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授韩德强打老人,声言打得有理。—网络图片
“耳光”成为当今中国的热门词,成为中国网民议论纷纷的话题。
在中国用户最多的新浪微博,搜寻“耳光”一词,可以搜索到大约1865万个搜索结果。
*网民热议的两个(种)耳光*
在眼下的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打耳光的行为可谓成千上万。但中国网民这几天一直在热议的耳光有两个。
一个是中国执政党共产党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当着下属的面在办公室里给他的心腹、当时的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的耳光。再一个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韩德强因为不满一位八旬老人批评中共已故的毛泽东而出手扇那位老人耳光。
这两记(这里应当说两种,因为韩德强打老人不是一般的英勇善战,他两次出手,打了不止一次,每次都出手得胜)耳光有两个特色鲜明的共同点,即,1)都是以强凌弱;2)出手打人的都是世界媒体或中国公众公认的标准“毛派”。
从各方面来说,这两个耳光在中国都可以用“振聋发聩”一词来形容,可圈可点,可惊可叹。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此借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支”的说书俗套了。
*耳光与改变历史*
先说薄熙来出手不凡的耳光。
自今年2月初以来,重庆市原公安局局长、跟随薄熙来多年、受薄提拔重用的王立军突然夜奔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寻求庇护,原因是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
让他切身感受到威胁的由头是,他的上司薄熙来当着下属的面打了他一记耳光,因为他居然胆敢跟薄熙来说,薄的妻子谷开来涉嫌杀人,正在受到调查,希望薄熙来不要干扰。
薄熙来随后解除了王立军的很有实权的公安局局长职务。在此之前,薄已经对王手下的人采取了一系列让王立军不安的措施。凡此种种,让王立军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有危险,于是他夜奔美国总领事馆,从而引发了薄熙来倒台、谷开来被逮捕、中共最高领导层重新洗牌的政治大戏。
于是,薄熙来对王立军打出的那一耳光,被许多中国人笑称为“改变历史的一耳光”。但是,中国也有很多网民非但笑不起来,反而觉得很悲哀,如,
“但斌:《论耳光》_中国目前最最恐怖的是,倘若没有那记耳光,唱红打黑还在继续。制度不起作用,人民不起作用,耳光起作用!_一个耳光,不但改变了自己、自己一家,以及王和众多人的命运,还很大程度改变了中国的政局和社会,这可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威力的一记耳光。悲哀的耳光!悲哀的中国!!”
网民“但斌”在这里所说的“唱红打黑”,是薄熙来任职重庆期间大力推行的运动,即动员群众、动用公款组织演唱中共毛泽东时代的宣传歌曲、动用非常手段包括酷刑打击他所说的黑帮势力。
当时的王立军是薄熙来“打黑”的干将,到头来他自己却在“打黑”过的重庆走投无路,不得不逃奔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试图寻求庇护,此乃后话,本文且按下不表。
*红与黑,耳光与历史*
在毛派看来,红与黑可谓泾渭分明。
但毛泽东本人以及他的追随者也动辄喜欢大谈辩证法。于是,有中国网民巧妙地将红与黑的辩证法与薄熙来给王立军的耳光融会贯通起来:
“非懂是董:红与黑,一耳光之后瞬间切换” 。
“非懂是董”在这里所说的瞬间转换,显然是指王立军挨了薄熙来耳光之后立即发生剧烈的心理变化,导致他对自己的生命安全开始担忧,最终导致他决定逃亡美国领事馆,导致薄熙来倒台,导致中国政局大变故,导致中国历史改变。
但也有网民对这种历史观提出了谐谑和质疑:
“yongxj:这一记历史的耳光带给我们的话题可真多。英雄史观呐,身为历史人物,一举一动都在书写历史。悲催的回忆,咱草民小时候挨多少巴掌都白挨了。”
但是,更多的网民只是发出指向难以确定(因为可能的目标太多)的嘲笑,如,
“草花铃铛:歌唱家们应该借机会演唱一首《耳光嘹亮进行曲》,兴许红一把。”
“严锋:情绪管理很重要,如果那谁学了这一课,那记决定历史的耳光可能就不存在了。”
*好汉打老人,毛派的威武*
说过薄熙来的惊人之举的耳光,接下来再看另一种耳光。
在上个星期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国政府默许甚至是怂恿的反日抗议示威中,在北京的一些毛派参加示威,打出“毛主席我们想念您”的口号。一位老年人上前表示,“将这种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大义的愿望寄托在毛泽东身上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中国著名的“毛派”学者韩德强上前就打了老人两个耳光。在打人的照片被传到互联网上、他被网友指认出来之后,韩德强非但不认错,反而认为他就是打得有理,认为那位老人胡说八道,就是该打,就欠打。
韩德强的这种态度,以及中国当局对韩德强非法打人的默认或不作为,引起了了许多中国媒体人和普通网民的不满。他们的不满概括起来大概有这样的几条:
1)言论问题应当通过言论解决,不应当动手;
2)大学教授打人,与“为人师表”的公众预期不符;
3)尊老爱幼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殴打老人可耻;
4)年轻人打了一个八旬老人还自以为威风凛凛,正气堂堂,可谓厚颜无耻之极。
*毛派理论,雷人逻辑*
平心而论,对韩德强提出批评的人所说的论点是合情合理的,但也是了无新意的(因为它们所遵循的都是公认的传统价值观,就跟“不要盗窃”、“要善待自己的家人和邻居”、“不要忘恩负义”之类的道理了无新意一样)。
相对而言,还是毛派或为毛派、为韩德强辩护的论点要更有观赏价值得多。例如,毛派写手“许晓黎”在毛派网站“红歌会”上发表的题为“让耳光更响亮一些”显然就十分好看:
“韩德强打人了,凤凰网为主的主流媒体纷纷声讨,一个游行中的肢体冲突,为什么会被主流媒体和一些精英文人掀起轩然大波,这里面有两个符号被关注,一是知名教授,另一位是老者,如果在平日,确实可以当做茶余饭后的话题说说,可是当下什么形势,国之领土受到侵害,众人群愤激昂,国事之重,重在万钧,万众的眼光岂能被一个耳光转移?然而,主流媒体的眼光确实转移了,转移到大学教授打了老者耳光,转移到要为老者叫屈,难道万钧国事在主流媒体的心里还不如两个耳光?”
在这里,“许晓黎”逻辑或论点显然是:爱国事大,打老人事小;小事跟大事不能相提并论,一个在他眼中看来“政治不正确的”老人被打了,更是小事一件不值得提;为这样的老人喊冤叫屈,不是糊涂到了极点,就是险恶或别有用心。
中国的毛派和左派常常被讥笑为思维混乱,脑筋不清楚。“许晓黎”显然是标准的被讥笑对象。他的行文明显地显示,他没想清楚一个要命的问题,这就是,他所爱的国假如是一个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用爱国、爱领袖(包括爱死去的领袖)的名义打人的国家,这样的一个国家是否是值得爱?
毛派名人韩德强教授在中共及其政府默许或策划的反日示威中殴打八旬老人成了新闻事件,这显然让中共有些说不出的尴尬。
于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适时地为中国更有名的一位毛派名人司马南提供版面,发表题为“舆论不必聚焦‘教授打人’”的文章。
司马南果然水平就是高一些(可见他并非浪得虚名),开篇第二段就相当充分地展示出他的“理性”和“公允”:
“就事论事地说,韩教授对一位老人拔拳相向,这肯定是不对的,更何况事件发生在本应同仇敌忾的游行示威中。但老人在游行示威的特殊场合谩骂开国领袖,同样不足以称道。教授应讲求品行,不能意气用事,应为人师范。这应当成为教师界的铁律。从这个角度讲,作为知名学者,韩教授应做自我反思。”
但司马南的这段话,只是相当于京剧当中的过门,西洋音乐中的前奏曲。他的正论是下面这一段话:
“但另一方面,开国领袖的功过是非有历史公论。有理有据地评价领袖,是一种舆论自由的表现。然而,目前互联网上的一些舆论对中国开国领袖的抹黑、歪曲甚至造谣,已经超越了一个民族独立、尊严及世俗标准的基本底线。很难想像,美国、英国、日本会像中国这样恣意地否定本国元勋。尤其在外部压力面前,那样的行为更令人心寒。如果任由这种逻辑蔓延,势必会引发更多的社会分裂,破坏中国社会的凝聚力与基本价值理念。”
作为中国毛派的一位领军人物,司马南在这里显示出他显然对言论自由的基本概念、对美国等民主国家没有基本的了解。
在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虽二百多年来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敬仰,在世界各地敬仰华盛顿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在平时的言论中,在报纸上,包括在《华盛顿邮报》这样的主要报纸上,批评华盛顿,否定华盛顿,揭华盛顿短的美国人有充分的自由。
不久之前,《华盛顿邮报》还发表过一篇文章,文章作者列举具体历史事例指出,华盛顿的丰功伟绩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善于贪天之功、贪别人之功为己有,同时善于诿过于人。
至于说到“破坏中国社会的凝聚力与基本价值理念”,以爱国的名义肆意殴打老人或任何人是否属于“破坏中国社会的凝聚力与基本价值理念”的犯罪行为,司马南或《环球时报》都没有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