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共因为权斗白热化导致18大召开时间至今未宣布,但美国的媒体、学者已经开始讨论后胡锦涛时代的美中关系。最近,美国外关系协会所属的《外交事务》杂志刊登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学者黎安友和施道安合著的文章《中国如何看待美国》。
在该杂志对黎安友教授进行电视访问时他表示,18大权力交接就美中关系而言,最重要的变化是在中国的对美外交政策方面。黎安友解释说,不是说习近平时代的对美外交政策会出现突变,而是会更强硬。他说:“中国的对美政策还会延续,但是在捍卫中国国家利益方面会更加坚定,因为他们非常自信,他们是崛起的大国,经济和国际影响力都在增长。”
作为红二代的习近平和作为共青团派掌门人的胡锦涛,成长经历不同,处事作风不一样,在政策领域必然留下各自的烙印。黎安友在谈到对习近平的印象时说:“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坚定的人,觉得‘我们中国必须强大’。”黎安友说,过去几年里,中国在南中国海很活跃地加强巡逻,坚定地主张南海岛屿的主权所有,他认为“这一政策已经反映了习近平的影响力,不是他反对领导层中其他不同声音,而是他在这一政策领域中起了领导作用。”黎安友认为,围绕中国在一些岛屿——在东海与日本、在南海跟东南亚国家——的争端,在后胡或习近平时代,人们将看到中国在这些领域继续其强硬的立场。
其实,坊间已经有不少眼光敏锐的观察家呼应了黎安友的看法。网络闻名遐迩的作家芦笛在《中国即将从辅导员时代进入红卫兵时代?》一文中,分析了9月15、16日中国反日游行中出现的暴力现象,认为这“不是老江那种‘解放’前的大学生的作派,也不是胡锦涛那种谨小慎微的政治辅导员的作派。”而“确确实实是红卫兵作派。”该文赞成旅居美国的民运人士万润南的判断:“这是小习主导所为,预计红卫兵一代要开始折腾了。”
芦笛分析说,“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受到的强刺激,会影响他终生的行为。哪怕是受迫害的高干的子女如薄熙来与习近平者,其人生最初的对‘搞政治’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也都是从文革的暴民运动里来的。” “因此,根据这‘政治DNA’或‘政治指纹‘来判断,我党这次大动作很可能就是‘以小习为主导。”也许这一推论,但如果从习近平复出后与美国国防部长会面时厉声谴责日本的措辞“悬崖勒马”、“闹剧”观之,是否可印证出些许与芦笛判断的吻合之处呢?
联系习近平最近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两周的谜团,引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人士的话说,他的消失既有身体原因也有政治原因,可能是,“生了一些小毛病,但因为他十分讨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不愿意给这位即将下台的傲慢政客留任何面子,于是小病大养。”不管这种分析有无道理,至少是试图对我们已知事实做了一种看似合理的推测。
关于即将下台的胡锦涛在其最后4年与奥巴马政府的相处之道,最近纽约时报有马克•兰德勒写的题为《奥巴马对华政策的转变》的报道。报道透露了一些奥巴马与胡锦涛打交道的细节。奥巴马一上台企图对北京示好,拒绝会晤达赖喇嘛,但未受小心谨慎的胡锦涛的善意回应。相反,奥巴马首访中国时被多方约束,他的演讲都不予在央视转播。报道说,奥巴马的示好反而换来中国在气候变化、伊朗等问题上一拖再拖,而在南海领土主张问题上中国却欺负邻国。这时奥巴马相信,展示强硬的时机到了。文章说,到2010年11月,奥巴马终于忍无可忍,在韩国首尔与胡锦涛会面后,提出警告,如果中国不采取更多措施来遏制朝鲜的好战行为,美国将向中国附近海域派驻战舰。文章以“那位平和无趣、照本宣科的中国领导人”形容胡锦涛,说奥巴马跟他有“五六次拘谨的会晤之后”,这位辅导员似乎首次领悟了奥巴马的意思,赶快派遣了一名高级外交官前往朝鲜,对该国领导人金正日施压。之后,美方的强硬反而理顺了美中关系。
现在木纳拘谨的领导人就要下台了,有红卫兵“DNA”的领导人要当家了,美中间的僵局是否就要出现,建设性的关系还能维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