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0219-jp2p.jpg
在中越战争35周年之际,一群青岛籍越战老兵身着军装,手举「昔日为国杀敌立功,今日为生活所迫流泪」旌旗的越战老兵,在繁华的北京王府井街上集体行乞,地上还摆放着当年战场上的图片宣传品及放钱的小脸盆。(网络图片)

青岛越战老兵代表连日来在北京街头乞讨维权,展示中越战争图片,但是遭遇暴力截访。他们相信在他们呼吁下会有更多全国各地老兵前来声援。当年高调宣传对越战争“血染的风采”中国政府如今已不愿重提。有学者称,中越两国在区域经济整合、外交关系平稳的背景下,都希望淡化东南亚地区中国威胁论的历史情结。

在中越战争35周年之际,中国各地许多越战老兵因得不到政策规定的待遇而生活困难的状况倍受关注。其中,青岛几位维权代表自元旦起三次到北京闹市乞讨维权。

周三,他们向本台表示,这一次是从周一(17日)中越战争35周年纪念日开始,在前门大街和王府井等地乞讨抗议,已经坚持了三天。他们向全国越战老兵呼吁声援,已经接到许多老兵电话表示将陆续赶到北京。

老兵维权代表刘德俊周三接受本台采访时说,他们目前:“就是乞讨、生存,等待政府给我们解决问题,政府不解决,我们就等待全国参战老兵的声援。” 

刘德俊说,解放军有数十万人参加了中越战争。

“参战人员死的有6万人。”

在持续10年的战事结束后,官方对这场战争历史没有再宣传报道,更没有给予老兵应有的身份认定和生活保障,致使他们许多人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不得不乞讨维权。

几位老兵乞讨时在北京街头摆放图片,宣传中越战争的历史。

刘德俊说:“这些参战的图片我有很多,国家不允许报道,知道吗?现在我们出去乞讨,就把照片印到广告上,铺到地上。”

他们表示,维权活动经常遭遇暴力截访,非常艰难。2月13日三个老兵在前门大街乞讨维权时,遭到北京前门派出所和青岛政府驻京办人员及其雇佣的黑保安的劫持和殴打,两人受伤。

老兵陈风浩周三向本台讲述事发过程。

“在大街上乞讨,被带到派出所,派出所通知地方政府叫把人弄回来,地方政府就采取强硬措施,把人从派出所抬着走。把刘德俊就抬出来了,抬出50多米,8、9个人抬着。刘建国直接就戴上铐子了,可能块头大点,怕他反抗。孙兴安个子小,几个人把他摁在那儿了。”

中、越两国对这段历史都采取了回避态度。中方对民间纪念、回顾中越战争的行动设置诸多限制,越南也是一样。

台湾成功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宋镇照教授周三接受本台采访时,分析两国的回避态度说,1979年战争对于中国和越南都可以说是历史的意外和不幸,它的纪念意义相对于当前双边经济融合发展的需要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以当时的情况,主要是针对越南所谓的西进,对柬埔寨的战争。所以中国要以惩罚的方式来教训越南。不过中国虽然称是战胜了,但也很快就退回来。越南当然是损失惨重了,对他们来说不能说是胜利,当然他们更不会承认是失败。这样一个战争好像也没有任何意义,似乎双边的理由都不是非常充分,也没有对国家民族的关键的历史使命。主要原因是这样。第二,因为现在区域化,中越关系也非常密切,中越的投资、经贸。通常我们都说越南又是小中国。对越南来说,尽管也有南海的问题、边界的问题,但是同样都是共产主义国家,双边的经贸发展和区域的整合应该远比双方一直强调1979年战争的意义(更大)。” 

香港《明报》周二引用大陆一位中越关系专家的分析表示,充分地回顾这段战争历史,才能更好地推动两国关系。

宋镇照认为,回顾历史,看得更清楚的是“中国威胁论”对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影响,这令更多回顾中越战争显得并不受双方欢迎。

“假如说我们回去审视历史的话,那中越关系基本上就好像是中国跟东南亚之间的关系。就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就是建立在所谓宗主国跟藩属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或者说他们自认为,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国,心理上还是会有一个威胁。发展到今天,我想这是无形的,也是一种历史的情结。”

目前,每一年香港的维园六四烛光晚会都会集体咏唱一首名叫《血染的风采》的歌曲,以此纪念1989年大陆六四事件中牺牲的追求民主、自由的人士。“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而这其实是纪念在中越战场上死亡的中国解放军士兵而写的歌。在中越战场上受伤失去一条腿的士兵徐良在1987年春晚演唱后,这支歌一度家喻户晓。今天,大陆媒体上已经很少听到这首歌,更少人将它和中越战争的历史联系起来。

就此,刘德俊说:“老兵的感受就是心酸、心寒,当日为国家杀敌立功,今天为生活所迫流泪,这就是我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