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经》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中国的时候,港人可曾想到奶粉、孕妇与自由行会成为中港矛盾的三大焦点?
为什么奶粉还是洋人的好?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一个读者津津乐道的人物——老毒物欧阳锋,现实生活中,中国人长期浸淫在有毒食物之中,个个都成了拥有金刚不坏之躯的老毒物。
成人可以不畏有毒食品,婴孩却不能喝毒奶粉,喝成结石娃娃,父母于心何忍?内地的洋奶粉卖断货了,内地居民便像蚂蟥一样扑向香港。内地游客以及“水軍”在香港疯狂抢购进口奶粉,让原本遵循“来者皆是客”原则的香港商家一反常态地闭门谢客、避之如虎。近期甚至发生两拨内地游客在香港湾仔一家商铺排队购买奶粉时大打出手的事件,香港警方拘捕五人。在香港民众的压力之下,港府不得已违背香港作为自由港的声誉,出台限购令,陆客每人每次只能购买两罐奶粉离境。
这一抢购潮,不仅说明国人对国产奶粉的极端不信任,更表明国人对政府监管食品安全能力的深刻怀疑。再狂热的爱国者,都不会给婴孩买毒奶粉,让婴孩成为结石宝宝。那些动辄声称抵制日货、美货、法货的爱国者,在给孩子买奶粉时,会竭力克制忠党爱国的情感和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奶粉,还是外国的好!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智佩接受采访称,内地游客抢购洋奶粉“只是暂时现象”,“皮革奶”厂家早已整治,国产奶粉通过整治,企业信誉在加强,情况会好起来的。他还透露,二零零九年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十六个部委的负责人都是其成员,主任由总理李克强担任,副主任由两名副总理担任,“表明中央对此高度重视”。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担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如今,三名正副总理主管食品安全,会不会出现“三人行,没奶喝”的结果呢?多人管,其实是没人管;政出多门,必然是政令不行。
总理、副总理及其家人,当然有放心奶喝,但普通人家的孩子呢?数十万受害的结石宝宝,会有健康、快乐的未来吗?虽然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十六个关键部门的首长组成,权威不可谓不重,但食品安全事故仍频频发生,并愈演愈烈。从毒奶粉、毒疫苗到毒龙虾、瘦肉精、毒胶囊,中国人即便不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堪称日日与毒为伴、毒气攻心。
政府首脑挂帅,为何依然无能为力?极权体制在事关核心权力运作的领域,其效率远比民主体制高。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说,当他刚刚在政治局会议上被推举为党的领袖、步出会议厅之后,立即发现新的最高规格的侍从、警卫、车队、别墅等全都安排到位。平时他认为平庸无能的党务部门,此刻效率之高让他惊叹不已。而在其他事关民生的领域,极权体制的效率远比民主体制低。比如,直到苏联解体,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的肥皂、牙膏这些日用品,仍然还得排长队购买。
中国也是如此。在维稳、截访、暴力拆迁、控制网络等领域,不能不说雷厉风行,让西方国家甘拜下风。因为这些领域事关一党权力的维系。而在食品安全、医疗保险、教育等领域,却如同盲人骑瞎马,深夜过大河。所以,与其让三名政府首脑主抓奶粉安全,不如将结石宝宝家长赵连海从狱中释放,让其担任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天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党独裁,遍地是毒。有人在微薄上说:“我们仿佛生活在互相荼毒的大网里:做地沟油的难免喝毒奶粉,做毒奶粉的难免吃瘦肉精,做瘦肉精的难免吃爆炸西瓜,做爆炸西瓜的难免过钱江三桥,做钱江三桥的难免坐追尾动车,做追尾动车的难免吃地沟油。谁能拯救我们走出这张黑暗之网?”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当国家残民以逞、国民自相残杀之时,拯救之道惟有实行宪政与共和,重建信仰与文化。
用肚子投票的内地孕妇
香港一向被中共形容为“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在中国留下的一道伤痕”、“腐朽糜烂的资本主义的渊薮”,香港人也被北大人蔑视为“没有爱国精神”、“甘当殖民者奴隶”的“劣等中国人”。如果说北大人是一位自负到极点、又自卑到极点的父亲,那么香港便如同一个送给他人养育之后又要回来的儿子,父亲怎么看这个“打上他人烙印”的儿子都不顺眼。
然而,近年来内地产妇赴香港生产成为一时之风气,表明内地人士的“崇港症”与日俱增。北京《新京报》报道,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字显示:二零零六年只有三千六百名内地孕妇来港产子,增至二零零八年上半年已有近一万两千人。香港私家医院联会称,二零零二年内地孕妇仅占产妇的百分之三,二零零八年急升至百分之三十;圣保禄医院称,在每月三百名到该院分娩的孕妇中,其中七成来自内地。私家医院联会表示,目前大部分私家医院难以承担内地孕妇不断来港产子的压力,但又难以拒绝接收内地孕妇,正面对两难局面。在公立医院中,内地产妇的手术量同样直线上升,玛嘉烈医院一年便有超过两千宗内地产妇分娩个案,接近总数的一半左右。
那么,内地孕妇为何千里迢迢到人生地不熟的香港生子呢?就医生的医术和医疗条件而言,内地大城市与香港并無太大差别。显然,這些孕婦另有所图:内地居民在港所生之婴儿,即具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香港没有法例禁止内地孕妇来港,吸引不少内地孕妇来港分娩,更有孕妇在临盆一刻才赶到医院。据报道,深圳有公司专门提供赴港产子一条龙服务,以“给宝宝一生最珍贵的礼物:香港永久身份证”作招徕,推出一万八千元人民币赴港产子的十天旅行团套餐,提供食住、办证、陪月服务。
香港回归“祖国大陆”已经很久了,香港的“一国两制”却逐渐遭到蚕食和扭曲。不过,香港毕竟是一颗“东方之珠”,得益于英国殖民时代留下的制度遗产,仍是华人世界最自由的地方。日前,中国门户网站网易作了关于“来生是否愿意再做中国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以上的中国人不愿意再做中国人。此事招致官方震怒,下令将两名编辑解雇。但是,当权者们是否想过:老百姓不愿意做中国人,还不是你们造的孽——正是你们的专制、贪渎和残暴,正是天安门的坦克和机枪,正是“苛政猛于虎”的横征暴敛,才使得今日被你们强行“代表”的芸芸众生,如同昔日的先民一样,一边哀歌《硕鼠》,一边寻找适合居住的“乐土”。
那么,“乐土”在哪里?首先是欧美民主国家。然而,中国人想要取得欧美诸国的居民身份,在世界反恐形势严峻、各国紧缩移民政策的大背景之下,殊为不易。美国驻华使领馆已成为全球拒签率最高的使领馆。于是,出现了社科院研究员、“儒学大师”郑家栋先后携带七名“妻子”赴美,以此方式替蛇头集团走私人口并谋取暴利的丑闻。
大部分中国人没有条件移民欧美,又不想犯法、不敢偷渡,遂退而求其次,让孩子成为香港居民吧——即便自己逃不出苦海,至少让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虽然香港人已经被归属为“中国人”,在在内地民众心目中却是“高等中国人”。中国公民没有选举权,少数内地孕妇背井离乡到香港生子——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选举,是“用肚子投票”,亦是对胡锦涛之“和谐社会”和习近平之“中国梦”的最大讽刺。
“自由行”如何开出“自由花”?
自从“自由行”实施以来,已经有数千万内地居民到香港旅游和消费,他们为香港创造了数十亿元的商机,以及上万个工作机会。但是,他们的若干不文明举动,如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甚至让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小便,亦招致香港市民的普遍反感。《南华早报》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港人不欢迎自由行的内地客。不过,我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大部分内地居民到香港旅行,真的能体验到什么是“自由”吗?
日前,香港一位负责旅游的政府高级官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访问时,向访港的大陆同胞提出若干建议。他认为,大陆同胞到香港观光,除了像迪斯尼游乐园、海洋公园、维多利亚港等著名的景点必到不可之外,更应切身体验香港的文化和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可以买几份香港的报纸看看,了解香港人关心的是什么新闻;可以到香港朋友家中做客,了解一下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状况;也可以参观香港的各大博物馆,了解香港历史发展的脉络。这样得到的关于香港印象,才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
我很欣赏这位香港官员的建议,也希望到香港“自由行”的内地人士能倾听此建议。內地游客到香港不应单单是吃喝玩乐——当然,说到吃喝玩乐,香港样样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內地游客到香港还应仔细品味和思索香港的活力所在——这样一个一百多年前长不出庄稼的小渔村,为何迅速崛起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香港奇迹,靠的不是自然资源,甚至也不单单是天然良港的地理位置,香港之所以长久保持活力和吸引力,靠的是两个字——“自由”。这两个字正是今日中国最为匮乏的,也是中共当局最为恐惧的。
自由并不可怕,害怕自由的人,惟有那些剥夺别人自由的人。自由乃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大陆访客如果在香港街头买上一张《苹果日报》,就可以看到一个五彩斑斓、活力四射的市民社会。在一叠报纸中,有富豪的传奇,有高官的丑闻,有明星的光芒,有文人的风流,亦有底层的呐喊。从警匪枪战到廉署行动,从长毛的街头抗议到赌王为北京背书,从立法会的辩论到巴士阿伯的叹息,从宗教团体承办慈善事业到教授与律师联合组党……不一而足。对于长期以来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即党中央的声音的大陆民众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正是“特区”之“特”。
香港虽小,其制度文明却可以对內地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今天,香港人仍然在苦苦追求普选之权利,此种追求可以跟內地同胞的维权活动连为一体。“自由行”原本是中央政府“赏赐”给香港的、用于振兴本地经济的一大法宝,殊不料它亦可成为传播自由价值和自由观念的孔道。
香港的泛民人士不妨多多考量,如何对“自由行”的內地访客施加更大影响,让每一个来香港的內地遊客都能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为何必須过与香港人不一样的生活?既然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也有资格享有香港同胞已享有的自由和權利,我们也要有“六四”烛光晚会和“七一”大游行,我们也要像香港人没有恐惧地痛骂政府——你们骂梁特首,我们骂习主席。
如果运用得当,“自由行”乃是中国自由化之催化剂。只要超越走马观花式的游玩和消费,所有深入香港社会的内地人士都会悟出此一真理:一个容忍批评、宽容谩骂的政府,才可能是高效运作、为民服务的政府;一个舆论透明、观点多元的社会,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大部分社会成员的认同感。
如是,长此以往,“自由行”必将开出绚烂的“自由花”。
誓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诗经》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中国的时候,港人可曾想到奶粉、孕妇与自由行会成为中港矛盾的三大焦点?
为什么奶粉还是洋人的好?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一个读者津津乐道的人物——老毒物欧阳锋,现实生活中,中国人长期浸淫在有毒食物之中,个个都成了拥有金刚不坏之躯的老毒物。
成人可以不畏有毒食品,婴孩却不能喝毒奶粉,喝成结石娃娃,父母于心何忍?内地的洋奶粉卖断货了,内地居民便像蚂蟥一样扑向香港。内地游客以及“水軍”在香港疯狂抢购进口奶粉,让原本遵循“来者皆是客”原则的香港商家一反常态地闭门谢客、避之如虎。近期甚至发生两拨内地游客在香港湾仔一家商铺排队购买奶粉时大打出手的事件,香港警方拘捕五人。在香港民众的压力之下,港府不得已违背香港作为自由港的声誉,出台限购令,陆客每人每次只能购买两罐奶粉离境。
这一抢购潮,不仅说明国人对国产奶粉的极端不信任,更表明国人对政府监管食品安全能力的深刻怀疑。再狂热的爱国者,都不会给婴孩买毒奶粉,让婴孩成为结石宝宝。那些动辄声称抵制日货、美货、法货的爱国者,在给孩子买奶粉时,会竭力克制忠党爱国的情感和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奶粉,还是外国的好!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智佩接受采访称,内地游客抢购洋奶粉“只是暂时现象”,“皮革奶”厂家早已整治,国产奶粉通过整治,企业信誉在加强,情况会好起来的。他还透露,二零零九年成立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十六个部委的负责人都是其成员,主任由总理李克强担任,副主任由两名副总理担任,“表明中央对此高度重视”。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担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如今,三名正副总理主管食品安全,会不会出现“三人行,没奶喝”的结果呢?多人管,其实是没人管;政出多门,必然是政令不行。
总理、副总理及其家人,当然有放心奶喝,但普通人家的孩子呢?数十万受害的结石宝宝,会有健康、快乐的未来吗?虽然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十六个关键部门的首长组成,权威不可谓不重,但食品安全事故仍频频发生,并愈演愈烈。从毒奶粉、毒疫苗到毒龙虾、瘦肉精、毒胶囊,中国人即便不是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堪称日日与毒为伴、毒气攻心。
政府首脑挂帅,为何依然无能为力?极权体制在事关核心权力运作的领域,其效率远比民主体制高。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说,当他刚刚在政治局会议上被推举为党的领袖、步出会议厅之后,立即发现新的最高规格的侍从、警卫、车队、别墅等全都安排到位。平时他认为平庸无能的党务部门,此刻效率之高让他惊叹不已。而在其他事关民生的领域,极权体制的效率远比民主体制低。比如,直到苏联解体,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的肥皂、牙膏这些日用品,仍然还得排长队购买。
中国也是如此。在维稳、截访、暴力拆迁、控制网络等领域,不能不说雷厉风行,让西方国家甘拜下风。因为这些领域事关一党权力的维系。而在食品安全、医疗保险、教育等领域,却如同盲人骑瞎马,深夜过大河。所以,与其让三名政府首脑主抓奶粉安全,不如将结石宝宝家长赵连海从狱中释放,让其担任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天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一党独裁,遍地是毒。有人在微薄上说:“我们仿佛生活在互相荼毒的大网里:做地沟油的难免喝毒奶粉,做毒奶粉的难免吃瘦肉精,做瘦肉精的难免吃爆炸西瓜,做爆炸西瓜的难免过钱江三桥,做钱江三桥的难免坐追尾动车,做追尾动车的难免吃地沟油。谁能拯救我们走出这张黑暗之网?”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当国家残民以逞、国民自相残杀之时,拯救之道惟有实行宪政与共和,重建信仰与文化。
用肚子投票的内地孕妇
香港一向被中共形容为“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在中国留下的一道伤痕”、“腐朽糜烂的资本主义的渊薮”,香港人也被北大人蔑视为“没有爱国精神”、“甘当殖民者奴隶”的“劣等中国人”。如果说北大人是一位自负到极点、又自卑到极点的父亲,那么香港便如同一个送给他人养育之后又要回来的儿子,父亲怎么看这个“打上他人烙印”的儿子都不顺眼。
然而,近年来内地产妇赴香港生产成为一时之风气,表明内地人士的“崇港症”与日俱增。北京《新京报》报道,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字显示:二零零六年只有三千六百名内地孕妇来港产子,增至二零零八年上半年已有近一万两千人。香港私家医院联会称,二零零二年内地孕妇仅占产妇的百分之三,二零零八年急升至百分之三十;圣保禄医院称,在每月三百名到该院分娩的孕妇中,其中七成来自内地。私家医院联会表示,目前大部分私家医院难以承担内地孕妇不断来港产子的压力,但又难以拒绝接收内地孕妇,正面对两难局面。在公立医院中,内地产妇的手术量同样直线上升,玛嘉烈医院一年便有超过两千宗内地产妇分娩个案,接近总数的一半左右。
那么,内地孕妇为何千里迢迢到人生地不熟的香港生子呢?就医生的医术和医疗条件而言,内地大城市与香港并無太大差别。显然,這些孕婦另有所图:内地居民在港所生之婴儿,即具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香港没有法例禁止内地孕妇来港,吸引不少内地孕妇来港分娩,更有孕妇在临盆一刻才赶到医院。据报道,深圳有公司专门提供赴港产子一条龙服务,以“给宝宝一生最珍贵的礼物:香港永久身份证”作招徕,推出一万八千元人民币赴港产子的十天旅行团套餐,提供食住、办证、陪月服务。
香港回归“祖国大陆”已经很久了,香港的“一国两制”却逐渐遭到蚕食和扭曲。不过,香港毕竟是一颗“东方之珠”,得益于英国殖民时代留下的制度遗产,仍是华人世界最自由的地方。日前,中国门户网站网易作了关于“来生是否愿意再做中国人”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以上的中国人不愿意再做中国人。此事招致官方震怒,下令将两名编辑解雇。但是,当权者们是否想过:老百姓不愿意做中国人,还不是你们造的孽——正是你们的专制、贪渎和残暴,正是天安门的坦克和机枪,正是“苛政猛于虎”的横征暴敛,才使得今日被你们强行“代表”的芸芸众生,如同昔日的先民一样,一边哀歌《硕鼠》,一边寻找适合居住的“乐土”。
那么,“乐土”在哪里?首先是欧美民主国家。然而,中国人想要取得欧美诸国的居民身份,在世界反恐形势严峻、各国紧缩移民政策的大背景之下,殊为不易。美国驻华使领馆已成为全球拒签率最高的使领馆。于是,出现了社科院研究员、“儒学大师”郑家栋先后携带七名“妻子”赴美,以此方式替蛇头集团走私人口并谋取暴利的丑闻。
大部分中国人没有条件移民欧美,又不想犯法、不敢偷渡,遂退而求其次,让孩子成为香港居民吧——即便自己逃不出苦海,至少让孩子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虽然香港人已经被归属为“中国人”,在在内地民众心目中却是“高等中国人”。中国公民没有选举权,少数内地孕妇背井离乡到香港生子——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选举,是“用肚子投票”,亦是对胡锦涛之“和谐社会”和习近平之“中国梦”的最大讽刺。
“自由行”如何开出“自由花”?
自从“自由行”实施以来,已经有数千万内地居民到香港旅游和消费,他们为香港创造了数十亿元的商机,以及上万个工作机会。但是,他们的若干不文明举动,如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甚至让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小便,亦招致香港市民的普遍反感。《南华早报》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港人不欢迎自由行的内地客。不过,我更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大部分内地居民到香港旅行,真的能体验到什么是“自由”吗?
日前,香港一位负责旅游的政府高级官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访问时,向访港的大陆同胞提出若干建议。他认为,大陆同胞到香港观光,除了像迪斯尼游乐园、海洋公园、维多利亚港等著名的景点必到不可之外,更应切身体验香港的文化和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可以买几份香港的报纸看看,了解香港人关心的是什么新闻;可以到香港朋友家中做客,了解一下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状况;也可以参观香港的各大博物馆,了解香港历史发展的脉络。这样得到的关于香港印象,才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的。
我很欣赏这位香港官员的建议,也希望到香港“自由行”的内地人士能倾听此建议。內地游客到香港不应单单是吃喝玩乐——当然,说到吃喝玩乐,香港样样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內地游客到香港还应仔细品味和思索香港的活力所在——这样一个一百多年前长不出庄稼的小渔村,为何迅速崛起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香港奇迹,靠的不是自然资源,甚至也不单单是天然良港的地理位置,香港之所以长久保持活力和吸引力,靠的是两个字——“自由”。这两个字正是今日中国最为匮乏的,也是中共当局最为恐惧的。
自由并不可怕,害怕自由的人,惟有那些剥夺别人自由的人。自由乃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大陆访客如果在香港街头买上一张《苹果日报》,就可以看到一个五彩斑斓、活力四射的市民社会。在一叠报纸中,有富豪的传奇,有高官的丑闻,有明星的光芒,有文人的风流,亦有底层的呐喊。从警匪枪战到廉署行动,从长毛的街头抗议到赌王为北京背书,从立法会的辩论到巴士阿伯的叹息,从宗教团体承办慈善事业到教授与律师联合组党……不一而足。对于长期以来只能听到一种声音即党中央的声音的大陆民众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正是“特区”之“特”。
香港虽小,其制度文明却可以对內地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今天,香港人仍然在苦苦追求普选之权利,此种追求可以跟內地同胞的维权活动连为一体。“自由行”原本是中央政府“赏赐”给香港的、用于振兴本地经济的一大法宝,殊不料它亦可成为传播自由价值和自由观念的孔道。
香港的泛民人士不妨多多考量,如何对“自由行”的內地访客施加更大影响,让每一个来香港的內地遊客都能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为何必須过与香港人不一样的生活?既然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也有资格享有香港同胞已享有的自由和權利,我们也要有“六四”烛光晚会和“七一”大游行,我们也要像香港人没有恐惧地痛骂政府——你们骂梁特首,我们骂习主席。
如果运用得当,“自由行”乃是中国自由化之催化剂。只要超越走马观花式的游玩和消费,所有深入香港社会的内地人士都会悟出此一真理:一个容忍批评、宽容谩骂的政府,才可能是高效运作、为民服务的政府;一个舆论透明、观点多元的社会,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大部分社会成员的认同感。
如是,长此以往,“自由行”必将开出绚烂的“自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