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轮政治论争的展开和升级
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为标志,中国新一轮政治论争从今年上半年迄今渐趋白热化,观点迥异的各方围绕宪政、民主价值观、公民社会等涉及政治制度和体制的焦点问题展开了短兵相接的交锋。在执政党通过党的最高会议就中国改革作出新的规划前,它不会偃旗息鼓。
这场攸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论争,同时在体制内守旧派与革新派、体制外左中右各派之间展开,呈现出一片混战格局,实质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各种社会阶层政治理念的一次全面大比拼。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轮政治论争看上去并不是非主流派系挑起的,背后隐然有一只手在暗自推动,因此得以在多家主流媒体上全方位出击。很显然在前一阵子的宪政论战中,反宪派并未占上风,反而漏洞百出,毫无说服力,以致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在这一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马钟成的反宪政文章再次连续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不可否认,这些文章与此前的文章相比,虽然完全脱离中国社会现实,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但更注重说理的严密性,诡辩技术有所提高,因此也更加具有迷惑性,颇能使得不明真相的民众对其产生错觉,相信他的歪理邪说。
二、幕后推手主导新一轮政治论争
十八大前后,以红二代和知识界为主体的民主改革派对中国改革重新燃起了巨大的希望。他们认为,随着新一代领导人走上前台,改革继续前进的政治障碍将会消除,突破性的改革指日可待,其乐观者更将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解读成”宪政梦”.但《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宪政梦”,对民主改革派无异于一记当头棒喝。坊间盛传的”七不讲”、”十六条”也显成事实。许志永等16人则因推动新公民运动被非法拘禁。它们进一步击破了民主改革派的幻想。
几乎与此同时,《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认清”宪政”的本质》等反宪政文章相继发表,集中攻击宪政主义,强调宪政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与社会主义无法兼容,主张宪政就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反对在中国施行宪政,并将泛宪派、社宪派等宪政派或者打入敌对阵营,或者视为有待改造的对象。
这些针对宪政、民主价值观、公民社会现象进行的方式多样的密集反应,绝不是偶然的。正所谓”形势逼人”,在实行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经济私有化、社会复杂化、思想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发展的自身逻辑、民众的权益诉求日渐高涨、党内派系的逐步分化,政治体制的落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已经形成一对尖锐的矛盾,都对体制内主流政治派系推进改革增加了压力。他们必须尽快予以正面回应,否则将有丧失中国政局发展主导权的危险。
诸多情况显示,从根本上反对宪政、民主价值观和公民社会,坚持中国传统体制的正统地位,并进行适当改良,已成为中国政治主流派系的共识。体制内的主流派系引发敏感议题的讨论,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化被动为主动,抛出反宪政文章,试探中国社会对宪政、民主价值观、公民社会等西方政治理论和实践,以及对执政党目前坚持的改良的传统体制的真实态度和支持度,从而为政治取舍提供依据。执政党将在公共舆论呈现一片混乱之际,趁机收拾”残局”,调和上述两种政治取向,以传统体制为基石,一定程度上吸收民主改革派的意见,制订进一步推进改革的方案,按照自己的路线图,实现改革的目标,并向外界展示执政党是整合各种发展理论、善于推动中国改革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主政的政治精英们对反宪派荒唐无逻辑的观点不可能无所觉察,但始终未派出重量级人物出战,就在于不想使其成为公共舆论批判的标靶,付出过于高昂的政治代价,并为其预留收拾残局的转圜余地。这更说明,发动这场论争者无意在论争中分出子丑寅卯,倒毋宁说是需要一场混战,为其坚持传统政治体制和长期执政提供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
三、反对派在论争中初露峥嵘
新一轮政争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事实上促成了中国政治中反对派的公开化,并开始在现实政治特别是公共领域中发出声音,施加影响。它们主要包括了广义上支持宪政的体制内非主流派系、体制边缘和体制外生存的知识分子和实际行动者,部分企业家、中产阶级等新型社会阶层也跃跃欲试,试图摆脱既往束缚,参与到中国政治进程中。
他们虽然对政治权力并无主导权,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其言论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对反宪派的驳斥不容忽视。
他们中有的从历史中寻求理论资源,指出毛泽东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宪政的热衷,并以此为工具,联合了当时的反政府派别,形成统一战线,对国民党政权进行了有力的打击,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和最广泛的民众支持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条件;在建政后,依然以宪政为工具,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以共产党为主体的、各派别广泛参与的联合政府,为新政府短期内驾驭局势,开创和平、稳定的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有的强调,中国以现行宪法为基础,已经在实行宪政,但中国施行的不是资本主义宪政,而是社会主义宪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的宪政。
有的主张承认或至少不否认中共长期执政的宪法地位,但要求中共按宪法的规定和精神明确党权范围,推动立法甚至修宪具体限制和制约党权;要求尽快全面有效实施宪法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条款,包括尽快制定并实施新闻法、出版法、结社法和宗教信仰自由保障法。
有的认为在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为了避免社会动荡,承认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宪政改革是可取之道。
有的在某些方面与反宪派的观点如出一辙,也认为宪政与社会主义不可能生存在同一片天空下,但中国必须推行宪政主义,实行民主改革,促进公民社会成长。
宪政支持者虽然在实行宪政上观点一致,但在宪政的内容和实现形式、路径等诸多方面存在严重分歧,论争中各说各话,互不服气,缺乏政治妥协,已经充分表明,支持宪政的派别内部严重分歧,对其团结一致、发挥政治影响力产生了阻力。
四、实力对比差异决定博弈的结果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政治大论争,凸显了一些奇特的景观:政治主流派系掌握了强大的权力,但在公共舆论上却占不了上风;体制内的非主流派系话语权强大,却无力左右权力格局;在野的政治力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并与体制内非主流派系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共鸣,却无法合流。
朝野围绕宪政、民主价值观和公民社会等展开的积极博弈,开创了中国政治运行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下主导政治权力的主流派系不再享有绝对权威,在公共舆论场上不得不扮演平等的角色,但他们可以利用执政资源,在各种政治话语中纵横捭阖,挑动其相互斗争,并采取折中的方式,撷取最有利于维持并加强自身权力的理论主张,纳入自身执政纲领之中,维系政治的底线平衡。这一状况只要没有明显的社会动荡和革命浪潮的冲击,就不会显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