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两会接近尾声,各路言说持续热烈,代表、委员们的表现也越来越为公众瞩目圈点。昨日,媒体报道了人大会场的一则新闻:前天上午,在分组审议两院报告时,列席讨论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永忠直言指出司法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到\”纪委书记在书记领导之下,就不敢监督书记了\”。他的这番发言,屡次被同组代表打断。打断发言的代表说,\”这不是我们组的意见,是你个人的\”,\”这话只有全国人大代表可以说,省人大代表不能说。我们都听不见。\”并在提前离场时对在场记者说,\”不要把我写上,我没有这个意见\”。
     
      这则新闻在会场外迅速传播开来,在网络上得到上万网友的点评回复。这些汹涌而来的意见,对退场代表表达了愤怒、不屑和不可理解,对李永忠的所谓尖锐发言表示了积极支持和赞赏。一条近乎白描的会议新闻却调动了公众的浓厚兴趣,会场内外的代表言行和公众反应,构成今日直白生动的政治生态与社会图景。谁说政治与我们很远?
     
      网络民意在这则新闻里表现了明显的道德判断。网友简单地把李永忠划归为为民请命的好代表,尽管他不过讲了自己认为的真话;退场代表则被一致认为是不称职、不合格代表,尽管他只是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现实担忧与政治立场。这一个在民主政治代议机构里并非惊世骇俗的场景,在我们的政治场域中却鲜明触目。尽管李永忠代表也许并非杰出到需要如此猛烈的赞扬,而退场代表也并不至于真的堕落到要就地罢免。比道德喧哗与政治愤懑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政治底线,我们的代议政治恐怕要从修复底线开始。
     
      我们的代议政治如何失去了规则,又或者说,我们如何建立最初步的政治规则?90年前,孙中山有感于国人议事无为,写了一本专谈议事规则的《民权初步》,教人如何开会。他在自序中说,\”夫议事之学,西人童而习之,至中学程度,则已成为第二之天性矣。\”\”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数百年于兹,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今日退场代表的言谈行状观之,姑且不论其代表谁的利益,问政能力如何,即以其强辞断话、退场避责的举动,90年来的议事规则启蒙算是完成了么?
     
      诚然,从另一角度讲,退场代表所表明的未尝不是更真实的政治现实。甚至于说,相比那些内心逃避、精神离场的代表来说,这位有言必行的退场代表,更像是演出了一场讲真话的行为艺术。他以言出必行的拙朴,袒露本是秘而不宣的政治内心,在中国人最忌讳的政治场域,完成了一次直接的思想对撞与方式比照。但这些都不过是事后的积极解释,像是尴尬之后的及时圆场。事实上,退场代表的言行,以一种极端的个人形式,跌穿了代议政治的起码底线——受谁委托,为谁代言。他令人惊讶的谨言慎行,出人意料的消极避责,完全没有了一个代议人士最起码的利益标识与责任来源。
     
      又是什么制造了跌穿代议政治底线的人大代表?是无所不在的自我审查。当退场代表屡次打断发言,李永忠不得不说出,人大代表在会议期间的发言可以免责。或许表现不一,但我们依然能从代表们的言行之中,感受到代议机构的会议室里那种不在场的无形监视。正是这种监视,令代表们无时不在为自己的言论忧心。这是典型的自我审查所导致的问政能力衰退,是长期的权力恐慌内化而成的示弱噤声。客观上说,结构性束缚确实导致了严重的自我审查,但这一切是否就都因之而消极合理呢?不得不承认,今天可见的情形是,并非所有的人大代表都已经把这个外在圈定的议政空间撑到了最大。而在绝望中寻求希望,是一切历史进步、社会自新的精神起点。过度的自我审查,消极地推卸责任,所屏蔽的恰恰是这种进取的历史意识。
     
      因而解除这种自我审查的历史时机也同样存在。不论是执政高层提出的解放思想,还是强调要讲真话,不讲假话和套话,都表明这种普遍的自我审查所禁锢的思想交流,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政治沟通与参政议事,这也同样触及到执政党的现实利益。因而,执政高层冀望通过开明政治,缓和化解全社会这种过度自我审查带来的政治喑哑,借此造成生动进取的精神局面。这番情形,恰恰是直言议政的李永忠们大有可为的时机。解放思想,也正是要从最起码的讲真话和听真话开始。从这点上说,李永忠与退场代表的这番对辩,已经论证了讲真话与听真话,几乎就是在为更长远的解放思想修复底线,而今日竟至如此,唯全社会戮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