人的尊严 和自由受到打压的时候,我们总会起来抗争。因为只有这一份的承担,这种抗争精神,才能维护我们的价值,我们的尊严。我们相信普世价值。
现场并有艺术家表演行为艺术,以及小提琴家拉奏茉莉花。 还有笔会成员朗诵《一只鸟又一只鸟》、《无题—-给晓波》等诗。
现场也举行了颁奖仪式,「2011年度自由写作奖」由作家杨显惠获得 、「林昭纪念奖」由学者,纪录片导演艾晓明获得;「刘晓波勇气写作奖」由内蒙作家哈达,去年底被当局判刑近10年的四川异议人士陈卫和湖北异议人士秦永敏 获得。而这五位获奖者无一能到场领奖,颁奖仪式效仿前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在现场摆出五把空凳子,凳子上摆 放着获奖者的照片,奖牌由其他成员代领。
代艾晓明领取林昭纪念奖的北京资深媒体人高瑜,她在致辞中表示:她(艾晓明)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她是一个积极于建立公民社会的记录者。她用她的文字和镜头,记录了当代 中国公民争取和维护自己公民权利的运动。她用她的良 知和勇气,捍卫着被当权者刻意遮蔽,和肆意篡改的真相。她的记录就是她的行动。独立中文笔会把第七届林昭纪念奖颁发给艾晓明博士,以表彰她在及其危险的情况下,为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萌生和成长,为伸张和捍卫无权者的权利,为铭刻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记录,不畏强暴,不惧迫害,在记录真相的道路上,坚毅前行。
今年66岁的杨显慧是甘肃人,《夹边沟记事》、《告别夹边沟》。容揭露了当局在1957时在?肃劳改折磨死数千人的内幕。陈卫则被当局判刑十年正狱中服刑。
代秦永敏领奖的独立中文笔会成员野渡向本台表示:这五个获奖者不能来此领奖,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独立中文笔会的宗旨还没有真正的实现。我们希望我们独立中文笔会的每个奖项,都能够有人来颁奖。
●独立中文笔会各奖项颁奖词、祝词及感言
▲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廖天琪颁奖典礼开幕词
各位嘉宾,各位来自国内和海外的会员们,女士们、先生们,
独立中文笔会近几年来都在香港举行颁奖典礼,但是今年的情况不同於往年。因为今年我们还同时举办刘霞摄影作品展。本来一个颁奖典礼加上一场艺术展览是令人欣喜的盛会,有人致祝词,获奖人致答词。但是,今年我们的五位获奖人全部不能前来自由区的香港,其中有两位甚至还在狱中。刘霞,这位诗人和摄影家,两年来被软禁在家,跟外界完全隔绝。唯一可以冠在她头上的罪名是:她是刘晓波的妻子, 一个政治犯的家属在中国也会失去自由,这样的连坐法,明清帝国时代时有所闻,而於今犹烈。我们不禁要问,这是甚么时代了?
回首笔会短短11年的历史,看看以前历届几个奖项的得主,我们不能不有点自豪,从头两届自由写作奖的得主王力雄、章诒和,林昭奖得主从卢雪松到唯色、崔卫平,刘晓波勇气写作奖及其前身——狱中作家奖的历届得主从杨天水、张林到刘贤斌等,我在这里只提了其中几位, 我们笔会确实在彰显独立写作,争取言论自由的领域中发挥了提升人文精神、激励人心正义和推动文学审美的功用。然而令人心酸和愤怒的是,如果把我们的作者同行因言获罪,被投入监狱中的岁月加起来,那将超过笔会年纪的十倍二十倍都不止。文革十年浩劫期间, 有人为了一句话,甚至一个笔误,都可能坐牢,甚至丧失生命,但是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今天还有人因为一首诗而被判刑,像朱虞夫因为那首《是时候了》再度被判刑七年,虽然他已经在狱中度过了9年。新疆诗人亚辛(Numemet Yasin)写了那首「野鸽子」,竟然被判10年。
在中国,作家被归类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大群体,体制内的作家,可以生活得很滋润,就像被圈养的宠物,好吃好穿,可以被打扮得十分漂亮,他们可以出国,受到各种优待,不过就像哈巴狗一样,主人叫它握手、叫他作揖,它都唯命是从,最近还带头抄写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感谢主人的恩赐,诸般行为无耻可鄙,斯文扫地。至於体制外的作家,也就是我们大多数国内会员所属的群体,他们的笔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但是会不时地受到国保的骚扰、威胁甚至抄家、绑架,更甚者就是刑具侍候或投入狱中。他们的作品在国内不能出版,在报刊不能发表,只能借助网路来跟世人见面。这些拥有傲骨的作家,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享受到国内和国际读者及同行们的尊敬和支持,他们的精神是自由的,灵魂是清纯的,他们可以傲视尘寰,无愧於心。
亲爱的会员们, 作为你们其中的一分子,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作为笔会会长,是我最大的荣幸。我愿意努力工作,当你们被噤声时,我们会呐喊,当你们受辱受难时,我们感同身受一样地痛苦,但会为你们声援争抗。祝愿本次会议圆满成功,祝愿各位在自由的香港无拘无束地享受几天没有大耳朵、大眼睛侍候的自在日子。
借此机会,我向在狱中的前会长,现任荣誉会长晓波和其他系狱的同行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我们想念你们、我们的心灵与你们同在,我们在大墙自由的彼岸等待着你们的归来。最后,对於已经去世的会友们, 我们致以无限的哀思,请你们安息。
(2012年6月9日)
▲揭示历史真相,展现作家良心
——第九届自由写作奖颁奖辞
独立中文笔会将第九届自由写作奖颁给中国着名作家杨显惠先生,以表彰他以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感打开历史「禁区」揭示历史真相,以文学见证历史,对专制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表彰他通过文学表现社会的人,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进步。
杨显惠,甘肃人,1946年生于兰州,1971年入甘肃师范大学数学系读书,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居天津。《这一片大海滩》获第八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自90年代起,致力于「命运三部曲」的写作。第一部《夹边沟记事》,第二部《定西孤儿院纪事》,第三部《甘南纪事》涉及的都是敏感地区的敏感人群。他的写作不仅打开了历史的「禁区」,更因代表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感」引起广泛关注,他的《夹边沟记事》被认为是中国的《古拉格群岛》。杨显惠先生表示:「直白地说,我的作品就是对专制主义的激烈批评」。
杨显惠的写作是承担责任的书写,也是尊重生命的写作,他的最大特点在于对生命的珍重,对人的权利和尊严受到深重伤害的深层次表现;杨显惠的写作,是「基于个人史的文学」,也是见证历史的写作,杨显惠表示「那个年代发生了那样的事情,……我必须得写,如果大家都不写,我们的历史和文学史就断档了」;杨显惠的写作是拷问存在真相,也是还原「小说」本意的写作,杨显惠的作品最有分量、最具历史和文学价值的部分,是那些大量的令人信服的细节,是用「细节拼接的历史」。杨显惠是愤怒的作家,可他保持了最可贵、也最难得的冷静和克制。他说中国缺少愤怒的作家,这是中国文学的悲哀。
杨显惠先生的写作,无论从伦理、历史还是文学角度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对于中国大陆方兴未艾的独立和自由写作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和地标价值。但是,这样一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获得全国大奖,《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有目共睹,在艺术上达到相当成就的作家,在中国大陆文坛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我们在此向杨显惠先生颁发自由写作奖,既是向杨先生在中国文学和见证文学上的巨大成就表示敬意,更是藉此激励中国大陆众多的自由写作者以文学见证历史、对专制主义展开激烈的批评。
(独立中文笔会自由写作与文学交流委员会协调人陈标执笔)
▲用记录来行动
——第七届林昭纪念奖颁奖词
艾晓明博士是一名记录者,她用文字和影像记录着这个时代的正义与罪恶,但她又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更是一名致力于公民社会建设的积极的介入者,她用她的文字和镜头介入了当代中国争取和维护公民权利的运动,她用她的良知和勇气捍卫着被当权者刻意遮蔽和肆意篡改的真相,她的记录就是她的行动。
独立中文笔会把第七届林昭纪念奖颁给艾晓明博士,以表彰她在极其危险艰苦的环境下,为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萌生和成长,为伸张和捍卫无权者的权利, 为铭刻中国社会转型前夜的历史记录,不畏强暴,无惧迫害,在记录真相的道路上坚毅前行,用她的每一部作品,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个真实的印记。
艾晓明博士是文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她的专业。但近年来,她不仅仅是一个书斋里的学者,而更多的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她研究的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已经完成的文本,而是关注着正在进行中的当下。2003年,她介入孙志刚案和黄静案,被《南风窗》杂志授予「为了公共利益良知奖」,并同时被上海《东方女性》杂志读者投票选为「最有影响十大人物」之一;2005年9月,她开始观察太石村罢免事件,对事件进程进行了文字与图像记录;2006年,在河南拍摄中原记事,记录当地艾滋病患者如何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与当地政府博弈;2009年,完成记录片《我们的娃娃》,记录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倒塌的学校和死难学生,以及孩子家长的维权之路。在这些年里,她的影片代表作有《天堂花园》、《太石村》、《中原纪事》、《关爱之家》、《开往家乡的列车》、《我们的娃娃》、《公民调查》、《花儿为甚么这样红》等。
艾晓明博士继承了林昭女士为正义而抗争的不朽精神,在众多体制内知识分子献媚于专制政权和市场利益的时代,她却选择了做一个公民的立场,进而从这个立场出发,从为无权者伸张权利开始,拒绝沉默,揭穿谎言,留存真相,拷问制度,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在这个时代的喧嚣与浮华之外,还有多少不义正在四处滋生,而恶行肆虐之处,个体的生命与尊严又是何等脆弱。艾晓明博士的文字和镜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真相,也让那些被记录下来的人和事,成为中国公民社会成长进程中的永恒记忆。当她用良知坚守正义的时候,当她去记录和传播真相的时候,她的勇气和智慧就已经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我们颁发给她本届林昭纪念奖,也同样是表达敬意。
(独立中文笔会副会长、自由写作与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蒋亶文执笔)
▲第二届刘晓波写作勇气奖颁奖辞
国际笔会独立中文笔会于2011年11月15日「狱中作家日」公布,将第二届「刘晓波写作勇气奖」(第六届「狱中作家奖」)授予哈达、秦永敏和陈卫,以表彰他们长期以来无惧多次监禁的写作勇气和坚韧毅力。
「刘晓波写作勇气奖」原是独立中文笔会于2006年设立的「狱中作家奖」,前五届获奖者为杨天水、张林、吕耿松、杜导斌、徐泽荣、刘贤斌、扎加纳(缅甸)。2010年为纪念已被判重刑11年的本会荣誉会长、前会长刘晓波20多年来的写作勇气和对本奖的一向支持而定现名。刘晓波也是国际笔会纪念狱中作家委员会成立五十周年文宣「因作家畅所欲言」五十案最后一年(2009年)的代表,2010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哈达现年57岁,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的6年中,哈达致力于拯救频临灭绝的蒙古民族文化,在此期间他和妻子新娜在呼和浩特市开设了一间宣传蒙古文化的书店。哈达于1995年12月10日被捕,1996年被加以「分裂国家罪」和「间谍罪」判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当局指控哈达创立蒙古少数民族维权协会「南蒙古民主联盟」和地下刊物《南蒙古之声》杂志等,而事实真相则是哈达在入狱前曾撰写《内蒙古的出路》一书,这本书的内容包括历次政治运动中蒙族人被迫害致死的情况,以及蒙族文化和宗教传统受到冲击和破坏的现实。哈达在赤峰市内蒙古第四监狱服刑期间,据报因拒不认罪而不时遭到虐待以至殴打,长期被监狱当局禁止阅读和写作。他于2010年12月10日刑满后,由于拒绝了当局用给他和家人「安排工作」等诱惑而坚持理念,至今仍被当局非法秘密关押。当局在他被关押期间对他的妻子和儿子长期监控、威胁和骚扰,并在他刑满前夕查封了他妻子赖以维生的书店,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他妻子和儿子分别关押在不同地方,近期又以「非法经营」罪名判处其妻新娜3年有期徒刑,缓期5年执行,用亲情进一步威胁折磨哈达,但哈达始终不屈。「和平与非暴力」一直是哈达坚持的主张。国际笔会等人权团体对哈达案一直非常关注,认为这是一个中国当局侵犯言论、出版、结社、集会自由等基本人权的典型案例,加拿大笔会和独立中文笔会相继授予他荣誉会员称号。
秦永敏现年59岁,他于1979年民主墙运动期间创办民间刊物《钟声》,1981年因「编辑出版非法刊物」被捕,后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判刑8年。出狱后于1993年发起起草《和平宪章》,提出平反「六四」和释放所有政治犯等要求,随后被判处劳动教养两年。1997年秦永敏发表致江泽民的公开信,要求中共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宪政。1998年在武汉创办《中国人权观察》通讯,同年公开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党湖北省筹委会」,并到湖北省民政厅申请注册,由是于1998年11月30日被捕,以「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2010年11月底刑满获释后,他无惧当局的高压和尚处被剥夺政治权利3年附加刑的监控风险,继续坚持写作并报道国内维权动态,并于2011年5月加入独立中文笔会。秦永敏的写作包括文学、政论、理论、新闻、回忆录等多个领域,数十年来手稿达两千多万字,包括在监狱内仍坚持写作(全部手稿在出狱时被当局扣押)。他的主要作品有:《当代中国民主转型的四个阶段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从当代中国民主运动重新认识梁启超》,《论权利本位观念的社会哲学》,长篇小说《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等。秦永敏先生在中国的极权制度下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勇敢表达,不屈不饶,保持了一个中国自由作家的良知和勇气。
陈卫现年43岁,1989年在北京理工大学求学期间参与八九学运,为此入狱一年半并失去学业,此后投身自由写作和人权民主运动。1992年因参与「中国自由民主党」组党活动和筹备「六四」三周年纪念活动于当年5月再次被捕,后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判刑5年。1997年出狱后,继续进行有关民主理论的写作和民主人权活动,直至2011年2月被当局三度逮捕入狱,并于同年12月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刑9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陈卫自1989年投身民主运动以来,20多年始终抱持自由民主理念,为之不断呐喊,发表了大量作品,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民间维权以及民间反对派的成长都有大量的思考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理论总结。陈卫也是《零八宪章》的首批签署人之一。陈卫不仅用笔写下大量宣扬民主和普世价值的作品,更以实际行动谱写出国人追求宪政人权的自由篇章,他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使他不仅成为「八九一代」的骄傲,也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杰出榜样。
独立中文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
2012年6月9日
▲第七届林昭纪念奖颁奖嘉宾祝词
萨拉•霍夫曼
(美国笔会自由写作项目协调人)
在我被邀请对本年度林昭纪念奖获奖者、重要纪录片制作家和作家艾晓明写点什么之前,我对奖名毫不了解,在我脑海中出现时仅不过作为一个名字,2007年一页纸上的几个字母——那年我开始与独立中文笔会合作,而当年获奖者、作家李剑虹被拘禁,整个颁奖仪式被封杀。现在,我所知道的是:林昭曾是北京大学一位有诗文才华的学生,开始是虔诚的共产主义信徒,曾涉足学校的「百花齐放运动」,谈到人的良心要求和党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而在随后的「反右运动」中,林昭走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路,拒绝坦白认罪,从而开始了监禁、释放、批评写作、再监禁的循环。林昭在1968年被处决,但此前留下了她用笔和自己的鲜血书写的遗产。
一位伟大的美国诗人格雷斯•佩利曾经说过:「你成为一名作家,是因为你要成为作家,别无其它。」 这在今天的中国,比任何其它地方更危险,也更重要。因此,许多人在将自己的话提供给一个页面时,就已经把自己的隐私,自己的生计,甚至自己的生命,置于字里行间了。因为正如另一重要诗人、2009年获奖者唯色所说,「写作即游历;写作即祈祷;写作即见证。」
艾晓明是林昭纪念奖的体现,意味着把声音给予无声者。艾晓明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她自2003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揭示中国公民日常生活的抗争,她记录的案件有:武汉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在被毒打后死于一个收容所的医疗站;黄静被发现死于其男朋友——地方国税局一官员性暴力侵犯后,于是掀起了一场反对家庭暴力的运动。
从那时起,艾晓明博士已经记录了太石村罢免风波的上访者,河南省血污染丑闻后艾滋病患者的生活,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因学校劣质建筑倒塌死难的5000多名儿童的家长们,以及其它许多前所未知的故事。
她面对当局不断骚扰的勇气,她对民间社会推动进步的贡献,确实感人之深。艾晓明是我们美国笔会从纽约尽力而为的原因之一:继续与独立中文笔会及其会员和作家同仁携手共创言论自由的空间,为那些目前无声者得以被听到的空间。
我自己的生活中早就听说:「如果你不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我荣幸地站在这里,代表美国笔会,和独立中文笔会一起,表彰艾晓明接受这项挑战,并致力创造一个更自由和更开放的中国。
▲刘晓波写作勇气奖颁奖嘉宾祝词
玛莉安•博茨福特•费雷泽
(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主席)
感谢独立中文笔会邀请我参加本届颁奖典礼并再次颁发此项殊荣。去年我将此奖颁给了缺席的缅甸诗人和喜剧演员扎加纳。他在2011年10月获释,今年3月我有幸在多伦多的一次会议上与他交谈。当时他请我再次转达他对你们授奖的感谢,并对今天不能在这里和你们在一起深表遗憾,因为他正与24年后第一次出国访问的昂山素季一起工作。
作为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主席,首先我要为创设该奖向独立中文笔会表示感谢!世界各地的笔会展示他们为言论自由的奉献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表彰那些仍处于危险中,被囚禁、被软禁及处于威胁之下的作家。这样做是直接向作家和专制政权表明,此人在被国际笔会关注,他或她被拘禁或处于危险之中的情况被注意到。
独立中文笔会很多会员都了解监禁对于一个作家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害怕被遗忘,对家人的内疚与担忧,怀疑你曾经说过或写过的是错的,等等。这个奖项的意义不仅在于肯定你曾经的写作是勇敢而正义的,更让你有勇气继续写作。
独立中文笔会创设该奖并以本身也被囚禁的前会长刘晓波的名字命名,是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支持狱中作家与谴责中国政府。
当刘晓波于2010年12月在奥斯陆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时,奖章和证书被安置在一把空椅子上。这一形象立即在世界各地传播,当然也通过媒体进入中国。「空椅子」一词也几乎立即在微博上遭到过滤审查。
今天,独立中文笔会以刘晓波的名字授奖给三位作家的「空椅子」。如同刘晓波在2009年12月写的「自辩词」里所言:「……文字狱是千夫所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监狱的高墙关不住自由的表达。」
传播文字,展示写作和继续写作的巨大勇气,祝贺以下三位——
蒙古编辑、活动家哈达:作为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的6年中,哈达致力于拯救濒临灭绝的蒙古民族文化,他和妻子新娜在呼和浩特市开设了一间宣传蒙古文化的书店。哈达于1995年12月10日被捕,被加以「分裂国家罪」和「间谍罪」判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4年。当局指控哈达创立蒙古少数民族维权协会「南蒙古民主联盟」和地下刊物《南蒙古之声》杂志等,而事实则是哈达撰写的《内蒙古的出路》一书,这本书的内容包括历次政治运动中蒙族人被迫害致死的情况,以及蒙族文化和宗教传统受到冲击和破坏的现实。哈达在监狱服刑期间据报因拒不认罪而不时遭到虐待以至殴打,长期被监狱当局禁止阅读和写作。哈达从不屈服,「和平与非暴力」一直是哈达坚持的主张。尽管他已获释但至今被软禁。
秦永敏现年59岁,湖北省武汉人,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二十年在监狱中度过。他于1979年在武汉发起民主墙运动并主编民间刊物《钟声》,1981-1989年秦因「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被判刑8年。出狱后于1993年发起起草《和平宪章》,提出平反「六四」和释放所有政治犯等要求,随后被判处劳动教养两年。1998年秦在武汉创办《中国人权观察》通讯,同年公开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党湖北省筹委会」,并到湖北省民政厅申请注册,由是于1998年11月被捕并以「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2010年11月29日刑满获释后一直受到当局骚扰。秦永敏的写作包括文学、政论、理论、新闻、回忆录等多个领域,他在中国的极权制度下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勇敢表达,不屈不饶,保持了一个中国自由作家的良知和勇气。
陈卫现年43岁,四川省自由作家和人权活动人士。1989年在北京求学期间参与八九学运,为此入狱一年半并失去学业。1992年因参与「中国自由民主党」组党活动和筹备「六四」三周年纪念活动于当年5月再次被捕,后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判刑5年。1997年出狱后,继续进行有关民主理论的写作和民主人权活动,直至2011年2月被当局三度逮捕入狱,并被判刑9年,剥夺政治权利2年。陈卫也是《零八宪章》的首批签署人之一。陈卫不仅用笔写下大量宣扬民主和普世价值的作品,更以实际行动谱写出国人追求宪政人权的自由篇章,他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使他不仅成为「八九一代」的骄傲,也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杰出榜样。
▲荣获刘晓波写作勇气奖的获奖感言
值此刘晓波写作勇气奖颁奖仪式召开之际,本人向独立中文笔会表示深深的感谢。多年来,独立中文笔会为捍卫中国的独立写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晓波先生更以他本人的率先垂范为扩大中国的言论自由空间做出了样板。本人1970年因言获罪坐牢,1978年发起武汉民主墙运动,自那以来,在诸位先进的鼓舞激励下一路走来,虽坚持笔耕,无奈资质驽钝,故难有建树。今幸蒙笔会错爱获此殊荣,实乃徒增汗颜,在此只能向诸位坦剖心迹,惟愿在今后的岁月里能不负此奖,为和诸位先进一道以写作勇气叩开中国的言论自由权、出版自由权大门竭尽绵薄!
秦永敏
2012-4-17
▲独立中文笔会常务秘书潘嘉伟致颁奖典礼闭幕辞
各位嘉宾,各位来自国内和海外的会员们,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们笔会颁奖礼的喜悦,但同时亦正如我们会长廖天琪所说,很可惜,五位获奖人都没法来这里。他们都因为身在狱中、被软禁、碍于巨大压力或无法出境,不能亲自出席颁奖礼,他们的缺席,说明了中国的言论自由状况多么恶劣。
作为独立中文笔会的香港会员,身在自由的香港,看见内地会员与作家为了言论自由面对种种的压迫,感到十分悲痛。今天能够来参加的会员,实在非常难得,他们需要很大的勇气,要面对可能受到的打压,才能来到香港这里参加我们的会议。
十分感谢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主席玛丽安•博茨福德•弗雷泽(Marian Botsford Fraser)和美国笔会自由写作项目协调人萨拉•霍夫曼(Sarah Hoffman)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担任我们的颁奖嘉宾。国际笔会和美国笔会,以及世界各地的笔会,长期以来关注中国作家的状况,你们的关注对我们内地的会员是很大的鼓励。
最后,希望各位透过我们的颁奖礼、「真相与文学」研讨会、刘霞摄影展及由荷兰建筑师、雕塑家 Maartin Baas 为刘晓波设计的空椅子的展览,能加深我们对中国独立作家的认识和关注。
●“真相与文学:中国的纪实文学”研讨会发言
▲直面拷问灵魂的生存真相
春涧
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自由主义作家,同共产党体制内的犬儒作家,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前者敢于揭示真相,而后者却在粉饰真相。这不是因为前者有多么高明,而在于他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而后者是由「屁股决定脑袋」既得利益使他们泯灭了良知。
众所周知,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作品中一个情节甚至一个细节的失真,就会使一座艺术之宫轰然倒塌。当年八个「样板戏」的龙江诵中,有一个反面人物逃亡地主,仅仅因为把名字由原来的黄国怒改为黄国忠,就能在邻村逃过历次政治动作的审查隐避了十几年,这连当年的老百姓谁都知道,这是彻头彻尾的「瞎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最能够干预生活、揭示生存真实的艺朮样式莫过于纪实文学。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纪实文学的星河里,闪烁着许多穿透夜幕震撼文坛射人心魄的纪实文学力作。我们笔会的首届会长刘宾雁先生,八十年代初那篇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人妖之间》的报告文学,就曾举国轰动全民反思,引起强烈的政治改革呼吁和反响,不愧是当今纪实文学的扛鼎之作。其后,郑义的《红色纪念碑》、丁抒的《阳谋》、《人祸》、《浩劫》三部纪实作品、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艾鸽新着《自由的诱惑》、陈桂棣的《中国农民调查》、周勍的《民以何食为天》、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黄海的《灰地:红镇「混混」研究》、阎连科的《丁庄梦》……特别是廖亦武的《中国底层人物访谈录》,群星璀璨成为当代纪实文学的一道壮丽风景线。
当今在党文化吹嘘的「大国崛起」、「小康盛世」的烟幕下,社会体制的深层危机,经济滑坡、光明对立、思想混乱、道德堕落、资源枯竭以及自然生态恶化等等社会生存真相,已是风雨飘摇欲盖弥彰。生活需要好作品,千百万读者需要好作品,底层百姓需要公民意识的启蒙和审美的滋润,而揭示真相、拷问灵魂,不正是纪实文学作家们沉甸甸的使命吗?
作为守望良知底线的纪实文学作家要写出力作需要有三个必备条件:一是胆识。有识无胆或者有胆无识均不能成事。二是掌握第一手客观资料。非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或是亲身体验不可。三是沉入生活的底层。用整个生命和灵魂去拷问纪实对象,以独特的视角表现出来。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廖亦武纪实文学代表作,2001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两卷本——《中国底层人物访谈录》。当年本地新华书店不到一日就售光了两三百本的订书,我自己买了三套,后来被喜欢文学或者不喜欢文学的朋友东借西借,至今我手头一本也没有了。书中所访谈的好几十个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正是当前中国底层社会的芸芸众生生存真相。所谓「底层」不单是指政治底层、经济底层和文化底层,更是指精神底层,是失去了话语权的所谓沉默的「大多数」。这些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原生态纪实对象,既有新闻的真实性又有历史的沿革性,又有文学的形象性,搆成了拷问灵魂的可读性和反思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访谈狱中胡风难友的那篇文章,底层人物以痞子气的口吻调侃胡风的「痴呆」,幸灾乐祸的叙述,有一次拖着重病到小组领饭,不慎从台阶上摔倒了,不但得不到同情,还被他们几个犯人痛打一顿。读到这里我的心就像被钢针扎了一下,不禁潸然泪下。试想想一个充满悲悯情怀的诗人和着名文艺评论家,鲁迅先生的得意门生,居然沦落到这步田地,这是生存在人间监狱还是阴间的地狱哩?又不能不使我们倍加关切。我们独立笔会的前任会长、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者刘晓波先生至今在共党监狱中的生存境遇将是如何?无怪乎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也要发出麒麟遭损道已穷矣的哀叹。索尔仁尼琴说:「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与恐惧,不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这样的文学是不配成为文学的。」同样,生存在谎言与恐惧中的自由主义作家,如果不敢揭示社会生存状态的真相,写出拷问灵魂的纪实作品,也就不配称为作家。
2012年5月30晚写于福建永安《耕耘斋》
▲带刺的玫瑰
——对「纪实文学的真实性」思考
刘京生
纪实文学的「实」,是被规定的实,需符合固定的叙述方式,固定的人物、时间、地点。所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无一例外的要受制於这些固定性——区别仅仅在於语言拼凑的技巧能否达到或被人感受到一种「真实性」的效果。
日记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应当最接近於真实,可是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将一天所有的经历、故事,每一次思想的流动、瞬间念头、情感等等无一遗漏的记录下来。这是为甚么呐?
其一,受制於「拼凑文字技巧的熟练程度」。可否对任何一件事物都有能力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文字是有限的,有限地文字要应付无限的「表达对象」,应付所见、所听、所接触、所感受到的一切,应付大脑中流动着的、繁杂的每一个瞬间。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即便拼凑的技巧炉火纯青,也很难复制「客观」,很难及时的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思考、情感、梦幻。
人的大脑几乎没有任何一刻停息,即便在「熟睡」中也有可以觉察或不被觉察的梦——虚拟的或称为不现实的梦。大脑在不停的转动,如果足够智慧,足够快捷,我们可以及时的捕捉到着所有的一瞬,这还有一个前提性条件,我们愿意捕捉完整的真实。,我们将这种捕捉到的一瞬称之为「真实」——真实的思想、念头、欲望、贪婪、情感。可是,这种完全捕捉到的真实,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于是,真实是「打折」的,在复制的过程中会遗漏很多「无关紧」要的内容。这种遗漏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有意的受制于能力,无意的受制于「天赋」——因为这毕竟是一种「转移」的真实——真实经过「文字表达」的转移这个过程——这个「运动」过程,一定的损耗就成为必然。在「转移」过程中,被偷、被窃、被掉包、被毁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经历了这么多未知的却又是现实的风风雨雨之后,「真实」还能有多少剩余?
其二,受制於选择。每天记甚么一定是有选择的:没有谁会有兴趣记下醒来睁开的双眼,伸的第一个懒腰,打的第一个哈气,叠被、洗漱、穿衣,记录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平凡」。人总会有选择的记录,记录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影响的,值得为此记录的一切。对大脑中流动着的一切更需格外小心、谨慎的进行拣选,拣选那些别人想看到或希望看到的「隐秘」。这种隐秘很可能在每个人的身上都真实的存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那些人不能、不敢、不愿展露,于是,便将这一赤裸裸展现在公众面前的「重负」转移到了「勇敢者」的肩上——只有勇敢者才能拣选这些「隐秘的真实」。「隐秘的真实」一定不是美好的、高贵的、道德的、价值的,否则无需隐秘。思想的一瞬,充满着矛盾,时而高尚,时而卑微,有舍不去的英雄情结,也有偶尔的「犯罪」沖动。对此,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拣选,哪种拣选更接近于真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真实成为或真或假的相对,由自己来判断什么是「假」什么是「真」,而完全不必理睬别人是否认可自己的判断。这是矛盾的,在承认「自我」在真实中不可动摇的重要位置以谋取「客观性」的同时,又无奈的陷入到了一个「主观」陷阱——拣选的「真实」来自于主观。
其三,受制于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不仅体现在文字适用的语境、方式、内容等等专业性的规范上,还体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规范——文化的、法律的、道德的、价值的、科学的、进步的规范。这些规范并非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强加的,是很容易可以摆脱的,想象着只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不对「可视的事实」做主观判断,「真实」就自然而然得以实现。
「树」是确定的,科学确定了树的形状、组成、生存环境、生存方式。似乎,只要完整的复述这些科学、客观的规定性,「树」的真实就会实现。有疑问吗?有!所有这一切——规定性的一切都不是来自于「树」本身所「述说」或希望「展现」的真实,这个真实仅仅来自于「树」以外的人的规定性。「树」除了这些「外在」的规定性之外就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如果「规定」的「树」只能以「可视性」加以确定,那么真实就仅仅意味她是这样一种的存在:表面的存在——就像人,是一种「直立动物」的存在且这一存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对于这样一种「真实」的存在,自以为是的、高傲的、智能的地球统治者是否有兴趣继续的「真实」下去?
「可视性」是一个陷阱,她具有掩饰、伪装、诱惑、欺骗的功能,美丽的外表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内心的丑陋,「奢华的真实」的喧嚣很可能为了引诱人们去追求一种永远无法实现的完美。如此,真实是什么意义上的?复制的?复制一切美丽、丑陋、奢华、贫穷?可是,对一切复制的追问、质疑是不是真实?如果追问、质疑也是真实,那么由于追问、质疑者不同的价值取向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此「客观性」又从何说起——谁又有权力成为一个客观的、中立的判官,来判定真实与否?
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某一天,我与一位同年同月同日生,且机缘巧合具有着共同反叛性格的同学一起漫步在空旷的荒野,正值冬季,寒风瑟瑟。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没有说一句话,默默地在漫步,默默的在沉思。突然间他问道:「四季中您最喜欢哪个季节?」,我道:「春季。」,他问:「理由?」,我道:「生机勃勃,繁花似景。」听到这样的答复,他看了看我,淡淡的一笑,笑容中留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蔑视。「你怎么看真实?四季中你认为哪个季节更真实?」他接着问道。我几乎脱口而出:「冬季!」,「理由?」,「没有丝毫掩饰。」做了这样的回答后,我猛然间的意识到他在考虑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而我的回答是那样的矛盾。我喜欢春季,也清楚真实,可我宁愿喜欢被修饰的艳丽、喜欢她的昙花一现、喜欢由此而撩动的希望与激情,不太愿意接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真实:沉寂、裸露、悲凉、没有一丝生机。
人们习惯于「真实」的赞美——赞美真实。真实在「规范性」价值的推动、引领下,成为唯一值得歌颂的东西——而不管这种被歌颂的真实需要多少虚伪的外衣加以装饰。这种「规范性」的价值在很多时候不是强制性成就的,它具有先验性,先验的、毋容置疑的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左右着人们的思维,行为、判断。在「规范」的价值下,真实与虚伪、善与恶的界限是分明的而无需考虑这些「规范的价值」可能出现的差错。
真实是无言的,是思想、规范之外的存在,无法认识,无法复制。就像一颗繁华都市中的、被污染的小草,她在努力的展现着一缕青色,却换不来人们的注意——以她为题书写真实。
这棵小草就是「带刺的玫瑰」,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思想之外的,超越常规的生命方式拷问规范、价值、真实。
2012-5-28
▲作为反抗的真相
野马
真相与文学,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却又复杂,表面上看,似乎像数学中的公式一样明晰,但真要谈论起来,却又不知从何谈起。既然是谈文学,我们不妨首先来谈一谈文学存在的价值。文学当然有很多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我觉得就是揭示真相,它像一根探测针,探测世界阴暗而丑陋的褶皱,探测人性中幽暗而古怪的地下层。小说以虚搆的方式,揭示真相,而纪实文学,则完全源自现实,真相既是它的灵魂,也是它的肉体,当然,它并非原原本本的记录,而是在叙述的同时解读,在解读的同时拷问,它是跨界的——一只脚属于文学的国土,另一只脚伸进了历史的疆域。
在这篇短文中,我无意于谈论任何一本具体的纪实文学作品,那是作家个人的创作,我所关心的,是中国纪实文学的整体处境。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一句话,我深以为然,他认为,文学从本质上说是对遗忘的反抗。我认为,这一点,在中国当下,「反抗遗忘」显得尤其重要。这种重要性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执政者对真相和揭示真相的人充满了恐惧,用无形的魔手涂改人民的集体记忆是他们惯常的伎俩,他们害怕人民了解真相,想尽一切办法,将真相深埋,并在上面种上谎言的鲜花。另一方面,中国人又最容易遗忘,他们像阿Q一样自作聪明,有人抽他一个嘴巴,又给了他一颗糖,他就只记得那颗糖,完全忘记自己被打了。对于苦难的过往,他们不愿意回眸,更不会反思,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他们所关心的,永远只是当下,永远只是自己。
中国是纪实文学的巨大富矿,现实的荒诞,早已超过了虚搆.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活着历史,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都曾经千疮百孔,如果把我们的时代比作一枚钻石,那他们就是这枚钻石不同的切面。然而,他们对于记忆的态度,尤其是记忆中苦难的部分,扭曲的部分,态度却相当暧昧,对于个体的记忆,他们会选择性遗忘。我的一个朋友,曾在一次醉酒之后,向我谈起他在文革中的经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目睹了疯狂的红卫兵摘下了父亲的眼睛,那鲜血淋淋的眼睛,像一颗草霉,被扔到了草丛里,又被一条流浪狗吃掉。这个恐怖的场景,经常会出现在他的梦中,而这是几十年来,他第一次向外人谈起这件事。此外,中国人似乎天生就缺少悲悯的情怀,对于他人的苦难,在他们看来往往像当成茶余饭后的一种谈资。比如,我曾听过一帮老人讲文革的故事,其中有一个说,一个地痞当上了造反派头子,他看上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寡妇,要娶她,她不愿意,就把她冤枉成了中统特务,盛夏时分,脱光了衣服,让她在水泥地上暴晒。就这样,女人被活活晒死了,他又伪造现场,说是她自己上弔自杀。女人被埋后的那天晚上,造反派头子偷偷溜到坟上,想要奸尸,发现,坟被扒开了,只剩下一个脑袋,不远处传来狼群的嚎声……这个故事本身是凄美的,但是他们谈论时,神情漠然,毫无恻隐之心,就像在谈论电视剧的剧情一样。
真相是纪实文学的尊严,也是纪实文学的底线。说出真相,是需要勇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纪实文学作家,不仅是作家,还是斗士。纵观近年来中国大陆的纪实文学,我觉得最合适的形容词是「堕落」。这些作品,大抵可分成两类,一类,对执政者的歌功颂德,另一类是对商人的大肆吹捧。事实上,这些没有灵魂的纪实文学,已经没有资格称为纪实文学,我们姑且将其称为「伪纪实文学」。作家变成了自动投币的唱机,成了一条条被政治和金钱包养的狗,他们不仅没有让我们看到真相,而让我们看到更多的谎言。
正因为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谎言,人民对真相充满渴望。这一点,在香港街头,可以明显得感受得到,那些大陆的游客到了香港,总要去购买所谓的禁书,我不敢说这些书提供了绝对真相,但起码,其中有一部分是真实的。香港人或许很难明白大陆人的心态,这其实是一种长期处在谎言中的人,长期处在思想的压抑中的人,渴望了解真相的一种飢渴。
说谎者内心最大的恐惧,就是被人扯下那条遮羞的布。世界上没有永远的谎言,我们每说出一个真相,就是一次有力反抗。我坚信,一座由谎言支撑的大厦,必将在真相的反抗中轰然倒塌。正如哈维尔所说「真理的细胞逐渐浸透到充斥着谎言的生活的躯体之中,最终导致其土崩瓦解。」当我们的后代回望这个不堪时代的历史时,会发现这是一座由谎言编织的迷宫,而真正的纪实文学,会变成最有力的证据,它们将会起到还原历史,修正历史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