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左派人士司马南在海南大学演讲,遭到提问学生扔鞋抗议。这一举动在互联网上引发激烈辩论,并和北航教师韩德强当街掌掴老人联系起来,不同派别围绕辩论规则和暴力标准再度展开激烈论战。
一、“我可以扔鞋吗?”
据现场听众描述和视频披露,司马南在海南大学受到极高规格接待,校长李建保亲自出面介绍嘉宾。宾主双方对彼此都不吝惜赞美之词。校方将演讲命题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理性与情怀”,而司马南也称赞李建保为国家做出重大科学贡献。
司马南被认为是现行体制的辩护者,他在海南大学的演讲也显示了一贯的思路,其内容可归纳为四个要点:中共领导的中国有很多问题;中共领导的中国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绩;离开中共领导,社会将陷入无序和混乱;中共的领导是人民民主的具体形式。在演讲开始时,司马南已经“大度”地表示,他对听众扔鸡蛋和鞋子有心理准备,自称是“总统级别待遇”,并预留30秒时间,引发听众哄笑。
在提问环节中,一名身材瘦高的男生称,“我知道的一点点是,我需要自由,民主只是保护自由的一种方式”,并针对司马南呛声说,“我们两个的话语权是不平等的。你提出的四条观点,我没有任何一条可以反驳,因为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你在那里说得很好,你回去住宾馆了,我反驳你,我可能进小黑屋了。
司马南和主持人几次试图打断提问,该学生最后直截了当提问说“我可以扔鞋吗?”并抗议称“在这个国家,没有审判你这种人的法庭”。主持人警告称“(扔鞋)这种行为在大学是不允许的”,并指挥现场工作人员强行抢下话筒。
随后,这位提问学生拎起一只鞋子扔上讲台。据现场视频显示,扔鞋者离讲台距离目测至少为三十米。鞋子被扔到台上,但并没有击中任何人。扔鞋者随即准备离开会场,但遭多人阻拦并带走,而主持人在现场用话筒指挥,要求保卫处查清扔鞋者来自哪个系哪个班级。
二、扔鞋:言论羞辱还是伤害行为?
司马南遭遇扔鞋一事当晚经微博披露,迅速在大陆互联网上激起了激烈争论。他的左派同道战友几乎毫无例外地表达声援,并痛斥扔鞋学生“素质低下”。但另一方面,一部分立场较接近自由派的法律学者也对此持批评态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此前被认为是自由派公共知识分子,但这次他认为,“扔鞋就是扔鞋,就象韩德强打人就是打人。韩指人汉奸施暴,与学生责司马南毛左扔鞋,同理。”
这种态度得到了《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的呼应,后者一方面转发表示声援,另一方面也用一种拗口的教导语气称,“如果反对向司马南扔鞋与反对韩教授打老人是同一批人,比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批人,中国要进步得多。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懂这个道理。”而《环球时报》旗下的“环球网”次日即宣布,将邀请当事人司马南在线交流“还原事实”。
更严肃的讨论来自于何兵的同事仝宗锦,这位宪法学者依据美国宪法的背景分析称,“问题关键在于扔鞋子是言论还是行为?此行为和韩德强打人更接近,还是与焚烧国旗更接近?……我倾向于认为扔鞋子不受第一修正案保护。它传递的不是具体言论信息,而是某种侮辱,和朝某人吐痰一样。”他质疑,不能因为司马南代表了官方意识形态,所以有所谓站在鸡蛋或墙一边的问题。公平的规则,应该是超越意识形态并且内容中立的。一个好的法律制度,应该是既保护司马南也保护艾未未的法律制度。
相反,近来笔锋犀利的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则没有那么多顾虑,认为将司马南遭扔鞋和韩德强打人相提并论,“真是乱捣浆糊”。在他看来,这两件事,“一个是象征性地表达抗议,一个是暴力伤人”、“鞋是没有杀伤力的,只有象征性的抗议效果”。
同时,供职于海南大学的著名时评作者王琳也表示,尽管他不赞同扔鞋,但“同样不赞同将扔鞋与打人并称,打人的伤害性更强,扔鞋的羞辱性更强,除非他扔的是溜冰鞋。类似扔鞋或扔鸡蛋究竟应定位为行为还是言论,法学界多有争议。若定位于言论,应受保护。就算定位于行为,也是以表达异议为内容的软暴力行为,类似于向对方吐口水,与肢体伤害有明显区别。”
对于扔鞋事件,许多意见活跃人士持保留态度,但理由不一而足,时评人“五岳散人”在经历了“约架事件”后,用调侃语气称“理念之争一定要文斗,最好不要武斗。扔鞋固然是表达的方式之一,但最好不要瞄准,尤其是旧鞋并有香港脚者,算是化学武器,尤其不可。”而另一位作家“十年砍柴”则担忧的是学生本身群起效仿对自身不利,“在中国,有难以预测的风险,这次司马南可能没有处理扔鞋学生的权力,但如果一些热血学生受到鼓励,下次向有权者扔鞋,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著名学者冯克利则表达了严肃的洁身自好态度:“人对恶人最易于产生的反应,就是在对待他的方式上变得跟他一样坏,却以为自己很正义……司马南阿谀权力令人憎恶,但污辱其人格就像他阿谀权力一样,都会败坏人的正义品格。”
三、权力扭曲与权利平等
“扔鞋”事件在中国并非第一次发生。从2008年12月美国前总统布什遭扔鞋后,这种源于阿拉伯国家的抗议形式逐渐在全世界流行。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也曾遭扔鞋抗议。但在中国,言论交锋中也越来越青睐这种舶来形式,最著名的一次发生在2011年5月19日,被称为“中国防火墙之父”的方滨兴在武汉大学遭遇扔鞋抗议。
富有意味的是,与当年小布什身手敏捷躲避的画面不同,中国政要在本国几乎完全不必担心这种挑战。从当年被扔“五毛”纸币的云南红河宣传部部长的伍皓,再到方滨兴和司马南,被民间认为是掌权者“帮凶”的人,却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抗议和羞辱。
事实上,在一个被权力扭曲的公共舆论场中讨论权利平等问题,本身是个极其微妙的问题。在这一点上,相比各式各样的评论,反而是那位不知名的年轻提问者表达的最为清晰:问题的核心乃是“政治正确”,而在当下的中国,这种“政治正确”标准的专断性显露无疑。在“宾馆”和“小黑屋”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辩论机会平等。如果考虑到“在这个国家没有审判你这种人的法庭”,那么就只能采取激烈的“私力救济”态度了。从这种意义上说,扔鞋和约架一样,都是主流价值观缺失的情况下,不同观念激烈碰撞的结果。
面对“扔鞋”这样的激烈做法,学院派知识分子在一本正经地讨论究竟是“言论”还是“行为”时,并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在一个没有权利焚烧国旗的国家里,“第一修正案”无异于一种奢侈品。即便论证“扔鞋”等同于“烧旗”,都属言论表达,它在现今当权者眼中仍然是无法接受的“行为”。而当权者倾向于将一切“言论”都视作“行为”,从而制造出大批“思想犯”和“良心犯”时,如何能在舶来学理和特殊国情之间找到契合点,同时平抑“打五毛”和“抓汉奸”的冲动,的确构成了当下的一个难题。而与此同时,从讨论“什么才是公正”发展到讨论“什么才算暴力”,社会情绪的底线似乎也正在不经意间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