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联播》上周一口气推出四位新主播。新人带来收视率飙升,最高达到平时的两倍。主持风格和节目内容并无变化,而能有如此斩获,令人感到意外。

  仔细辨析,与其说是新面孔带来新气象,不如说是节目更新传递的信息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节目更新被解读成央视更新,央视更新则被解读成高层更新的标志。于是有人指出,这是过度解读,无须如此劳神费思。央视也出来说,这是正常的工作安排,希望观众以平常心看待。从纯理论的角度看,这都十分正确。但现实中的观众并没有那么简单,长期政治资讯匮乏的生活使他们养成了察言观色、以小见大的习惯。

  显然,央视《新闻联播》不是一档普通的节目,它是执政党重要的宣传工具,其严肃刻板的形式也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正因为如此,尽管播音员结构老化,风格陈旧,但央视并没有轻易更换。让现代媒体理论家始料不及的是,《新闻联播》变脸竟发端于一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该提案称:“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具有国家新闻发言人的性质,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形象。”这说出了《新闻联播》在人们心目中真实的功能和形象。

  无论是从国家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人们都对政治充满了强烈好奇。如今政治透明度已大大提高,但《新闻联播》变脸仍被过度解读,既说明观众还没有走出神秘政治的习惯,也证实政治资讯依然匮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当然,“正餐”之外寻“野食”除了吃不饱的原因,也可能出于个人癖好。这可以是少数人的权利,但不能让大多数人都被迫“打野”。

  央视一方面享受政治资讯垄断的好处,一方面又想成为现代媒体的一员,这是一种尴尬,从眼前看乐得其所,从长远看难以两全。出于一个正常媒体的考虑,央视应该选择市场而不是计划。就此而言,《新闻联播》变脸来得太晚,现在算亡羊补牢。至于观众,与其呼吁央视带来朝气勃勃的节目,不如用自己的遥控板投票,迫使它屈尊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其过度解读《新闻联播》变脸,不如直接要求更充分的政治资讯,追求更好的民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