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体普遍关注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废除劳教制度和放宽一胎化计划生育,受到中国民众普遍欢迎。

所谓的“深化改革”强调的是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 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于是很明确,不管怎样改革,也不会触动政治体制,不能动摇一党专制的根本。显然,中国当局坚定走邓小平设计好的发展蓝图,还是“四个坚持”,但经济和市场要更加放开。这是否行得通?看起来中共当局试图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来舒缓日益激化的官民对立和社会矛盾,以此保持长治久安。不能说就没有效益,但笔者相信,《决定》的具体实施不会很顺利,尤其是触动利益集团的举措,反复和倒退极有可能。

▲美国之音(VOA)11月15日报道:中共宣布主要改革蓝图

北京 — 中国表示,打算放松一胎化政策,取消有争议的劳教制度。劳教制度常常随意把活动人士和向共产党挑战的人士投入监狱。北京是在中共三中全会结束几天后发表这个声明的。

中共三中全会这个星期初闭幕,可是并没有透露具体内容,让很多人猜测中国未来的改革之路将通向何方。可是星期五晚上,中共公布了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改革计划。

这份冗长的文件提出了共产党在这个阶段需要完成的60项任务,包括长期期待的经济改革以及文化、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改革。

根据这份改革计划,中国国营公司将面临来自私营企业更加激烈的竞争,并且将在电子商务等领域中,放宽对外国投资的限制。

3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可是估计今年的增长速度将是23年来最缓慢的一年。星期五宣布的改革计划标志着自从19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的最大调整。

除了经济改革之外,中共改革计划还包括社会政策改革。长期以来,社会问题一直是引起国内外批评的源头。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将放宽一胎化政策,中国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这项政策。根据中共的改革计划,一方是独生子的夫妻,将可以生第二胎。

一些活动人士欢迎这项改革,可是他们指出,改革计划没有触及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基本问题。中国执政党共产党表示,为了保护资源,必须降低人口增长率,可是中国面临的困境是,退休人口越来越多,而劳动力越来越少。

中国活动人士杨支柱说:“既然你承认中国面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可是计划生育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就有生育的权利。”

香港人权观察的中国问题研究员王阿莲说:“夫妻中如果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一个以上的孩子,现在这样的家庭可以有2个孩子,可是这并没有解决整个制度继续侵犯妇女权益的问题,也就是生育权。所以放宽的定义是很有限的。”

可是,改革计划几乎没有提到那些超生但是没有给孩子上户口的家庭该怎么办。中国公民上学、医疗和找工作都必须有当地户口。

中国官方估计,目前大约有1300万孩子没有户口。

除了宣布取消一胎化政策之外,中共表示,将一步步减少被施以死刑的罪行。中共还表示,将取消劳教制度,用中国政府的话说,要“保护人权”。

根据现有制度,警察可以在不经法院审判的情况下,把嫌疑人送去劳教。目前还不清楚中共将用什么方式来取代劳教营。据估计,目前劳教营里关押着19万人。

长期以来,劳教制度不断引起争议。权益人士说,这是中国政府压制活动人士和敢于讲话人士的重要手段。

人权观察的王阿莲说:“对政府不满的人、政治活动人士、那些撰写专栏批评中国政府的人,都被送进劳教营,惩罚他们的行为。所以取消劳教制度非常重要。”

不过王阿莲说,劳教制度只是中国政府惩罚异议人士的手段之一,并不意味着它将停止使用其他方法来达到同样目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5日分析:中共深化改革蓝图亮点不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周五(15日)公布了全文,宣布了涉及各个方面的改革目标、计划和措施。

观察人士认为,周五宣布的改革具体措施中最具突破性的是废除劳教制度和“单独二胎”政策的推广,以及农村发展思路和土地制度改革措施。

其他内容基本上了无新意,属于方向性、原则性的表述。

《决定》被称为中国下一阶段改革蓝图,主要精神已在日前公布的会议公报中披露,其中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两个机构被高调报道和评议。

农村改革

香港时事评论员林和立对BBC表示,他认为最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是涉及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但与农民生活和权益保护有关的户籍制改革方面却显得步履缓慢,缺乏新意。

根据《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具体而言,文件规定在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试点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和转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农村改革的目标是推动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三中全会承认,已经倍受诟病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除了农村土地流转,全会还确定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

还有一些具体措施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农村人口的权益。

但这些措施基本上都属于“推进”、“健全”、“加快”之类并非全新的提法。

倍受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就属这一类。

林和立认为这方面的改革表述仍嫌空洞、抽象,且步伐缓慢。

文件明确规定不同程度放开中小城市的落户限制,但仍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因户籍制限制而无法享受的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福利等“不公平”确实在全会上得到重视,文件也提到要“逐步把进城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养老和医疗保险。”

劳教制度

关于社会治理和司法领域最引人注意的废除劳教制度一项,他认为有不少地方已经开始试点,现在作为党的政策明确下来,值得肯定但不能说是创新。

劳教制度实行了半个世纪,公安有权不经审讯把犯人送入劳教营多年。

中共说,改革是要“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星期五宣布的改革还有逐步减少适用于死刑的罪名。

饱受诟病的信访制度也只是要“加快改革”。

计划生育

文件明确规定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单独二胎”做法,即夫妇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则允许生两胎。

中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一些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劳动力短缺日益成问题。

有意见认为中国整体而言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

一胎政策的松动其实已经在部分地市试点。

林和立认为,三中全会在这方面的决定时间上确实晚了,但迟来比不来好。

经济商贸

中国下一步改革的蓝图并不出人意料地戴着一顶大帽子:“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 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在具体个领域的改革内容中也不断强调公有制为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

外界期盼较大的金融、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将“有序开放”。

但全会决定完全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

林和立认为,这些表述仍嫌抽象笼统,具体实施细则将决定放开的程度和方式。

他认为阻挠这些领域对外放开的主要障碍来自地方保护主义和既得利益集团。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三中全会决定承认企业和个人的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企业和个人到海外投资经商,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以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

混合所有制

经济体制方面,决定要求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明确“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的具体行动包括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产监管将“以管资本为主”,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各界期盼很高的打破央企垄断方面,文件明确表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企的功能,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部分国企可改组为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且明确规定这些公司企业”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 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在这些国资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下一步改革的主要内容将包括“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

破除垄断方面的具体措施仍有待制定。

《决定》中明确的具体指标是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增至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林和立认为,这方面的改革措施既看不出突破,也看不出能如何真正撼动既得利益集团,打破垄断。

文件虽然强调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权益、取消隐性壁垒、降低准入门槛,但具体落实情况如何很难预测。

中国的改革进程取决于政策落实的程度,这已成为评论人士的一个共识。

▲美国之音(VOA)11月15日报道:中国废除劳教各界反应不一

华盛顿 — 中共三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最引起注意的除了一胎化政策放宽外,另一个就是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对于官方宣示将“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国际维权组织与维权人士认为这是朝正确方向迈进的重要一步,但也有批评说,这只是一个表面形式,并非真正改革。

中国官方新华社15号公布了中共18届3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其中在推进法治建设的部分说,将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以“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路透社近日曾经援引中共领导层的消息来源报道说,习近平废除劳教制度的意图在党内受阻,如今看起来习近平已经克服党内保守派势力对取消劳教制度的反对。

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发布声明说,尽管这是中国“朝正确方向迈进一大步”,但当局仍然在寻求新的办法来惩罚同一类人,因此“如果当局不能解决更全面性的滥用关押体制,废止劳教只不过是一种表面形式而已。”

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也在一个声明中说,“中国政府终于对国际社会及中国内部多年来的批评作出回应”,不过声明也说,“这个重要的一步,只有在确保不会被政府以另外一个不经审判即关押的制度取代才有意义。”

中国劳教制度多年来广受批评,因为在这个制度下中国公安部门可以不经法院审判即将涉嫌违法的人关进劳教中心长达数年,多年来不但维权人士要求废除这种侵犯人权的做法,美国劳改基金会主席吴宏达说,甚至连人大代表都提出建议,废除这个“不符宪法、剥夺人民自由”的制度。

美国劳改基金会主席吴宏达说: “不是异议分子提出来,是国内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来说,这个做法不对。但就有内部讨论说,这个不要动,因为安全部门,公安部有最大的权限,它说,那么这些人怎么办?上街喊一下反对这个市长、反对这个部长,这样怎么办?这跟我们社会秩序有关系,那就把他们劳教起来。”

吴宏达说,正由于劳教制度不必通过法院,是一种维持社会稳定的方便手段,因此尽管官方决定废止这个做法,但这并非一个真正和关键性的改革,也不代表批评当局的声音就能够被容忍,

美国劳改基金会主席吴宏达说:这并不是说中共就认为稳定问题没有了,因为劳教实在难听,实在不合现在的社会规律、社会发展,那怎么办呢?把它取消掉,这并不是说,这些人就可以免除掉被惩罚的可能性。现在各个劳教所里就是有些人到时间了放出来,有些人就是加刑判起来。“

不过,代表许多曾被劳教者打赔偿官司的北京维权律师浦志强,对劳教制度将被废除表示欢迎。他对美联社说,“这是一个进步”,因为这让警察不再能够轻易将被他们取缔的人送去劳教。

劳教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为惩罚批评者所建立,但后来经常被地方官员用来对付在一些如征地和腐败等议题上挑战其权威的人。

中国国营媒体中央电视台今年早些时候报道,中国有310个劳教所,劳教人数19万人,管理人员大约有10万人。

▲德国之声(DW)11月15日报道:三中全会《决定》亮点: 废止劳教 放宽计划生育

中国官媒新华社周五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除了金融改革之外,这份文件宣布了一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放松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德国之声中文网)众人瞩目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些突破性的改革政策。根据新华社本周五(11月15日)报道,会议公布了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涉及了劳教制度、计划生育政策、退休年龄政策等令人关注的话题。

废止劳教制度

劳教制度在中国国内已长期引发争议。根据该制度,警方可以不经正式司法程序,最长对当事人劳教4年。根据德新社援引人权组织的近期统计数字,中国约有20万名至40万名劳教人员。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今年3月曾宣布将对劳教制进行改革。在本周五发布的这份《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内容包括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这份文件还提出,要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并且表示,要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有美国人权组织表示,去年中国约有3000人被执行死刑。2002年,中国处死了1.2万人。

除了法律方面,该文件也涉及到了另外一个民众关心的话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推出了“单独二胎” 政策,即一对夫妻中只要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育第二胎。

根据新浪援引《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称,中国当局关于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和废止劳教制度的政策变动,是事关中国民生的两项重要改革。不过北京理工大学的胡星斗教授指出,这次有关计划生育的调整力度不是很大,其主要受益层面是独生子女集中的城市居民:“其实过去农村大部分家庭已经有2个孩子,中国大部分省都允许农民生两胎。”胡星斗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政策影响的人群相对有限,而其中,生育政策管控较为严格的公务员群体是主要受益人。

家家可以有“二胎”?

胡星斗还分析,中国政府可能在未来几年全面放松“二胎”政策,以获得人口红利,但是很可能并不会完全放手废除计划生育政策。因为这或会导致中国人口结构的畸形化:“因为愿意生多胎的肯定是在农村。农村可能就会又像过去那样,生个5个、8个的,城市人让他生也不会生那么多。以后中国的人口就变成了仍然集中在农村,而且会使得中国人口素质越来越低。农村人的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并不那么好,如果生的多,也会拖延农村的致富。中国的人均资源比较少,人均收入也很少,所以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我也是不主张的。”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这份《决定》彻底扭转了周二会议《公报》给外界带来的失望情绪。不过尽管有着一些亮点,一些政策如何执行才是真正的关键,比如劳教制度的废止令,政府并未下达实施的具体时间。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15日报道:法新社看中国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中国正式宣布停止使用劳教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15日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全文。《决定》中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法新社就此以问答的形式重温了中国的劳动教养制度。

问:什么是“劳动教养”制度?

答:劳动教养制度是1957年文革时期设立的、中国独有的行政处罚制度。各地公安机关无须经法院审讯定罪,即可将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最高期限为四年的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从字面上看,就是强迫疑犯接受劳动,接受思想教育。

劳教所中曾经关押了一些与毒品有关的犯人。但是,一些上访者、请愿者或对批评政府的异议人士,为了压制他们的言论,把他们武断地关押在劳教所。也有一些地方干部对上级所作所为不满,也被强行关进劳教所。

劳教所里的关押条件因地而异。但疑犯要么做工、要么长时间干农活,他们的劳动时间特别长。美国非政府组织“对话基金会”曾经多次批评被劳教者担任的繁重体力劳动。

根据联合国2009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国曾经有19万人被送入劳教所。

问:呼吁废止劳教制度人士的依据是什么?

答:劳教制度允许地方官员在不经法院审判即可长期关押疑犯,这让各地公安机关为主的治安管理机构在实施上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一些乱判、重判的案例引发众怒。

“唐慧案”即是一个实例。

2012年8月,中国湖南永州居民唐慧的女儿“乐乐(化名)”被强奸及强迫卖淫案、唐慧因上访而被劳动教养,后唐慧起诉永州劳教委。唐慧2013年7月15日,二审公开胜诉,获得侵犯人身自由赔偿金(国家赔偿)1941元人民币,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共计2941元(合483美金)。唐慧案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引发对中国劳教制度的质疑。

问:废止劳教制度之后将会发生什么?

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3月中旬的时候给出了劳教制度改革的时间表。但外界对其细节并不了解。例如,废除劳教制度后,现金被关押在劳教所的犯人将会有何种命运?会不会有一种替代的行政处罚。

鼎力支持废除劳教制度的人曾经呼吁用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来取而代之。但问题是,对违法行为教育与劳教制度的区别是什么?

香港人权观察高级研究员林伟(Nicholas Bequelin)在接受本台特派北京记者专访时表示:废止劳教制度并不意味着中国停止了任意关押人的做法。当局会想出别的形式仿制出另一种“劳教”的翻版。

林伟还表示:为了排挤前公安部部长周永康,习近平想出了这个法子,这是劳教被停止使用的最主要原因。

一些分析师也表示,地方政府对废止劳动教育制度会有抵触情绪。因为,一些人可以从“囚犯”制造的产品中获益。另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希望保留劳教所,继续作为维护地方治安的手段。

▲德国之声(DW)11月15日报道:大刀阔斧的改革来了?

中国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改革计划,虽然这份文件被中国官员称为“前所未有”的改革方案,不过观察人士指出,方案的具体实施才是真正的改革关键。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政府在本周五(11月15日)公布的改革措施文件中总结了一套改革方案,以此应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其中一些扶持民企的政策获得了关注。根据路透社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已经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为了给这个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注入活力,中国的经济将为民企和外企进一步敞开门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只能向前走,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他还说,私企应与国企享有同等权利和机遇。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相互的参股、兼并应该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种种改革

另外,中国政府决定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将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华尔街日报》报道分析,这个决定可能意味着,一直由政府主导的中国金融业可能从此迎来重大变革。

中国政府为了加速城市化进程,要加快严格的户籍制度改革,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农村人口迁入中型城市生活的应该更为容易。

进城落户农民应该完全被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要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不过该文件指出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另外还要严格限制划拨土地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另外,中国政府为了达到长期的财政平衡,还计划要建立统一的、透明的公共预算制度。要推进增值税进行改革和简化。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把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

专家对种种改革计划表示欢迎。墨卡托( Mercator)基金会主席海尔曼(Sebastian Heilmann)表示:“这是自1978年中国推出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共产党推出的最全面、具体的决议。”

然而,有观察家指出,在过去,强大的利益集团和本地官僚机构经常阻挠改革项目的落实。

依然强硬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涉及了经济改革,也提及了民生问题,这份《决定》还提出放松独生子女、废止劳改制度的政策,后者常被作为惩罚政府批评者、一般刑事罪犯和吸毒者的手段。

德新社报道指出,废止劳改制度的决定是中国政府对民众关于劳改营不满以及对国际社会批评的回应。就在10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再次向中国发出有关劳改营的谴责。另外,如果中国要通过已经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劳改营必须被叫停。

文章表示,虽然因为废止这一项不公制度,似乎突然显得习近平转向温和。但其实,从他在三中全会关于控制互联网和微博的言论中可以明显看到,这个印象是种错觉。习近平对人们现在可以通过短信和社会媒体组织社会动员这种新形式和技术发出指责。他表示,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必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

墨卡托基金会主席海尔曼评价道:“尽管出台了废止劳改、放宽计划生育以及其他令人鼓舞的政策,可是(这份改革)完全看不到政治上的自由化。恰恰相反,中国当局对互联网的控制将会继续加强。”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5日援引外媒报道:外媒视角:三中全会重大问题决定

众多外国媒体关注周五(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单独二胎”政策以及废除劳教制度。

根据决定,夫妻双方有一人是独生子女,那么就可以生第二胎。而目前的劳教制度允许在没有定罪的情况下可以被关押长达四年时间。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指出,数月来,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分析人士都猜测到三中全会将会给中国带来经济改革,但是,这却是人们辩论了很久却没有结果的两个方面,其重要性已经在经济之外。

美国CNN指出,虽然之前中国官方已经表示会对这两项具有争议性的政策进行评估,但是周五宣布的决定所带来的震动依然很大。

《华盛顿时报》指出,“单独二胎”政策是针对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现象。

同样,天空新闻Sky News则说,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很多年长者没有安全感。

对于“单独二胎”政策,《卫报》引述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事务教授曾瑞生表示,“从堕胎情况来看,这就会让侵犯人权的情况大大减少。这也是在中国发生的最严重的侵犯人权状况。”

路透社从经济的角度谈到了此决定的公布,文章引述股票分析师布朗曼对整体政策的话说,“虽然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估,但是在表面上的政策改变似乎是迈向正确方向的一部分。”

CNN指出,虽然独生子女政策帮助中国限制了人口的增长,但是也因为造成很多人工流产和罚款而受到外界的批评。

对于劳教制度,《卫报》表示,长期以来很多人长期以来都在批评这个制度,因为这会让中国当局在没有进行庭审的情况下有权力关押异见人士。

CNN也说,最新的数字显示,截止到2008年底,有16万人被劳教关押进行再教育,而联合国则说这个数字甚至高达19万人。

彭博社的文章在谈论周五公布的决定时说,这个决议内容的宣布能使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升在市场中的作用并同时保持其影响力。

文章指出,在这个消息传出之前,中国股市上扬,增幅达到一个月来的最高。

而英国《每日电讯报》更多谈到经济方面的举动,并指出周五所宣布的决定可能是中国20多年来最大的经济改革。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5日报道:习近平上台一周年 政策得失如何评说?

习近平担任中国最高领导人已经一年过去,一年来他的政策得失几何?中国观察人士做出分析。

习近平和李克强成立中国的新领导班子的过去一年来,频频出台各种政策,但外界对其政策方针、战略意图等从不同角度有不同解读。

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一年来习近平已经显示了大刀阔斧、有所作为的风格。

曾长期担任香港《南华早报》驻北京分社社长、现为该报资深编辑的黄忠清表示,习近平和他的前两任江泽民、胡锦涛担任总书记一年比较起来,让外界感到他在作风上明显要更雷厉风行:一上台从内政到外交即有密集的政策和措施,不停在走,在做。但似乎经济和政治并不同步。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和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也认为习近平和他的前任比,上台一年施政“可圈可点”。集党政军大权,在外交内政上均有建树。三中全会公报虽然在很多方面还语焉不详,但点明了今后改革发展方向:司法独立、公平竞争、市场主导、精简机构、国企税务等等。

“左灯右转”

黄忠清说,国际国内一年以来对习近平的很多动作和发出的政策讯息印象却感到矛盾和困惑。在经济改革方面,比如说包括刚刚结束的三中全会,习近平还是进行着实际性的改革和进步。

黄忠清表示,在政治方面,却搬出毛泽东时代的一些“左”的做法,很多人认为他在倒退,比过去的领导人更左,打压更厉害,更加集权。

黄靖则认为,中国的改革必须是“新法未立,旧法不除。”习近平的改革成功,必须有两个条件:现在政府的合法性和现行制度的有效性。因此这就形成经济上的开放和政治上的集权。

黄靖说,看待习近平政治集权应该一分为二。举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为例,中国已经逐渐演变成世界性大国,习近平对外需要政策协调统一;对内要解决胡温十年积压的大量社会矛盾。因此上述被外界人士批评为集权和压制的措施,还需要继续观察其效果,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为了加强他的权威,保证“深水区”改革触动利益集团的必要手段。

黄靖说,不能光听口号,过去邓小平也喊四项基本原则的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更向左转,而是更开放。

“有思路”

黄忠清说,很多人认为习近平“政左经右”,这是一方面的解释。但习近平有自己的思路。

黄忠清说,习近平自己总结30年来中国经济的成功“对制度、理论和道路更加自信”。他可能试图找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一条所谓中国特色的政制专制、经济发展的道路。但事实上,理论上或者科学上,这是没有先例的。

他指出,如果习坚持政治专制、不尊重法治的制度,同时搞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没有成功先例。

黄忠清说,李克强自从上台以来,中国政府明确一致地在进行经济改革, “政左经右”这种方式好像和李克强政府大幅经济改革有点不配调。习近平的道路是当今世界上没有的一条路。对他做出评价现在为时尚早,仍需要继续观察。但是这种一党专政下的“政左经右”可能会导致政策矛盾,结果不佳。

黄靖赞同习近平有思路的说法。但他强调说,中国过去没有沿袭外国的变革制度,即使是中国革命走的路也和马列苏联革命理论不一样。现在习近平的政策没有前例可循。

黄靖认为,社会多元化和民主化,首先是从执政党内部开始的,日本、韩国、台湾等等都是如此。从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看,形势比人强,不论领导人可能说出什么政治言论,实际上社会更加多元,经济更加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在司法独立、社会公正方面取得重大进步。

他强调认为,中国改革不是革命,不是打破一切现存制度。而中国改革开放最危险的不是慢性,而是过快失控,由此带来的灾难不仅是对中国国内的,也会造成国际灾难。

▲纽约时报11月16日报道:中国将废除劳教并允许单独生二胎

香港——中国共产党周五宣布,政府将放松独生子女政策,废除劳动教养制度,这两项政策几十年来一直是控制人民生活的国家权力的体现,今后将大为减弱。

这些变化是在党的一份决定中宣布的,该决定还部署了许多广泛且可能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结构重组提案,包括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市场、承诺在一些重要经济领域注入市场竞争,以及许诺给农民更好的产权保护和更高的征地补偿等。

以习近平为首的共产党高官在为期4天的中央委员会上批准通过了60项改革任务,此次会议于周二闭幕,但会议决定周五才公布。习近平把这份文件描述为对重整经济、改良社会,以及开展爱国建设的大胆呼吁;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在一党统治的严格控制之下进行。

习近平在对《决定》作的说明中说,“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这份伴随决定的说明与《决定》一起由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公布。

习近平一直试图表现出某种领导人的形象,这种领导人能处理具有潜在矛盾的议事日程,那就是在加强一党统治的同时进行大范围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几个月来,分析人士一直在猜测可能在三中全会上出台的新经济政策。但人口政策和惩罚制度改革的讨论已进行了多年,有关方案一再拖延,这两个领域此次出台的改革计划,赋予了《决定》超出经济领域以外的重要性,也许将激起人们对在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当政的未来十年中,出现更大胆变革的期待。

“在邓小平以后的所有中国领导人中,习近平也许掌握着最集中的权力,”上海的历史学教授萧功秦这样说,他一直密切关注中国政治,提倡用“新威权主义”统治来保护市场改革的进程。萧功秦说,“在政治上,他企图收紧意识形态,因为在宽松环境下可能会有政治诉求的爆发,他要阻止这种爆发。这种爆发是任何进入改革时期的政府面临的最大危险。”

几十年来,大多数城市夫妇被限制只能生一个孩子。这个政策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变化,现在的成文规定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妻要2个孩子。这项政策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将进一步放宽。许多农村的夫妇已经有2个或更多个孩子。

人口学家王丰说,如果得到贯彻,修改了的政策将标志着对家庭大小限制在全国范围内的首次重要放宽,限制的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在实行。王丰既在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教书,也在复旦大学授课。他估计这项政策将给中国每年增加100到200万个新生儿,目前中国每年出生大约1500万个新生儿。

王丰说,“我觉得这一步其实是向允许每对夫妻生两个孩子而迈出的中间一步,最终是要取消国家在这方面的控制。但这个变化是历史性的,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人们为改变决策圈子的思维已经努力了十多年了。”

由于官员担心中国的人口会耗掉太多资源、阻碍经济增长,他们采用了独生子女政策。但他们也制造了公众的愤怒,还引起了国际上对强迫堕胎的批评。而且他们在国家在繁荣道路上站稳脚跟之前,制造了一个相对快速衰老的人口,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现有13.4亿人。

党的领导人还确实了要取消劳动教养制度,有关的宣布曾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出,但后来又被突然收回。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劳改制度让警察当局有权把人投入监狱,而不需经过任何真正的法律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专家和官员就一直在讨论是否应该调整或废除这项制度。现在看来废除制度已为时不远。

《决定》建议用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来部分取代劳动教养。

“这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的中国问题资深研究员林伟(Nicholas Bequelin)说,人权观察组织这一个总部位于纽约的倡导机构。

劳改制度是毛泽东开始的,为的是关押所谓的政治对手,后来发展成一个关押着10万人的体系,其中许多被关押者在监狱工厂或农厂劳动。关押时间由警察决定,被关押者对最长可达4年的监禁处罚几乎没有机会上诉。

《决定》没有给出废除劳动教养制度的具体日期,也没有给出改变计划生育政策的日期。决定中保留了作为一般惩罚制度的一部分的劳教所,这是针对被法庭判了刑的人的。

在一个执行死刑的数量比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执行的死刑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决定》誓言要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但没有给出具体哪些罪名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政府已采取更广泛的措施压制政治异见、批评言论、网上谣言,以及被认为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威胁。但《决定》保证要让警察和法庭用更公平、更可预测的方式处理案件,这暗示可能会支持旨在让法官不受当地官员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办案的措施,这类措施已经讨论了很久。

习近平还提出要更严格地监管互联网。

中央委员会决定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经济改革的,这些旨在恢复经济增长速度的改革措施包括鼓励私人投资、更有效地利用银行资本,以及鼓励农民将承包地的经营权通过市场流转给较大的、更有活力的农业企业。

最重要的改革是提出要减少政府财政中的风险和扭曲,目前地方政府承担许多职责,但只有相对较少的渠道获得财政收入,因此他们被迫依赖于用相对很低的补偿金从农民那里征收土地。另一项措施提出在能源和水资源等领域引入更多基于市场的定价方法。

但是,这些改革措施可能会面临阻力,阻力来自政府部委、大型国企、地方政府,以及那些受到潜在物价上涨影响的消费者。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驻香港的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预期,现在大家要看的是实施。”

▲德国之声(DW)11月16日报道:中共改革决定:不应过早鼓掌?

中共日前公布的“改革决定”文件引起媒体和舆论热议。人权组织和批评人士将之评价为“前进了一小步”,但也警告不应过于乐观,且呼吁中国当局采取更多行动,保护人权和法治。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最为吸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开放“单独二胎”政策,即夫妻双方中只要一方为独生子女,就可以生育二胎。虽然目前具体的实施办法还没有公布,但国际媒体和民众都对此进行了热议。

人口问题专家、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对法新社表示:“如果在一年之后,政府更大幅度地放宽二胎限制,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我也不会感到意外。”他认为,政府目前正在“试水”,“他们清楚这个政策必须取消,因为它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目前为1.5——即平均每个妇女只生育1.5个孩子。而学术界认为,一个社会如果要维持人口结构稳定,生育率水平应该达到2.1.曾就中国人口发展问题撰写了多部著作的王丰教授认为,这次的放开“单独二胎”政策涉及面仍然有限,他认为可以从中受惠的大概有1千万对夫妇,这与中国将近14亿的总人口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

批评人士:应该彻底废除计划生育政策

不过,根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周六表示,没有计划实行全面允许生育二胎政策。他在接受中国媒体《东方早报》采访时强调,中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常抓不懈”。

人权人士和政府批评人士仍然对当局放松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的计划表示疑虑。八九学运领袖柴玲认为这虽然是“前进的一小步”,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彻底废除”。这位“女童之声”(All Girls Allowed)组织的创始人对法新社表示,中国妇女仍然面临被强制堕胎的危险。

美国新泽西州共和党议员、堕胎行为的坚决反对者史密斯(Chris Smith)警告西方国家,不要“轻信”中国,过早地为这一决定“鼓掌”。多年来一直强烈批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他强调,国家对于生育的强制限制仍然存在,“他们必须彻底取消这种强制政策,停止对妇女实施强制堕胎的做法”。

废除劳教制度:向前一小步

除此之外,《决定》文件中最受媒体关注的就是废除劳教制度。人权组织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虽然表示,这项计划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但也呼吁中国当局彻底废除所有的非法监禁场所。

中国的劳教政策多年来一直受到人权人士的批评。该体系允许当局在不经过任何法庭审判的情况下,仅凭公安局的指令就将犯有卖淫、盗窃等罪的嫌疑人甚至吸毒者直接送到劳教所进行“劳动改造”。据“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组织估计,目前还有大约16万人在未经法律审判程序的情况下,被关押在全国约350个劳教所中。

德国绿党人士贝克(Volker Beck)认为,中国当局废除劳教制度的决定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让人们对于中国人权状况可能得到改善抱有希望。”贝克还指出,北京方面这一做法,也是对于10月份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针对其劳教制度的批评所做的回应。

此外,《决定》文件还宣布,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让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个人和企业权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北京维权律师浦志强在接受法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刑事诉讼体系可能会得到“一点改善”。他表示,过去当局可以不经过任何审判,在没有任何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让某个人失踪,更不用说允许其会见辩护律师了。他说:“今后如果你要抓人的话,必须得有依法指控的罪名。”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16日报道:受害者和法律人士对废除劳教仅表示谨慎乐观

法新社16日表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中宣布废除劳教制度,这的确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也受到当初被劳教人士以及专家的欢迎。但是在加强打压社会异议的背景下,对于替代劳教的手段,人们仍然保持怀疑。

法新社通过电话采访了曾经因为转发打黑讽刺漫画而被劳教的彭洪,他表示,乐于看到劳教制度被废除而不是延续下去,他对此表示谨慎乐观。

法新社也采访了因为上访而被劳教的唐慧,这位著名的母亲表示,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劳教制度是不公平的,她对废除劳教制度表示高兴。

但是,研究中国法治进程的墨尔本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 in Melbourne)法学教授裴文睿(Randy Peerenboom)认为,废除劳教,也不会大幅度地改变那些曾被劳教制度盯上的人的命运,他们仍然可能被其他方式羁押。

其他的羁押方式,包括最长15天的行政拘留,最长两年的监视居住,和最长六个月的拘役。

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的亚洲部主任布拉德?亚当斯也表示,除非中国政府确保不使用其他不经审理就羁押的方式,否则废除劳教并没有重大影响。

中国著名人权律师浦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废除劳教,使得情况稍好一点。但是就整个政法体制改革来说,令人非常失望,对于建设法治国家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6日援引港媒:中纪委扩权 王歧山坐大

香港各大报纸星期六(11月16日)继续对中国官方全文公布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及相关决定内容进行解码。

香港《苹果日报》的标题是:“中纪委扩权,王歧山坐大——施政改革事无巨细,政改零进展”。该报称,中共当局昨晚仓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出乎意料”。

该报说,废除劳教、一孩政策和高中文理分科等作法可谓力度不小,“简直是事无巨细”。虽然政改无动静,但政治局常委原本排倒数第二的中纪委书记王歧山,借反腐败和党纪监察的新政,隐隐坐大,有和习近平、李克强构成铁三角,甚至打造“习王体制”之势。

“习王体制”?

《苹果日报》说,王歧山一年来在反腐中手段强硬,这次的决定就为其再增添利器:各级纪委被要求“加强同级别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而且推动纪委的双重领导。

该报解读说,三中全会在经济改革方面确有不少开放的措施,但政治方面不但坚持军政都要“听党指挥”,更加强意识形态管控,把严格管互联网上升到国家安全层次。

《明报》则以“改革起草小组,李克强无份”为题分析说,由于此次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但主掌经济的总理李克强在这么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起草小组中却没有任何角色,令外界关注“习李体制”是否起了变化。

该报还引述学者分析称,习近平揽权的做法跟毛泽东很相象,“可能反映了习在效仿毛的作风”。

英文《南华早报》说,中共中央终于决定回应长久以来的呼吁,同意放宽独生子女政策,并决定结束臭名昭著的劳动教养政策。该报说,中共宣布取消劳教制度受到欢迎,但外界担心当局今后在“维稳”局面下以另一种法外制度惩罚同样的群体。

该报引述习近平对全会决定的解释说,改革是团结民众并使国家能与资本主义竞争的唯一方法。

双重压力《星岛日报》则表示,中共三中全会宣布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引起全球关注。中国官方引述习近平在全会上解释说,当前中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须塔建“强有力”的平台,统筹国家安全工作。

该报说,三中全会设定解放军编制改革方向,专家估计中国今后有望成立联合作战司令部,并扩充海空军。该报引述分析人士说,成立联合作战司令部,即在各总部、军区、司令部之上,设立最高的统一指挥机关,在采取军事行动上,做到更迅速、更准确,与成立国安会相呼应。

此外,三中全会决定还指出,将调整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和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

▲德国之声(DW)11月16日报道:改革:迟到的精彩?

中国政府三中全会期间发表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立即获得了德语媒体的广泛关注。德媒认为,值得为中国放松一胎政策和取消劳教制度喝彩,但仍没有理由过度乐观。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广联新闻联播(Tagesschau)周五(11月15日)发表网络报道称“中国推出了出乎预料的改革措施:共产党放松了’一胎政策’,并取消了关押犯人和反政府人士的劳教所。除此以外,还将更加开放私人领域的投资,让这一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重新获得发展的动力。”

报道指出,四天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结束后公布的消息“让观察人士在其中找不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但新公布的《决定》详细囊括了一套大规模的改革措施,为中国这一十几亿人口大国的未来作好了准备……但这类改革的实施过去在中国已经遇到过来自实力派官僚和利益集团的阻挠。”

德广联指出:“目前中国领导层还没有就取消劳教制度给出具体的时间表。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可以在没有经过法庭审理的情况下被劳教所关押三年。政府表示,将对此颁布新的法律依据。许多反对派以及活动人士在过去的时间里被警察扔进劳教所,和其他轻犯坐在一起,无法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

“中国为什么要第二套关押体系?”

德国《南德意志报》也通过网站发表文章评论中国政府最新的改革政策。文章在开头提及劳改政策,指出:“人们在无法见到法官的情况下被关押在此多年。劳教所是中国司法系统的耻辱。将其取消的决定值得我们为之鼓掌。这也反映了,社交网络媒体如今在中国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

评论文章作者随后写道:“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劳教所’关押了许多无辜的人,并非法处罚了许多上访者。’它”侵犯人权,并违反国家法规。“那些一年前从中共宣传喉舌新华社发出的明确表态已经表明政府有决心废除劳教制度。现在终于来了,早就该来了。”

文章随后写道:“应该为这一步鼓掌……但取消劳教也说明了,社交网络媒体如今在中国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民众可以热情地参与讨论一些曾经禁忌的话题。正是民众对劳教所里一些丑闻的愤怒情绪,才让党的领导层下决心应该有所行动。”

文章作者最后指出:“但也不能高兴过早。目前还不清楚哪种制度将代替劳教制度。官方媒体已经报道称,许多地方已经开始试点’替换体系’,避免劳教所中恶性事件的发生。但其中的问题仍然是:中国为什么需要一个存在于官方司法体系之外的第二套关押体系?”

党给的自由

德国《世界报》周四发表文章关注了十八大三中全会改革方案中的经济议题。文章分析称:“中国的改革派仍然是指明方向的力量。本届三中全会的方向性决策是:共产党要继续让市场的力量得以释放。经济发展应该更高效、更创新、更务实,而且更公平。”

但作者也清楚地指出:“所有的这些都在党的掌控下进行。邓的接班人对这一点忠贞不渝。经济一直是政治的角力的舞台。到目前为止,共产党掌控着诸多大型国有企业,也让官员有机会积累巨额财富。他们的孩子正在斯坦福或者哈佛上大学。以后,这些’太子党’们也会有机会亲自在国有企业中掌舵。这些红色贵族们当然也不愿意真正地和私营企业展开自由竞争。”

▲美国之音(VOA)11月17日报道:中国改革:国企面临考验

北京 — 中国公布了新一轮范围广泛的经济改革措施,给这个国家的国有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有可能在一些领域结束国有企业长达数十年的统治地位。

中国上周末推出可能成为历史性的新一轮改革的长长的清单,包括范围广泛的一系列议题的专门细节,这些议题包括了从放宽一胎化政策的社会变化到保护环境的措施。它甚至还包括了精简军队、以及向政府官员提供住房,并禁止他们占有其他财产的反腐措施。

但是在这份报告列举的60个目标当中,经济改革是最突出的。中国经济目前正以20多年来最慢的速度扩张,要求政府为国家创造一个新的经济模式的呼声日益高涨。这种模式将更少依赖出口,更多依赖国内消费,给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大的空间,并允许市场在传统的国家控制的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分析人士说,拟议中的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将是确保总体改革成功的关键。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经济学家和教授巴利?诺顿说: “写这份报告的人显然试图大幅度地触动国有企业。他们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其中一部分措施包括推动国有企业实现更大的透明度,对其报告和预算实现更大程度的开放。这项改革方案还涉及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如何以市场为依据确定他们的工薪水平等问题。

中国还将要求国有企业将更多的收入上缴给政府。中共经济部门的官员杨伟民最近在国营的中央电视台上接受采访时说, 政府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国营和私有企业之间创造一个更平等的竞争环境。他还说:改革还会让私人更多参与某些行业的国有公司。国家可能会退出,让私营企业接管。

他说:“基本经济数据当中,可能大家现在看的好像都是老话,但是实际上这里面的力度,是相当相当大的,而且它都是一些新的思路,新的举措。”

*引进外资 加强竞争 摆脱政府直接干预*

中国不太可能放松国营公司对重要国家安全领域的控制。但是根据最近提出的计划,政府将消除服务业,包括银行和金融业的外国投资障碍。清华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蔡继明说, 政府希望通过允许外部投资来加强国营公司的竞争力。

他说:“一旦一个国有企业,一个纯国有的独资企业引进了外来资本,引进了民间资本,实行了股份制改造,那么它就要按照现代企业的那些规则来运行,那么它就必须要融入市场,必须不断摆脱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诺顿说,报告的亮点之一是提到政府会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他说:“报告多处提倡更公平和以规则为基础的竞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这是很好的强有力的申明,但是中国必须愿意解决国有企业的一些特权,否则这些话就无意义。”

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可以轻易得到国营银行的低息贷款和补贴。他们在政府内部有很大的政治影响,有些企业甚至比政府部委更有权势。所以分析人员说,改革并不容易。

▲德国之声(DW)11月17日报道:强硬派与“贱骨头”

外媒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习近平加强了权力控制,将会变得更加强硬。与此同时,《环球时报》将反对派称为“贱骨头”,在香港和台湾的舆论中也得到“认同”。

(德国之声中文网)《纽约时报》记者储百亮(Chris Buckley)报道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习近平获得了相关授权,可以让市场在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发挥“决定性作用”,并可把新的决策机构掌握在自己手里。

报道说,接任党领导人近一年的习近平还表明,他打算用比前任胡锦涛更自信、更专断的方式治理国家。习近平已释放信号,打算全面改革许多根深蒂固的政策。不过,党国体制和国有企业将继续在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报道说,在发表经济复兴誓言的同时,习近平掀起了一场运动,意在扼杀国内针对一党统治的政治反对声浪,在外交政策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在与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的海上领土争端问题上,这种立场尤为突出。公报批准创设国家安全委员会,目的似乎是加强对上述领域的控制。

香港市民是“贱骨头”?

中共强化集权给香港社会带来更多阴影。时事评论人陶杰本周在《信报》的访问中说:“我已经悲观到不再相信普选会令香港得救,太迟了,too late!猛放那些没有脑子的人下来,投票一定输,你有信心能改变他们?十年前或者还有希望,但现在不肯定,因为太多香港本身的人主动出卖香港。”

时事评论人李怡在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对此予以认同。他说,众所周知,你要去世界任何地方跟家人团聚,须由当地亲人申请,当地审批。香港的畸形是要来港团聚的大陆亲人在大陆申请,在大陆审批。每天150名单程证是由大陆公安把关,其中涉及多少贪腐、多少中共的派遣人员,香港都无法知悉。他认为,回归后,数达八十多万新移民来港,改变了香港的人口结构。

中共官媒《环球时报》喉舌把反对派称为“贱骨头”,说对“贱骨头就要强硬、强硬、再强硬!”李怡说,“尽管笔者对中共喉舌这种公然破坏一国两制,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叫嚣极反感,但对它把泛民称之为‘贱骨头’,倒有几分同意”。他说,多数香港市民其实也是“贱骨头”。他们不敢抗争,不登记做选民,不去投票,不游行,不示威,社会不公、中共对香港的政经社全面侵蚀,多数人置若罔闻。香港的自由法治逐步褪色,政府专权政治附身,行政机关胡作非为,中共对香港内部事务的干预已从暗到明。

两岸关系将有更多制约

台湾《工商时报》发表社论,展望中共“三中全会”后的两岸关系。社论认为,首先可以看到,政治因素影响力已然升高。因为中共这次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这也显示,中共领导层已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升到更高位置。两岸各种协商谈判事项,都难免会受到政治原则的检验和制约。

在经济方面,社论说,这次三中全会对“公有制经济”的坚持及维护,也将深刻影响下阶段两岸关系,显示下阶段的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大陆方面依然会以国企或相关国家机构为主体,也就是大陆官方势力继续主导两岸经贸活动。社论也认为,在上述政经大前提下,这次三中全会也展布了改革开放新局面,而给两岸关系带来灵活运作的新空间。

台湾诗人李敏勇则针对非洲的甘比亚(又称冈比亚)宣布对“中华民国”断交,以及台湾歌手张悬在英国的演唱会出示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引发的风波,在《自由时报》发表评论说,令人担忧的是,生活在台湾的人们不面对历史发展的现实,共同建构一个真实国家。

李敏勇将台湾现状描述为,“一个走路政权,挟带一个夕阳化国家”。他鼓励民进党重建在台湾这个国家,要有志气,而不是削自己的脚去合人家丢掉的鞋子。

▲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7日报道:中共研究官邸制反腐 学者称关键是财产公示

中共针对官员反腐,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探索实行官邸制”,引起关注。

在中国,官员违规建房、“以权谋房”已经成为一种腐败的新形式。媒体曝光的“房叔”、“房姐”一个接一个。

中国原铁道部长刘志军贪腐案中,仅涉及的房产就有374套。

中国媒体报道,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领导了研究中共官员实施“官邸制”的课题并向中共领导层提出了有关建议。

汪玉凯在建议中写道:实行“官邸制”是遏制领导干部“以权谋房”的根本途径。

不过,有中国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没有官员财产公示,所谓“官邸制”就没有什么意义。

官邸制建议根据建议,国家为重要官员在任期内提供住房。

官邸制的适用范围为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全国政协主席及其他政治局常委等国家领导人以及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此外还有中国各省及直辖市的一、二把手和人大政协主席,法院和检察院院长。各地市、县(包括县级市)两级的书记、市长县长、人大和政协主席、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等。

建议还提出,对于那些正部级以上,但又不属于实行官邸制的那些领导人则实行“公宅制”。国家为他们在任职期间提供公宅,卸任后搬出。

汪玉凯建议“官邸制”应从县级推行,然后再扩大范围。

质疑不过,香港《南华早报》援引北京大学李成彦(音译Li Chengyan)教授说,“官邸制”无法防止官员的贪婪,也同样会受到滥用。

李教授指出,在中共前领导人毛泽东去世近40后的今天,中国政府仍管理着约50处毛泽东的官方住所。

“反腐不能光靠官邸制,关键是官员的财产要公示,要有更大的透明度。”

否则的话,官员们可以住在所谓“官邸”里,但同时照样攫取各种权力带来的利益。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18日报道:人权组织忧劳改制度改头换面借尸还魂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早前宣布为了进一步改善人权,将取消恶名昭彰的劳改制度,但人权组织和法律专家对此仍半信半疑,担心劳改将以另一名称或制度卷土重来。

三中全会的公报指出,为了“改善人权及司法”,中国将放弃透过“劳动进行再教育”体制,即所谓的劳改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大陆公安过去可以不经司法审判,就将嫌疑人送进劳改营。

「人权观察」 的资深研究员Nicholas Bequelin尼古拉斯比格林表示,由于全会的公报欠缺有关的细则,很多人都不知道没了劳改之后,会有什么制度取而代之,“问题就是新的制度会不会恶习难改,故态复萌。举例说,中国取消了劳改之后,以所谓‘改造非法行为’制度取代,只是这个新制度或会依循劳改的做法,任意践踏人民的自由,这样就更难取消了”。

自从掌管国家安全事务的中共政治局委员孟建柱今年1月宣布,当局将在今年取消劳改制度以来,对今后如何处理一些轻微罪犯以及批评政府人士,成为了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他们担心政府目前的维稳政策正逐步加强,对这些被视为麻烦制造者,当局仍可能依赖未经司法审判而任意拘留的手段对付。

劳动改造,本来是上世纪50年代用来斗争阶级敌人的手段,警察可将轻微罪犯,不管是卖淫的或批评政府的,未经司法审讯而送到劳改营,最长改造期可达4年之久。

比格林说:“我们不想看到中国设立一个劳动改造的‘清淡版’,或者叫做改造非法行为,因为这会成为变相的劳改制度。”

南华早报引述中文大学的人权研究学者罗森伟格表示,目前尚有很多有关取消劳改的问题未获解答,例如由什么制度取代劳改,又或者改造非法行为到底包含了什么意思,又或者目前很少用到的社区改造计划是个什么样的制度。

他说:“除非他们解答这些问题,否则我们有理由怀疑劳改将以新瓶旧酒的姿态卷土重来。”

有些法律专家更担心,当局将会把那些轻微罪犯或批评政府人士送进黑牢或精神病院。维权律师滕彪说:“关键就是,除了劳改以外,很多司法范围以外的拘留仍广被采用,因此个人权利的保障仍属有限。”滕彪本人就曾经“被失踪”好几次,最长一次达70天。

另一位维权律师李方平说,他忧虑所谓的取消劳改制度只是文字游戏,因为剥夺人的自由,仍是政府打压异见者的重要手段。

▲美国之音(VOA)11月18日报道:中共改革细节逐渐出台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细节连日来逐渐趋向具体。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发展目标浮夸和空谈的历史教训也令很多人对中国下一步的改革目标半信半疑。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意义常常被跟当年邓小平的对外开放和引入外资相提并论。

中国上个周末推出了可能成为历史性的新一轮改革的长长的清单,一些细节逐渐出台。

例如,一胎化政策终于开始松动,符合条件的一对夫妇,如今有可能要两个孩子。但在另一方面,很多其他具体实施细节还不清楚,很多政策的实施没有明确时间界定。

总体来说,改革蓝图似乎给了人们某些希望,例如,政府承诺将减少对新股上市的干预,新股上市审批等待时间也将缩短。另外对农民耕种土地方式的限制也将有所放松。财产税将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能带动的经济发展活力,能使目前过热的市场得到稳定。当局还承诺,逐步引入市场导向的价格体系,用以调节水,油,天然气电等资源的供应。可以想象,大型企业收入将会因此受到影响。不过,从目前金融市场反应的情况看,对新出台的改革措施的总体反应似乎还是正面的。

香港一位分析人士说:“我的看法是,过去十年来尽管很多改革措施不到位,中国的民营经济部门还是在很多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可以这样认为,随着中国中央政府更多政策的落实,中国经济的效率将达到新水平。我们需要看到更多所谓软政策方面的改革,例如合同权与知识产权法改革,以及处理好中国国内城乡间的移民等问题,这样才能实现中国国内的稳定。”

在另一方面,很多中国问题观察人士认为,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听起来好像还可以,但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经验告诉人们,实现政府宏伟目标可能是另外一回事,那些处在改革前沿的政府机构如果落实有关政策,将成为中国国内外舆论首先密切关注的焦点。

▲法国国际广播公司(BBC)11月18日分析报道:与时俱进-中国最高层决定废止劳教制度

2013年11月15日周五,也就是中国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后的第三天,北京对外宣布了一条让海内外关注中国法制建设的人们倍感欣慰的重要消息。中国领导层在11月12日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将废止备受争议的劳教制度。本次“法律生活”就围绕中国劳教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展开。

所谓劳教,就是劳动教养,更具体的说就是劳动、教育和培养。中国的劳教制度源于前苏联,但具有独特性。1957年正式确定的中国劳教制度始于上一世纪50年代“肃反”时期。1980年,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转发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确立了由行政权力主导的“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但中国法学界和知识界长期认为,施行了五十多年之久的劳教制度不仅侵犯人权,而且违宪。

从法律上讲,劳动教养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刑罚,而是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无须经法院审讯定罪,即可将嫌犯投入劳教场所,并可强制实行最高期限为四年的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但中国现行【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十七条条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章「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第八条「行政处罚的种类」中不包括劳动教养。第九条规定: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第十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二章「法律」第一节「立法权限」第八条第(五)项为:对公民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通过制定法律来规定;而第九条的解读则包含,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得授权国务院就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在没有正式法律的情况下先行制定行政法规。

2013年1月7日,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央已研究,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今年就停止使用劳教制度。孟建柱表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之前,要严格控制使用劳教手段……。

2013年3月1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提问时说,要在年内出台有关中国劳教制度的改革方案。

如今,中国官方在11月15日对外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九节第34条第二段明确地写到: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据介绍,在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以后,原先劳动教养场所的主要职能将逐步转向强制戒毒。今年以来,河北、山东、江苏、湖南、辽宁等省的劳教场所已经开始接收强制隔离戒毒人员。 所以说,做出废止劳教制度这一决定的本身,反映的就是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最高领导层与时俱进,向国际社会表明要改善国内人权的良好意愿。

▲德国之声(DW)11月18日援引德媒:“更多市场,更多党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引起德语媒体广泛关注。相关报道和评论强调,这一决定文本值得外界高度重视。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官方媒体上周五(11月15日)公布上周二结束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问题的决定文本,在中国国内外引起广泛反响。《决定》涉及16个领域、60个要点,从市场自由化、农村发展、行政和税收制度到反腐和司法体系,几乎无所不包,其中不乏在政治经济层次上颇具风险的打算和步骤,引人注目。德语媒体11月18日的相关报道和评论认为,该决定是一份不同寻常的文件,值得重视,但对中国国内外希望中国在政治上自由化的人们来说,该文件暴露出来的“界限”不免让他们的期待落空。《南德意志报》“今日主题”栏目上的一篇署名文章这样写道:

“这一改革纲领基于以普通观点看是不合榫、不可行的‘更多市场、更多党治’的混合:在经济上,政治的控制要限于战略和敏感领域;与此同时,中共领导机构的决策权却要强化,……在市场和党治之间的这一中国式踩高跷是否拥有未来,或是否能因此产生出一个有前途的威权型国家资本主义,尚在未定之数。这个庞大的改革计划并非由同现实世界脱节、头脑僵化的党内意识形态专家们编成的,而是一些部分在西方受过极优秀教育的计划人员和经济学家撰写的,这些人深谙中外长短所在。这些技术官僚们获得了习近平的信任。习在一年的时间里坚决扩大了个人权力基础和党中央权威。现在,他显示出了对一个共产党领袖而言非同寻常的风险准备,将个人的政治权威与一个大胆的改革计划捆绑在一起。

“这一内容广泛的中国改革议程将使相关争议获得新推动。西方媒体通常回避这一争议,经济界人士多年来却早已在内部展开:他们认为,中国政府体系的强处是,长期发展计划可以得到有力的贯彻,相比之下,民主政体却常常显得短视、保守和肤浅。”

如何看待

文章接着这样谈到西方应对中国的改革计划持何种态度:

“对民主宪政国家来说,威权统治的中国在过去35年里表现出来的令人惊讶的适应和学习能力当然不能成为效法对象。不过,如果不严肃看待中国的改革雄心及其对我们(西方)的影响,那是盲目的和危险的。因为,现在通过的中国改革计划中只要有一部分得到落实,不出10年,目前还高高在上的诸多西方国家就会在全球的经济和权力建构中处于边缘地位。……中国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幅全景图:可怕的、应受批评的、建设性的和令人赞叹的东西,应有尽有。中国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动力的和全球性影响的强国,并且,尽管会出现可预期的所有挫折,它会继续保持这一地位。我们应该理性承认这一现实,以一种批评性的、同时是坦率的和好奇的眼光,去看待中国提供的挑战、机会和风险。”

《每日镜报》的一篇署名文章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这一改革决定再度证明了中国独裁制的那种惊人的嬗变性。不过,万变不离其宗:

“在最近的改革方案出台后,中国民众可以有广州鸟市上的那些其所处的笼子焕然一新的鸣禽们一样的感觉了:笼内隔棍之间的距离或许变大了,(鸟的)活动空间也开阔些了,而笼子依然还在。”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1月18日援引外媒:看中共三中全会决议经改内容所引起的反响

中共上周五正式发布《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路透社报道说,熊窝多时的中国股市终于在上周五发挥了晴雨表的作用,沪市综指周五早盘暴涨逾2%,路透社引述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的高层在了解到部分业内流传的决定内容后兴奋地称:“太振奋了,绝对是一个重磅炸弹。”

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周二闭幕后,最初发布的公报充斥着意识形态方面的陈词滥调。相比之下,周五公布的后续文件则清楚地列举了中共计划实施的宏伟措施。文件中说,将解除对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价格管制,放松对企业和个人投资海外的限制,以及推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等等。

路透社分析说,尽管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巨大的贫富差距,社会管理的滞后,官僚行政管理体制弊端导致的腐败盛行,使得中国社会充斥在浮躁和焦虑中,各个阶层都充满着抱怨,物质的提升并没有增加中国民众的幸福感。相反,由于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纠纷排在信访首位,甚至时不时会爆出一些极端事件。

正在基于这种背景,中国各界对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寄望深厚,而这份预计会在一周内出炉的中共中央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无疑给了正面的回应。就在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根据官媒人民网的调查,收入分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医药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为网友最关注的六大改革关键词。

很显然,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对此都有明确回应,并明确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

同时明确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定位,不干预微观经济,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并明确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

在社会行政管理改革,以及人口政策调整等方面也都有明确举措,包括废除劳教教养,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去“行政化”;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

对司法独立公平的改革亦直指中国目前司法不公的痼疾,包括司法权限的上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华尔街日报指出,北京拿出了一份雄心勃勃的书面日程,如果实施的话将给一个僵化的体制带来重大变化。现在习近平将接受考验,看他能否将语言转化为实际行动。瑞士银行经济学家汪涛称,周五公布的决定囊括了几乎各个方面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某些改革的力度比会议召开前外界预期的还大。当然,改革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关键取决于改革的实施情况以及先后顺序。

香港经济日报也发表社评说,周五公布的有关决定显示习近平力推改革的两大作风:一是改革蓝图要大胆,直接挑战阻挠发展的阻力;二是改革步伐要小心,逐步推行免遇过大反弹。社评表示,过去这样的全文因要经修改等程序,往往在全会结束一周后才公布;现在会议结束才3天就公布,显示中共党内高层要藉此展现决心。社评认为,习近平要推动的改革内容既全面和大胆,也具体,敢于触碰阻碍国家发展的种种难题;在订出蓝图之余,习近平在落实改革则展现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比如国企改革,不是外界期望的要全面打压国企,只要求国企逐步让利,在2020年时上缴红利由目前15%倍增至30%.

▲德国之声(DW)11月18日报道:德专家眼中“去废话”版的改革《决定》

在德国专家眼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向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步”,但无法和1978年的那场改革大潮相提并论。因为要打破中国政治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联需要克服重重阻力,也需要时间。

(德国之声中文网)如果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中的内容是陈词老调,让人无法兴奋起来。随后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更能让许多人眼前一亮。虽然《决定》的文本依然是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中共背书体为开头。但随后的内容则更加具体的涉及经济领域改革的方方面面。

德广联新闻联播(Tagesschau)对《决定》的公布感到“出乎预料”。《南德意志报》认为应该为放松“一胎政策”和取消劳教所的决定而“鼓掌”。部分德媒观察到,中国政府还将更加开放私人领域的投资,让这一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重新获得发展的动力”。

就职于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Institut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克勒夫(Galina Kolev)注意到,当前许多人愿意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提并论。而她却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虽然中国政府强调了市场的重要性,并努力实现从投资型经济到消费型经济的转型,但这些“都是多年来众所周知的政策方向。”

为了促进消费型经济的发展,中国放松了执行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允许让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最多拥有两名子女。在克勒夫眼中,中国政府的考虑一方面是降低人口的平均年龄,放缓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更多青年人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消费,以及更多未来能够支付社会福利保险的就业者。同时,政府允许利率自由化的决定也能够提高普通民众的投资收入,促进消费。但所有这些,并不是全新的提法。中国政府在过去的几年中曾多次强调推出相关政策调整的重要性。

“我认为,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合适。与2007年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速几乎减少了一半。现在中国需要新的发展策略。比如说生产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或者完善构建产业链,做到不仅仅组装汽车,也能生产引擎。”

“向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对于克勒夫和长期观察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德雷格(Christian Dreger)来说,中国政府最新公布的改革决定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作为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Deutsches Institut für Wirtschaftsforschung)的宏观经济工作组主任,德雷格认为中国只能更加坚定的向市场经济靠拢。他指出,《决定》的许多内容要素都指向这一趋势。包括让定价权回归市场,鼓励私营经济发展,激发私人企业的创新热情,开放金融市场,减少中国大型银行的强势垄断,改善私营企业的融资困境。

尽管如此,德雷格也认为新公布的《决定》并不是一种突破。“中国政府早就清楚地认识到了他们面对的挑战。比如说加强私营经济这一点,这并不是什么新的认识,中国领导层多年来都一直强调这一点。还有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货币政策的透明化,以及金融领域的发展必须和实体经济发展相挂钩等,这些都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

《决定》中关于开放金融市场的内容尤其吸引了德雷格的注意力。在他看来,中国的私营企业非常需要资金。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影子银行“转正”能够给私营企业带来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激发它们的创新能力。

此外,中国领导层加快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决心也是“正确的决定”。德雷格坚信,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将在多年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无法再继续保留地区货币的身份,必须更加国际化。

改革的代价和阻力

同时,决定改革也意味着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中国政府目前的表态说明,经济发展速度应该至少维持在7%左右,这样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而德雷格指出,中国经济在从依赖政府投资到依靠个人消费的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有所减速。这就要看政府愿意用多少经济发展减速的代价来实现转型。

另外国有企业市场化的改革势必将触及官员利益。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克勒夫认为,在国有垄断体系中能够获利的政界官员并不愿意看到真正开放的市场。所以,中国政府在落实最新公布的改革方案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中国政治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会在一夜之间就消失。这也会成为阻碍改革的主要力量。真正实现改革还需要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