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谁?「南周事件」让一句话成为流行语 :「伊能静,但伊不肯」。南方周末抗议宣传部门强化审查,演化成一场呼吁言论自由与政治改革的社会运动,台湾艺人伊能静在网络发出声援,随即被「喝茶」,被禁言。她微博解禁之後,立即亮出自己的护照,讲述她曾有机会加入日本籍但决意放弃,「我想回到我的根」,做一个台湾人。
她的支持者放心了,她自己也感觉名正言顺了。但是,支持中国言论自由跟个人身份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个台湾人可以,一个日本人就可疑?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同一事件还促成了台湾学者、媒体人及社会公众参与多份声援连署,其中一份由若干台湾学者发起的连署信,签名人数达到历史之最。然而,当中共高层对「境外敌对势力参与」的定调流传出来,这些学者更愿意低调处理这个辉煌的成绩,生怕自己的身份连累了声援的物件。
两岸关系的尴尬被凸显出来。当你以「寻根」的姿态怒其不争的时候,你是自己人;当你只谈民主自由的时候,你是「境外敌对势力」——这不仅仅是当局的定义,这个定义的恐吓作用之所以效果显着,是因为它已经内化在很多人的意识里。
一些台湾人感到忿忿不平:中共搞统战的时候,总是「同胞」不离口,「亲人」也不嫌肉麻;一谈到民众权利,就翻脸不认成了「境外敌对势力」?其实,台湾朋友大可不必疑惑,「同胞」一说本身就经不住仔细推敲。只要想想,一个北京人会说「藏族同胞」、「维族同胞」,但不会说「四川同胞」、「上海同胞」,就会发现这里的「同胞」已经背离本意,跟血缘和文化都没有太大关系了,成了一个殖民主义话语,理解成「统治意愿潜在的敌人」可能更准确。
更何况,在政治和军事上,两岸是名副其实的「敌对关系」,台湾是中共最正宗的「境外敌对势力」。这股势力还在「境内」的时候,它是呼喊民主自由的中共要推翻的专制黑暗的国民党政权。等到中共夺得政权,自己搞起了专制独裁,台湾却实现了民主政治。一方面要进行「中国人不喜欢民主」之类的洗脑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主权宣言,这个敌人之可恶,就不言而喻了。
正是在这种尴尬的关系中,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大陆很多人一边充分了解台湾的流行文化,一边对台湾民主运动近乎无知。所谓舆论引导的功效,由此可见一斑。有人说台湾太小,所以可以「先民主起来」,辽阔的中国大陆无从学起。且不说美国也地大物博这样的事实,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情形颠倒过来,中国大陆实现了民主,国民党还在台湾搞专制,它的辩护者一定会说,台湾势单力薄,哪能跟中国大陆相比?千万不能动乱啊。
中国大陆需要民主政治,中国大陆人需要保障人权和自由,这并不需要拿「同根同源」的台湾「同胞」来作为证据。对于台湾经验,不同观点的人士也会看到不同的侧面。即便同样赞赏李登辉在台湾民主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有人会看到他的手腕高明,有人会看到他的态度明朗;有人会看到他善于妥协,有人会看到他意志坚定;有人会看到党内斗争的重要,也有人会看到广泛民意的支持。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政治家必然会面临各种压力,并在这些压力下作出选择——这些压力既来自他内心的信仰和理念,更来自社会各种力量的较量。
我还感兴趣的一点,是台湾人在过去和现在,如何应对「同胞」、「境外」这类陈旧但依然有效的游戏规则?必须先配合再反对呢,还是根本不予理睬,甚至甘当「敌对势力」?不同的人扮演各自的角色呢,还是更倾统一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