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的「澎湃新聞」高調亮相的同時,紙版的《房地產時報》7月25日頭版公告,該報自2014年8月1日起休刊。這是繼《新聞晚報》、《天天新報》之後,今年上海關張的第三份報紙。其他地方的報紙也在陸續死亡。
報紙怎能不死呢?我是教新聞的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問學生:你們看報紙、買報紙嗎?他們不好意思地笑一笑,然後低頭繼續看手機或電腦。他們可是未來的新聞從業者,最有慾望的消費群體。連他們都不買報紙,你還指望誰買呢?
有幾家黨報倒是每天給我贈閱,可我能做的就是原封不動地積攢到一定量,然後讓人收去化漿。到了年底,報社朋友來電話確認我的地址,希望明年繼續贈閱。我說能不能不要印了,或者直接拉到紙廠化漿。他說,不印怎麼宣傳黨的政策?知道領導的存在呢?他們直接拉到紙廠,那是浪費和犯罪。送給我們,他們完成了發行量,我們不管看不看,賣給收廢品的多少有點收穫,順便也拉動了回收業和造紙業。
是啊,中國的黨報有補貼還能維持,市場報如果賺不到錢,又沒有補貼,就只有死掉。中國報紙由於數量總體管制,競爭不充分,日子還不是最慘。看看美國的報業,每天都在關張,許多報紙都消失了。曾經著名的《洛杉磯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只保留網絡版。
買報的人持續減少,報紙一印就賠錢,除了採編,還有排版、校對、紙張、印刷、發行、廠房、設備、交通、人員和管理等開銷,谁愿意賠錢賺吆喝?甚至連吆喝都沒有。報紙的所有功能,手機、Pad、電腦都能實現,除了滿手油墨、擦玻璃、墊污物。由於技術的進步,消失的豈止報紙?曾經風光的BP機、大哥大今安在?還有多少人在魚雁往返寫情書?
報紙作為燒錢的小眾媒體,也許會存在,最極端的是當年專給袁世凱一人印的《順天時報》,萬民勸進,早登大寶。可作為一種大眾媒體、一種產業現象,就像袁世凱稱帝、毛主席萬歲,不能長久。
但新聞不會死,面對需求和海量信息,專業的記者和信息傳播者猶在,只不過是換了個媒體平台。這一換,變化相應而來。
過去報業競爭和壟斷的結果,是一城一報或幾報,多數讀者只關心本地新聞,看一份或幾份報紙。對其他地方感興趣,也受制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互聯網完全改變了時空概念,使人們共生於地球村。而全球化帶來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國際政治民主化,使人們相互依賴、聯繫到一起。
網絡讓地方新聞變成全國新聞,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區分不再明顯。即使有防火牆,但擋不住對傳播自由的追求。即使有語言障礙,但有圖有真相,視頻是普世的,傳播是無國界的。當年美軍的虐囚醜聞是國際新聞,現在偏遠的內蒙古老兵打新兵,難道只是國內新聞嗎?看著其他地方,從台灣到緬甸,都在民主選舉,和平轉型,有些政權靠控制媒體就能讓全國做夢嗎?
網絡時代,一個國家的事,全球都在看。雖然有牆,但鋼筋水泥、機槍坦克的柏林牆都坍塌了,何況虛擬的防火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