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黑社会:以和为贵》的名字令人捧腹。图为该电影剧照。
2006年,香港曾有一部黑社会题材的电影,取了很令人捧腹的名字《黑社会:以和为贵》。这部片子不仅内容伙伴,导演为所隐喻的社会现象也煞费苦心。
而对于大陆社会而言,这部片子也可以黑色幽默一样的看待。大约就在同一年的时候,正当维权运动势头还不算衰竭的时候,另一群人看准了一个更好地努力方向,要以民间的身份,居间调停社会矛盾冲突。而更为幽默的是,这件事情竟然从国家到民间都想一块去了。当时的政府正在组建的提出“司法调解”概念,一帮政府官员到体制内学者津津乐道的向老外诉讼调解的价值观,还博得了一群外宾的掌声与钞票。而另一群民间的人,也在做着类似的努力,对越来越激化的官民冲突拿出各种实验方案。
这样的做法放在2006年的时候,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政府还没有掀开羊皮,而民间对未来的走向也看不清楚。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做出最后一把努力,尽量的协调社会冲突,避免尖锐矛盾,尤其是抓人、自焚、游行等等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在看不到未来的时候,偶尔的试图挽回一下现在,以和为贵,并无不当。
但凡事终有一个头。前回也说到,在现在看来,过去对社会变革中所持有的论调是以建设性为基础的,而所谓的建设性论调,其实质是建立在社会还处于制度性运转的条件之下。多年来的社会改良试验,已经基本上穷尽了各种现行制度下改良的可能性,为此,如果还是足够的诚实,承认现在的环境是没有规则的,并不是难事。
换句话来说,打破掉一切虚假幻想,直面现在的惨淡现实就是没有规律的丛林社会,弱肉强食是最大的生存法则。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所谓的和为贵,就不过是强者对弱者的欺骗,以及弱者对强者对哀嚎。而早年社会学者就将中国社会总结出了三类赢家,“贪官、奸商、刁民”,所谓的这三类赢家,当然就是对现存社会规则玩得最得心应手的三类人,也正是最不讲规则的三类人。
当不讲规则意味着赢的时候,讲规则背后对应的当然就是输。
而可叹的是,只要随便变换一下社会场景,人们就对承认现存社会没有规则感到格外的难受。前些日子刚好是杨佳大侠的忌日,而这样一位民间抗暴的像征,却根本不如肉唐僧这样耍滑而更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和欢迎,那些包装着非暴力、去政治化、制度化的字眼总是不断地受到追捧。可叹深渊中的人们,也是多么的渴望和为贵,而鄙夷那些脱光了膀子上的壮士。
如果稍微讲一些逻辑,就不难承认,制度性的努力全部失效的情况下,预示着社会进入了非制度性的状态。既然是非制度性的状态下,就连黑社会也不如了,此时对抗中发生什么行为都不奇怪,也没有指责任何行为可以依赖的社会规则。广大期待和平理性非暴力的中产市民并不混黑社会,为什么还要坚信以和为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