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辽宁省委机关报的《辽宁日报》11月14日刊出致高校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随后,得到全国许多媒体、网络的转载,引起社会尤其是知识界和海内外舆论界的高度关注。
美国之音的“媒体观察”中指出:“种种迹象表明,辽宁省委机关报辽宁日报开始在高校肃反(华、右派、敌对势力、异己思想、反动思潮)和清污(思想污染)运动。该报记者跨区越界(执法或监督),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沈阳等几个大城市20多所高校听课,发现‘一些’老师讲中国时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考虑到《辽宁日报》的党办性质,与信中对高校老师揭中国之短的问题的外表诚恳内含警告、威胁的实质,使人闻到一股异样的火药味,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论述进行探讨和辩析。为了避免授人以“断章取义”之柄,我在原信之中以括号批注的形式加入自己的质疑与思考。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是满怀敬畏地在写这封信。
大学老师这个岗位太光荣、太特殊了(真有那么光荣与特殊到需要用“太”来表达吗?大学老师不过是社会众多职业中的一种,固然在知识传承上担当着特殊使命,但不至于到“太”的程度吧?所以,开篇就有将大学老师置于非常之地而难以承受其重之感!)。大学是教化人的地方,我们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因为大学的涵养(怎么能说“都因为大学的涵养”呢?那小学、中学,家庭、社会难道就没有起作用?都是大学造就的,或者都是大学惹的祸?那些众多没有上大学的人,难道就没有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了不成?无庸置疑,大学对上过大学的人来说的确在情感、思维与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但不应该“都因为大学的涵养”)。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学的教育,正是要研究和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法路径,正是要构建符合世界先进潮流的文化体系,正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承去承载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特殊的职业身份,老师不再普通,也不能普通。你们不是在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的那个人,更不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你怎么就认定大学老师是“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与“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这种比较带有浓厚的误导读者认知的倾向)。课堂上两个小时讲授的内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红耳热的谈资,也比不得信手转发的一条微信(你何以说大学老师讲授内容是酒桌谈资与信手微信?能这样比较中贬损大学老师课堂内容吗?你认真研究过大学老师的讲义吗?)。大学课堂是答疑释惑的地方,你们是传播知识的人,我们要的是教书育人(现在大学老师正是如此啊。这种质疑是否是无病呻吟或无的放矢?)。
一想到将要提出的问题,我们笔端滞重、内心复杂。
这个策划,缘起网友的一则留言。今年10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展征集,后台共收到300多个微故事。一位叫Kiko的大学生的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得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 ”(你们为什么就重视了这么一条留言?还有另外300多条留言怎么没有看到引起你们的重视?300多条比一条,哪个更多些?这个社会纷繁复杂,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与认识都存在,社会固然需要关注每个人的思考、认识,但同时应该认清社会普遍的多数人的正常思维、认识。这一个学生的留言当然值得注意,但其显然是个别。这世界还有病人听不得医生说自己病情的人,甚至出现过将诊治自己病的医生杀死的人。我们不能因此去反省医生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病本身与得病不愿正视者本人,是吧?)
多么重大而现实的提问!
中国成为大学课堂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这是个别,还是普遍?我们用新媒体手段做了调查,结果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80%以上这个统计是否准确值得探讨,然而,就算是100%的大学生碰到过“爱发牢骚”的老师,也是需要分析的:首先,大学生在校一般四年,所听讲课的老师以几十甚至上百计,其中只要有一个老师偶尔或者是经常发点牢骚,那就成为所有听课学生“碰到过课堂‘爱发牢骚’的老师”。这几十与上百的老师,与个别比较,哪个多?其次,任何一个高校老师,四年中所讲课也上百堂计,只有某天某个讲题触及到某个社会现实问题,而揭出了中国某方面的短,或者甚至就是某天某个老师心情不畅而借题发挥谈到了中国某方面丑,那就成为听课所有学生碰到的“发牢骚”。试想,上百堂的课,与每节课滔滔不绝的宏论,其中偶尔几句的揭丑,属轻属重?属多属寡?综合大学四年听上百老师讲课与听数以千计堂课,以及数以十万百万的话语宏论,其中出现某个老师,某堂课,某句话,或几句话的揭丑,甚至“牢骚”,就成为了“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这种碰到相对于老师数与课堂量的比例之悬殊可以想见。所以,就算100%的学生“碰到过”,难道就值得那么大惊小怪吗?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爱发牢骚”与“描黑”是怎么建立起逻辑关系的?它们是因果还是等同?在现实,很显然“爱发牢骚”与“描黑”显然不是同一回事,甚至完全是不同的两回事?凭什么随意将这件完全不同性质的事联在一块?或者有意还是无意的揉成一团?给人看来,那些牢骚就是描黑,这用意何在?是否有栽赃陷害之嫌?)法律、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尤为突出。
我们忍不住要写这封公开信,是想与老师们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应该怎样在大学课堂上客观准确地讲授中国?如何把光明的心态跟专业的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怎样在回答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三个问题都很重大!但是,这是你们几个编辑,或者代表背后的党委所能解决的问题吗?这好象更应该是教育专家们千百年研究探讨的课题。你们居高临下的指示,是否越俎代庖?至于最后一个“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那就有点天方夜谭了,要知道许多问题人类千百年来就没有寻得有效的解决办法,你们叫大学老师提出有效解决办法,你们以为大学老师是万能的上帝?还是你们自认为是能解决问题的上帝?)
研究老师的问题,我们选择再老老实实地当一回学生。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大家被老师们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的责任意识所感动。但同时,“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是怎样的“一定程度”?是多少课中的多少课?是一节课中多少讲解中的多少句话?这种定性化的结论,必须得有客观准确的数据来支撑,不能就一个“一定程度”来概括。另外,什么叫“有的还很过分”?中国今日社会的许多黑暗,比如腐败,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也超出了大学老师对黑暗的想像程度。在此情况下,大学老师还能说出什么样的过分话?)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整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应该原样公布,由公众来评判,并且允许当事老师来争辩,以避免这些记者们带着任务,以有色眼睛去取材,去断章取义。这样才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大学课堂。)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
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戏谑”在整个课堂用语中占多大比例?是偶尔一两句,还是整堂课都是?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性的打诨插科式教学技术处理,还是完全习惯性常态教学方式?作为公众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应该保留什么样的“隐私”?是不是应该象造神一样设置那么多的“隐私”?这些所谓的“揭秘”对于全面深刻了解马恩究竟是否有必要?应该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的马恩,还是给学生一个人为裁剪的单方面的马恩?);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毛泽东怎么就不能与古代帝王比较?他自己生前就自比过秦王汉武,唐宗宋祖。历史没有比较怎么显出毛泽东的伟光正?或者历史在比较中显出毛的不足,难道那就不恰当了?而大学老师的讲解与点评,就能被你们定性成“肆意评价”?肆意不肆意,难道你们比大学老师更专业?那究竟谁在肆意?);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这种实践与理论的问题,你们是否垄断了裁决权?)。
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这是条非常政治化的问题,内含着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的分歧。唯西方必尊,与唯西方必反,都是不可取的。以特色否定普遍,与以普遍抹杀特色,也同样要不得。事实上,介绍西方的立法、行政与司法上的分离、监督与制约,也是中国今天将权力关入制度笼子里的内在需要。所以不要一提西方就反感。而实质上中国时下官方的马列主义,那是最西化的西化了。至于对中央政策提出质疑,首先公民有这个权利没有?从历史来看,有质疑更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正常,还是无质疑更有利于国家社会的正常?文革没有质疑,将一切敢质疑者关入了监狱或劳改场,最后结果如何?在一个现代文明的正常社会,官僚执行政策与学者质疑政策是相互的促进,学者质疑使政策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得到尽快纠正,使政策日臻完善。所以不能一听到质疑甚至反对意见就怒发冲冠。最后有关贪腐、社会公平问题,那不是个片面夸大的问题,那是个已经超出了人们能夸大范围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学老师们能想像出来的夸大,都赶不上现实的贪腐严重程度与不公严重状况。如此,哪里还用得着担心夸大?如此严重的贪腐与不公,不从制度上找原因,还以一个“发展中问题”来敷衍,都有悖于中央要推行政治改革的精神了。)
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这种现象不能说不存在,首先要弄清楚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存在?人是带情绪性的动物,没有人能够完全超越情绪,偶尔的牢骚不能当作一个老师的全部。至于是否入党,老师表白不入党,这妨害了谁?谁对此神经如此过敏?还有,将顺口溜与网络灰色段子当作什么样的论据?如果作为反映社会民情民怨(愿)的一方面,那怎么就不行?顺口溜与灰色段子难道不是社会的一个客观存在的方面吗?这样就能吓唬学生?学生是吓唬大的?你们怎么不看到学生对这些顺口溜与灰色段子常常掌握得比老师还多呢?)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求教于老师时,不管是博导、教授,还是讲师、助教,主流的回答都是旗帜鲜明的:不能这样!(既然大学老师的主流回答是“不能这样!”,那你们还担心什么呢?还值得那么焦虑、恐慌吗?是否有小题大做之嫌?或者借题发挥之意?)但也有老师如此质问:
“课堂怎么讲老师说了算,你能干涉我的学术自由吗? ”
“对社会现实问题避而不谈,这课还怎么讲?怕发牢骚,这个社会也太脆弱了吧? ”
“党和政府要善于听群众发牢骚、讲怪话,否则社会压力怎么排解? ”
(请问尔等,老师们的这种回答有问题吗?你们认真思考过老师这种回答没有?)
……
一个普通的张三李四是可以这么质问的。但亲爱的老师们,因为你们职业的高尚,因为大学课堂的庄严和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清晰的来路。历史的发展是延续的,每一个时期都不是孤立的片段。当今的中国,其政治形态、社会结构、观念习性,都受到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必然烙下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评说中国,不能只看地理的横坐标,更要看历史的纵坐标。中国所走的路,由来长矣,可能与别人平行,也可能与别人交叉,但绝不会重合。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势必遇到沟坎,但借别人的尺子来规划、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的老师,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应该把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
(任何民族的历史来路肯定有辉煌也有灰暗,那种只允许讲辉煌而不允许讲灰暗的历史就不是全面清晰的历史。任何民族无法完全复制另一个民族,甚至也无法完全重复自己的民族。人类进步是各民族共同努力摸索总结出的成果,不存在东方与西方之别。而人类由于本性相通、共存融合,的确认识凝聚着普世价值,但这并不否定各民族与国家的特殊性。那种以民族与国家特殊性而拒斥普世性的行径是愚蠢的,也是无法做到的。尺子与刻度难道东方与西方就有本质不同?那世界物体的长短是如何丈量出来且形成共识的?)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整体的模样。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客观真实,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值得提倡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始点。除了问题,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也有需要总结的做法和经验。“问诊”中国,需要给出全面准确的报告单。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完整的中国,绝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绝不是消极的,而是坚韧昂扬的;绝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
(大学老师在课堂讲了一万句中国的辉煌,但没有入尔等于法眼,而讲了一两句中国的灰暗,却被尔等记录在案。这究竟是谁让中国不完整了?是听课的记录还是讲课的老师?这种带着任务下去的听课记录,是在残缺中国,还是在残缺老师。请问你们下去记录过老师讲解中国成功案例吗?恐怕你们根本将那些讲解忽略不计了。)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光明的未来。文学家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
(老师当然应该带给学生光明,但回避问题就是光明吗?不指明黑暗,就无法辨认光明。如果这世界没有黑暗,人类也不可能理解光明。增加社会的善,需要认识社会的恶,只有认识了恶,才能设法克服恶,才能更好创造善。)
老师们,在大学课堂上如何讲中国,我们冒昧提出这样的建言:
在你们编写案例的时候,请善待身处其中的中国。可以端出中国的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明白,讲过了要作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把中国当做靶子,随便拍打,随意责骂,谁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
(直面问题并不是恶待中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学者的责任。大学老师将中国存在的问题陈于课堂,这与将“中国当做靶子”无关,更不能扣以“随便拍打,随意责骂”的大帽。)
在你们发表看法的时候,请注意语气和分寸。敢讲不是个性,会讲才是本事。说一些激愤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一时兴奋,但真正能让学生一生记取的,能够赢得尊重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是经岁月检验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智慧。
(这种“语气”与“分寸”是与老师的个性有关。这种对语气与分寸的要求,似乎显得过于苛求了吧?要做到这样,只有统一生产的机器才会如此。)
在你们比较中外的时候,请多一份历史的眼光。短短几年的留学,所见所闻可能是浅层次的,常挂嘴头的未必是“真经”。即便是西方制度的优越之处,也不能简单复制。我们从根本上都是文化层面上的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传统,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找到最无悔的道路。
(所以,深刻反省中国全盘西化下的马列主义,已经是当务之急啊!别将西方扬弃的东西当作我们的至宝,别将西方实验失败的东西当作我们千年不变的“坚持”。“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是我们应该铭记的!)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随意被抹黑(这个词是否在“抹黑”大学老师?),一些老师在讲台上牢骚失控(什么叫“牢骚失控”?应该以几句牢骚为准?是否要定个标准?),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在整个社会,都潜藏着类似的情绪。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职场人天天发牢骚,生活越来越好,牢骚却越来越多。大学课堂,是当代中国社会宏观景象的一个投影;身份特殊的大学老师,也有着作为社会一员的普通身份。只不过,那么多牢骚和消极,在最不该反映的地方反映了。
心理学家说,抱怨是人的本能。抱怨带来的轻松和快感,犹如乘舟顺流而下,那是因为我们在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习性。而停止抱怨,改用进取的态度去思考光明,却需要意志力。
社会是不完美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克服很多困难,不顺心、不如意在所难免。人,要以建设性的姿态去生活、去工作,要有去改变、去改革的激情和热情。不抱怨、不牢骚,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我们要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事情,也要有韧性去适应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地区分两者的不同。小到个人和单位,大到社会和国家,都需要这种精神,也匮缺这种智慧。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是特殊的。你们在讲授知识,也在传播思想;你们在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影响未来的中国;你们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相信你们乐于接受这份特殊,能够对学生负责,能够对事业负责,能够对国家负责。那么从今天起,在课堂上讲好我们的中国吧!
多么希望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为了社会健康地前行,为了中国光彩的明天,拜托老师们,谢谢老师们!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唯一手段”显然不是,只能说是极为重要、不可替代的手段。)
马修老师来到一个被称为“死亡池塘”的学校,那是一个汇集了所有“不安分学生”的学校,组建起了一个合唱团。学校发生意外,马修被迫离职,并且要求不许和孩子们告别。马修老师离开时,一片片纸飞机从孩子们被禁锢的高墙窗口飞出来,看不见孩子们的脸,却看见许多只手在挥。——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通读完《辽宁日报》给大学老师的公开信,我要特别提醒作者、编辑及其背后的人,千万警惕以偏概全,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奉旨调查发现有个别老师在课堂上讲出些不顺耳的话时,千万别因此小题大做,更不可借题发挥。这种干预课堂的行为,本质上是干预学术与言论自由的行为,不仅有违宪法精神,也小看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果大学都真达到了公开信作者、编辑及其背后那些人的要求,那么大学必将千篇一律,成为死水一潭,那对于培养真正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肯定是极为不利的。一个健康的社会,一所现代的大学,理应存在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其中有对真善美的赞许,也有对假恶丑的贬斥;有激情四溢的指点,也有严肃缜密的思辨。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思想能力和鉴别能力的人才。因此,我还是奉劝《辽宁日报》及其背后的人不要冒然对大学老师讲课指手画脚,更不要因教师的课堂言论而对大学讲堂大加整肃。如若不然,中国将迎来又一场文革式的灾难。这才是大家最需要警惕的!
美国之音的“媒体观察”中指出:“种种迹象表明,辽宁省委机关报辽宁日报开始在高校肃反(华、右派、敌对势力、异己思想、反动思潮)和清污(思想污染)运动。该报记者跨区越界(执法或监督),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沈阳等几个大城市20多所高校听课,发现‘一些’老师讲中国时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考虑到《辽宁日报》的党办性质,与信中对高校老师揭中国之短的问题的外表诚恳内含警告、威胁的实质,使人闻到一股异样的火药味,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论述进行探讨和辩析。为了避免授人以“断章取义”之柄,我在原信之中以括号批注的形式加入自己的质疑与思考。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是满怀敬畏地在写这封信。
大学老师这个岗位太光荣、太特殊了(真有那么光荣与特殊到需要用“太”来表达吗?大学老师不过是社会众多职业中的一种,固然在知识传承上担当着特殊使命,但不至于到“太”的程度吧?所以,开篇就有将大学老师置于非常之地而难以承受其重之感!)。大学是教化人的地方,我们的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因为大学的涵养(怎么能说“都因为大学的涵养”呢?那小学、中学,家庭、社会难道就没有起作用?都是大学造就的,或者都是大学惹的祸?那些众多没有上大学的人,难道就没有情感底色、思维方式,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了不成?无庸置疑,大学对上过大学的人来说的确在情感、思维与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影响,但不应该“都因为大学的涵养”)。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学的教育,正是要研究和探索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方法路径,正是要构建符合世界先进潮流的文化体系,正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承去承载中华民族的未来。因为特殊的职业身份,老师不再普通,也不能普通。你们不是在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的那个人,更不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你怎么就认定大学老师是“公园的人群中随意褒贬时事”与“虚拟的互联网上灌水拍砖”的那个人?这种比较带有浓厚的误导读者认知的倾向)。课堂上两个小时讲授的内容,比不得酒桌上面红耳热的谈资,也比不得信手转发的一条微信(你何以说大学老师讲授内容是酒桌谈资与信手微信?能这样比较中贬损大学老师课堂内容吗?你认真研究过大学老师的讲义吗?)。大学课堂是答疑释惑的地方,你们是传播知识的人,我们要的是教书育人(现在大学老师正是如此啊。这种质疑是否是无病呻吟或无的放矢?)。
一想到将要提出的问题,我们笔端滞重、内心复杂。
这个策划,缘起网友的一则留言。今年10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展征集,后台共收到300多个微故事。一位叫Kiko的大学生的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得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 ”(你们为什么就重视了这么一条留言?还有另外300多条留言怎么没有看到引起你们的重视?300多条比一条,哪个更多些?这个社会纷繁复杂,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与认识都存在,社会固然需要关注每个人的思考、认识,但同时应该认清社会普遍的多数人的正常思维、认识。这一个学生的留言当然值得注意,但其显然是个别。这世界还有病人听不得医生说自己病情的人,甚至出现过将诊治自己病的医生杀死的人。我们不能因此去反省医生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了病本身与得病不愿正视者本人,是吧?)
多么重大而现实的提问!
中国成为大学课堂负面典型的案例库,这是个别,还是普遍?我们用新媒体手段做了调查,结果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80%以上这个统计是否准确值得探讨,然而,就算是100%的大学生碰到过“爱发牢骚”的老师,也是需要分析的:首先,大学生在校一般四年,所听讲课的老师以几十甚至上百计,其中只要有一个老师偶尔或者是经常发点牢骚,那就成为所有听课学生“碰到过课堂‘爱发牢骚’的老师”。这几十与上百的老师,与个别比较,哪个多?其次,任何一个高校老师,四年中所讲课也上百堂计,只有某天某个讲题触及到某个社会现实问题,而揭出了中国某方面的短,或者甚至就是某天某个老师心情不畅而借题发挥谈到了中国某方面丑,那就成为听课所有学生碰到的“发牢骚”。试想,上百堂的课,与每节课滔滔不绝的宏论,其中偶尔几句的揭丑,属轻属重?属多属寡?综合大学四年听上百老师讲课与听数以千计堂课,以及数以十万百万的话语宏论,其中出现某个老师,某堂课,某句话,或几句话的揭丑,甚至“牢骚”,就成为了“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这种碰到相对于老师数与课堂量的比例之悬殊可以想见。所以,就算100%的学生“碰到过”,难道就值得那么大惊小怪吗?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爱发牢骚”与“描黑”是怎么建立起逻辑关系的?它们是因果还是等同?在现实,很显然“爱发牢骚”与“描黑”显然不是同一回事,甚至完全是不同的两回事?凭什么随意将这件完全不同性质的事联在一块?或者有意还是无意的揉成一团?给人看来,那些牢骚就是描黑,这用意何在?是否有栽赃陷害之嫌?)法律、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尤为突出。
我们忍不住要写这封公开信,是想与老师们探讨这样几个问题:应该怎样在大学课堂上客观准确地讲授中国?如何把光明的心态跟专业的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怎样在回答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这三个问题都很重大!但是,这是你们几个编辑,或者代表背后的党委所能解决的问题吗?这好象更应该是教育专家们千百年研究探讨的课题。你们居高临下的指示,是否越俎代庖?至于最后一个“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那就有点天方夜谭了,要知道许多问题人类千百年来就没有寻得有效的解决办法,你们叫大学老师提出有效解决办法,你们以为大学老师是万能的上帝?还是你们自认为是能解决问题的上帝?)
研究老师的问题,我们选择再老老实实地当一回学生。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大家被老师们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的责任意识所感动。但同时,“呲必中国”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有的还很过分(是怎样的“一定程度”?是多少课中的多少课?是一节课中多少讲解中的多少句话?这种定性化的结论,必须得有客观准确的数据来支撑,不能就一个“一定程度”来概括。另外,什么叫“有的还很过分”?中国今日社会的许多黑暗,比如腐败,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理解与语言表达能力,也超出了大学老师对黑暗的想像程度。在此情况下,大学老师还能说出什么样的过分话?)必须引起教育界的警觉和重视。
整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应该原样公布,由公众来评判,并且允许当事老师来争辩,以避免这些记者们带着任务,以有色眼睛去取材,去断章取义。这样才能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大学课堂。)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
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戏谑”在整个课堂用语中占多大比例?是偶尔一两句,还是整堂课都是?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性的打诨插科式教学技术处理,还是完全习惯性常态教学方式?作为公众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应该保留什么样的“隐私”?是不是应该象造神一样设置那么多的“隐私”?这些所谓的“揭秘”对于全面深刻了解马恩究竟是否有必要?应该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的马恩,还是给学生一个人为裁剪的单方面的马恩?);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毛泽东怎么就不能与古代帝王比较?他自己生前就自比过秦王汉武,唐宗宋祖。历史没有比较怎么显出毛泽东的伟光正?或者历史在比较中显出毛的不足,难道那就不恰当了?而大学老师的讲解与点评,就能被你们定性成“肆意评价”?肆意不肆意,难道你们比大学老师更专业?那究竟谁在肆意?);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这种实践与理论的问题,你们是否垄断了裁决权?)。
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这是条非常政治化的问题,内含着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的分歧。唯西方必尊,与唯西方必反,都是不可取的。以特色否定普遍,与以普遍抹杀特色,也同样要不得。事实上,介绍西方的立法、行政与司法上的分离、监督与制约,也是中国今天将权力关入制度笼子里的内在需要。所以不要一提西方就反感。而实质上中国时下官方的马列主义,那是最西化的西化了。至于对中央政策提出质疑,首先公民有这个权利没有?从历史来看,有质疑更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正常,还是无质疑更有利于国家社会的正常?文革没有质疑,将一切敢质疑者关入了监狱或劳改场,最后结果如何?在一个现代文明的正常社会,官僚执行政策与学者质疑政策是相互的促进,学者质疑使政策问题能及时发现,并得到尽快纠正,使政策日臻完善。所以不能一听到质疑甚至反对意见就怒发冲冠。最后有关贪腐、社会公平问题,那不是个片面夸大的问题,那是个已经超出了人们能夸大范围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学老师们能想像出来的夸大,都赶不上现实的贪腐严重程度与不公严重状况。如此,哪里还用得着担心夸大?如此严重的贪腐与不公,不从制度上找原因,还以一个“发展中问题”来敷衍,都有悖于中央要推行政治改革的精神了。)
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这种现象不能说不存在,首先要弄清楚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存在?人是带情绪性的动物,没有人能够完全超越情绪,偶尔的牢骚不能当作一个老师的全部。至于是否入党,老师表白不入党,这妨害了谁?谁对此神经如此过敏?还有,将顺口溜与网络灰色段子当作什么样的论据?如果作为反映社会民情民怨(愿)的一方面,那怎么就不行?顺口溜与灰色段子难道不是社会的一个客观存在的方面吗?这样就能吓唬学生?学生是吓唬大的?你们怎么不看到学生对这些顺口溜与灰色段子常常掌握得比老师还多呢?)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求教于老师时,不管是博导、教授,还是讲师、助教,主流的回答都是旗帜鲜明的:不能这样!(既然大学老师的主流回答是“不能这样!”,那你们还担心什么呢?还值得那么焦虑、恐慌吗?是否有小题大做之嫌?或者借题发挥之意?)但也有老师如此质问:
“课堂怎么讲老师说了算,你能干涉我的学术自由吗? ”
“对社会现实问题避而不谈,这课还怎么讲?怕发牢骚,这个社会也太脆弱了吧? ”
“党和政府要善于听群众发牢骚、讲怪话,否则社会压力怎么排解? ”
(请问尔等,老师们的这种回答有问题吗?你们认真思考过老师这种回答没有?)
……
一个普通的张三李四是可以这么质问的。但亲爱的老师们,因为你们职业的高尚,因为大学课堂的庄严和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清晰的来路。历史的发展是延续的,每一个时期都不是孤立的片段。当今的中国,其政治形态、社会结构、观念习性,都受到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必然烙下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评说中国,不能只看地理的横坐标,更要看历史的纵坐标。中国所走的路,由来长矣,可能与别人平行,也可能与别人交叉,但绝不会重合。中国的路,肯定不会笔直,势必遇到沟坎,但借别人的尺子来规划、用西方的刻度来丈量,是行不通的。大学的老师,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应该把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
(任何民族的历史来路肯定有辉煌也有灰暗,那种只允许讲辉煌而不允许讲灰暗的历史就不是全面清晰的历史。任何民族无法完全复制另一个民族,甚至也无法完全重复自己的民族。人类进步是各民族共同努力摸索总结出的成果,不存在东方与西方之别。而人类由于本性相通、共存融合,的确认识凝聚着普世价值,但这并不否定各民族与国家的特殊性。那种以民族与国家特殊性而拒斥普世性的行径是愚蠢的,也是无法做到的。尺子与刻度难道东方与西方就有本质不同?那世界物体的长短是如何丈量出来且形成共识的?)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整体的模样。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客观真实,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值得提倡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始点。除了问题,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也有需要总结的做法和经验。“问诊”中国,需要给出全面准确的报告单。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完整的中国,绝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绝不是消极的,而是坚韧昂扬的;绝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
(大学老师在课堂讲了一万句中国的辉煌,但没有入尔等于法眼,而讲了一两句中国的灰暗,却被尔等记录在案。这究竟是谁让中国不完整了?是听课的记录还是讲课的老师?这种带着任务下去的听课记录,是在残缺中国,还是在残缺老师。请问你们下去记录过老师讲解中国成功案例吗?恐怕你们根本将那些讲解忽略不计了。)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光明的未来。文学家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有情绪、情感和情怀。学生们都是“向日葵族”,习惯朝着老师转。站在讲台上是一个心态光明的老师,教出的就是一群积极光明的学生。社会上都是光明的建设者,这个国家必定有光明的未来。
(老师当然应该带给学生光明,但回避问题就是光明吗?不指明黑暗,就无法辨认光明。如果这世界没有黑暗,人类也不可能理解光明。增加社会的善,需要认识社会的恶,只有认识了恶,才能设法克服恶,才能更好创造善。)
老师们,在大学课堂上如何讲中国,我们冒昧提出这样的建言:
在你们编写案例的时候,请善待身处其中的中国。可以端出中国的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明白,讲过了要作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把中国当做靶子,随便拍打,随意责骂,谁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
(直面问题并不是恶待中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学者的责任。大学老师将中国存在的问题陈于课堂,这与将“中国当做靶子”无关,更不能扣以“随便拍打,随意责骂”的大帽。)
在你们发表看法的时候,请注意语气和分寸。敢讲不是个性,会讲才是本事。说一些激愤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一时兴奋,但真正能让学生一生记取的,能够赢得尊重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是经岁月检验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智慧。
(这种“语气”与“分寸”是与老师的个性有关。这种对语气与分寸的要求,似乎显得过于苛求了吧?要做到这样,只有统一生产的机器才会如此。)
在你们比较中外的时候,请多一份历史的眼光。短短几年的留学,所见所闻可能是浅层次的,常挂嘴头的未必是“真经”。即便是西方制度的优越之处,也不能简单复制。我们从根本上都是文化层面上的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传统,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找到最无悔的道路。
(所以,深刻反省中国全盘西化下的马列主义,已经是当务之急啊!别将西方扬弃的东西当作我们的至宝,别将西方实验失败的东西当作我们千年不变的“坚持”。“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是我们应该铭记的!)
大学课堂上的中国随意被抹黑(这个词是否在“抹黑”大学老师?),一些老师在讲台上牢骚失控(什么叫“牢骚失控”?应该以几句牢骚为准?是否要定个标准?),这不是偶然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在整个社会,都潜藏着类似的情绪。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职场人天天发牢骚,生活越来越好,牢骚却越来越多。大学课堂,是当代中国社会宏观景象的一个投影;身份特殊的大学老师,也有着作为社会一员的普通身份。只不过,那么多牢骚和消极,在最不该反映的地方反映了。
心理学家说,抱怨是人的本能。抱怨带来的轻松和快感,犹如乘舟顺流而下,那是因为我们在顺应自己负面思考的习性。而停止抱怨,改用进取的态度去思考光明,却需要意志力。
社会是不完美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克服很多困难,不顺心、不如意在所难免。人,要以建设性的姿态去生活、去工作,要有去改变、去改革的激情和热情。不抱怨、不牢骚,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我们要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事情,也要有韧性去适应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地区分两者的不同。小到个人和单位,大到社会和国家,都需要这种精神,也匮缺这种智慧。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是特殊的。你们在讲授知识,也在传播思想;你们在研究当下的中国,也在影响未来的中国;你们在讲台上散发着学识和修养的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相信你们乐于接受这份特殊,能够对学生负责,能够对事业负责,能够对国家负责。那么从今天起,在课堂上讲好我们的中国吧!
多么希望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为了社会健康地前行,为了中国光彩的明天,拜托老师们,谢谢老师们!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唯一手段”显然不是,只能说是极为重要、不可替代的手段。)
马修老师来到一个被称为“死亡池塘”的学校,那是一个汇集了所有“不安分学生”的学校,组建起了一个合唱团。学校发生意外,马修被迫离职,并且要求不许和孩子们告别。马修老师离开时,一片片纸飞机从孩子们被禁锢的高墙窗口飞出来,看不见孩子们的脸,却看见许多只手在挥。——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通读完《辽宁日报》给大学老师的公开信,我要特别提醒作者、编辑及其背后的人,千万警惕以偏概全,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奉旨调查发现有个别老师在课堂上讲出些不顺耳的话时,千万别因此小题大做,更不可借题发挥。这种干预课堂的行为,本质上是干预学术与言论自由的行为,不仅有违宪法精神,也小看了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果大学都真达到了公开信作者、编辑及其背后那些人的要求,那么大学必将千篇一律,成为死水一潭,那对于培养真正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肯定是极为不利的。一个健康的社会,一所现代的大学,理应存在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其中有对真善美的赞许,也有对假恶丑的贬斥;有激情四溢的指点,也有严肃缜密的思辨。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思想能力和鉴别能力的人才。因此,我还是奉劝《辽宁日报》及其背后的人不要冒然对大学老师讲课指手画脚,更不要因教师的课堂言论而对大学讲堂大加整肃。如若不然,中国将迎来又一场文革式的灾难。这才是大家最需要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