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的内涵与源泉何在?愚以为尽在屈原“离骚之风”。尔后陆羽、孟浩然、杜甫、岑参、皮日休、袁宏道等皆有传承。明代在湖北麻城入寺撰写《焚书》的李卓吾,其“童心说”是变形的“离骚”;“公安三袁”的性灵小品,也是一种变相“天问”。以我的印象,近代一百年来,虽然梁任公曾说湖北“学者无闻”、“学者希焉”,清末在能吏张之洞的改革开放下,武昌成为民国首义之区,人文环境大有改观,湖北在中国十个文化大省排名“老十”,一些“九头鸟”和流寓湖北多年的学人成为影响全国的标志性人物,如熊十力、王世杰、汤用彤、闻一多、徐复观、胡风、曹禺、姚雪垠、白桦、徐迟、王元化、曾卓;而三十年改革开放,湖北文坛的“离骚之风”,因白桦、叶文福、熊召政、祖慰、方方、胡发云多次轰动全国,远播海外,有七件可志史册。
————提要
三十年改革开放中的“楚文化”
约八九年前,与胡发云匆匆一面,相会于广东一家杂志的笔会。向来只读引起风波的作品,那时他没有风波,也就没有感觉过其小说,只觉得他似圆似方,极自尊极理想极奔放。而当时的湖北文坛,常按得奖先后大小多少,将胡发云排名为“老十六”,是展示湖北作家实力的“老末”,如梁艳萍论湖北小说家云:“小说方面的刘富道、杨书案、方方、池莉、刘醒龙、刘继明、邓一光、陈应松、岳恒寿、文浪、唐镇、映泉、王石、李修文、叶大春、胡发云”。不料,世事常常有大器晚成的“一飞冲天”,没想到,胡发云一直暗暗努力成为湖北文学界百年新标志,2006年秋出版长篇小说《如焉》后,光芒万里,顿然成为三十年改革开放中湖北文坛第七次影响全国的“楚文化”新旗手。
“楚文化”的内涵与源泉何在?愚以为尽在屈原“离骚之风”。尔后陆羽、孟浩然、杜甫、岑参、皮日休、袁宏道等皆有传承。明代在湖北麻城入寺撰写《焚书》的李卓吾,其“童心说”是变形的“离骚”;“公安三袁”的性灵小品,也是一种变相“天问”。以我的印象,近代一百年来,虽然梁任公曾说湖北“学者无闻”、“学者希焉”,清末在能吏张之洞的改革开放下,武昌成为民国首义之区,人文环境大有改观,湖北在中国十个文化大省排名“老十”,一些“九头鸟”和流寓湖北多年的学人成为影响全国的标志性人物,如熊十力、王世杰、汤用彤、闻一多、徐复观、胡风、曹禺、姚雪垠、白桦、徐迟、王元化、曾卓;而三十年改革开放,湖北文坛的“离骚之风”,因白桦、叶文福、熊召政、祖慰、方方、胡发云多次轰动全国,远播海外,有七件可志史册:
——1978年,武汉军区文工团白桦创作的话剧《曙光》(后拍摄电影),在全国引发激烈争议。《曙光》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通过1930年湘鄂西苏区的肃反悲剧,让人明白文革之类的窝里斗,并不是中共党史的第一次,它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发生过了。湘鄂西特委一把手夏曦冤杀二把手段德昌,是毛泽东在江西“打AB团”的扩展,文革则是湘鄂西苏区肃反的重演。人们原来以为只有封建王朝才有自相残杀,想不到共产党也和封建王朝酷似!只要党性不要人性,党性高于人性,仍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误区。
——1979年6月,正在部队服役的诗人叶文福发表长诗《将军,你不能这样做》,叙述一位遭“四人帮”残酷迫害的高级将领,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竟下令拆掉幼儿园,为自己盖楼房;全部现代化设备,耗用了几十万元外汇……。这一战士监督将军,大胆揭露邓小平时代的官僚特权,呼唤民主法制宪政的好诗,尽管让人们奔走相告,但上头极不喜欢,先是争议,接着就和《苦恋》一起受到批判,叶文福被迫离开部队转业到一个偏僻小县城。
——1980年,湖北英山县文化馆青年诗人熊召政发表《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批判极左专制,虽然获1979—1980年首届全国新诗奖,却在后来的“六四风波”中被“算总帐”,打入诏狱数年。
——1981年,武汉军区政治部创作组白桦编剧的电影《苦恋》,遭遇文革式大批判,而民众则以民主方式群起声援抗争。
1981年4月20日清晨,新华社播发解放军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四项基本原则不容违反——评电影文学剧本〈苦恋〉》。评论说,《苦恋》看似以华侨画家凌晨光穷其一生的热情向往新中国却遭到不断误解的故事,提醒党爱护知识分子,实则在恶毒丑化和挑拨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严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
这一事件的奇特处在于,《苦恋》的电影剧本发表于1979 年第3期《十月》杂志,198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后(彭宁导演),改名为《太阳和人》,制作刚完成就被打入冷宫,从未公开上映,人们只是通过白桦的剧本来了解内容。但是,在毛泽东前秘书胡乔木的主持下,却在事隔两年后由中宣部和解放军总政联手,一起组织了对《苦恋》电影剧本的全国性大批判;但民众则自发群起抗争,声援信每天雪片似飞向白桦,抗议信天天如波涛怒吼冲入人民日报……
——1983年,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怪味作家”祖慰在《人民日报》发表报告文学《啊,父老乡亲!》,以揭露湖北省天门县的极左现象为切入点,批判文革遗风今犹在,引起官场“江东子弟”强烈反弹。祖慰后来在“六四风波”中被“秋后算帐”,流寓法国。
——2000年4月,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女作家方方主编的《今日名流》月刊,因大胆发表文革研究文章和《寻访林昭》而被查封停刊,方方被撤职。此事成为中国新世纪第一例“文字狱”,预报了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化思想界已进入新的 “小冰和”时期,至少十年难以解冻。
——2007年1月11日,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胡发云的新著《如焉》(长篇小说)遭禁——《如焉》以“2003年非典风波”中人性PK党性的抗争故事,揭露“谎言政治是新中国的传家宝”,让人联想到“三年自然灾害”饿死四千万人等异曲同工事件……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全国图书定货会开幕时,宣布为“八本禁书”之一。《如焉》是“八本禁书”中最接近现实的书,其中有最现代的中国自由知识分子雕像,让人想到,“八本禁书”与文革时只开放“八个样板戏”,虽然方式迥异,但效果一样,目的一致。
白桦与胡发云
今日看来,这七大“离骚之风”的六位作者,最具标志性的有两人:白桦与胡发云。白桦引起的《苦恋》事件,是典型的“屈原接力赛”,而胡发云的《如焉》风波,则是一种“从屈原走向索尔仁尼琴的超越”——是一种跳出“体制内进谏”,走向现代自由民主共生追求的“天问”。
说来有趣,四十年前,白桦被他当时所在的武汉军区胜利文工团打成反革命,武斗升级后,情势危急下避难到一所大学。中学生胡发云曾和他的一位同学接待并掩护过他。四十年后,胡发云又以《如焉》延续白桦的《苦恋》之路——白桦与胡发云,胡发云与白桦,其四十年的患难之交,前仆后继,堪称中国两代自由文学接力赛的精彩缩影!
2008年3月初,年已望八的白桦,还想重返武汉,与胡发云故地重游一次。
从白桦到胡发云,折射出三十年改革开放中的湖北文坛,始终有两种创作追求,一是对新专制妥协或回避的所谓“新写实主义”,一是以自由民主共生抗争专制极权的“离骚新风”。
“新写实主义”之弊
湖北作家的“新写实主义”之弊,湖北大学教授梁艳萍有举例批评,其《文化的缺失与新时期湖北作家及创作》一文说——
在具体的作品中,不是放逐精神理想,张扬物质生活经验,鼓噪“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就是强调一切都是命运,冥冥之中“上帝”之手在操纵安排一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而每种活法都有自己的定数”;(《定数》)明明知道“一片芽子一把雪”,几亩地才能采制一斤冬茶,而且还要带来次年的减产,就是不敢去公开抵制,只好一个人周身寒彻地以自家的牺牲换取对村民的体恤;“现实的诱惑使理想主义的斗志顷刻间化为乌有。” (《狼行成双》)为了维持贫穷的乡镇的正常运转,为了经济的发展,就放弃理念,姑息甚至纵容象洪塔山这样的罪犯肆无忌惮地贪污、强奸;而劳苦的百姓也只能“深明大义”地放弃做人的基本权利,为“上级领导”,为“改革的阵痛”,为不正常、不合理的社会存在“分享艰难”。(《分享艰难》)面对现实存在,主体的批判精神、理性精神淹没在“金钱神话”的浊浪中,灵魂失去了思想的居所而异化为责任伦理掩盖下的卑微的欲望,理想主义、浪漫精神成了倍受嘲弄和耻笑对象。在权利、市场话语的主宰下,除了从精神的向善向美的理想中跳出来,作为利益主体的个人在世俗的幸福要求、生活要求和责任要求面前屈从,接受命运的拨弄,接受金钱的蹂躏,接受生活的现实,接受不合理的存在外,别无选择。无论是印家厚(《烦恼人生》)、孔太平(《分享艰难》),还是肖济东(《定数》)、李樯(《别让我感动》),无一例外地向现实举起了投降的双手,展示着“工具理性”驱逐了终极价值和与之相应的信仰体系后,演化出的对于个体利益、局部利益的关注。与此同时,对于知识分子崇尚的自由、平等、竞争进行世俗化、市民化的消解。知识分子成为挑战和批判的对象。
而胡发云对“新写实主义”的产生根源,更有自己独特的新视角。
其一是“人必须在有效期施肥追肥”。
胡发云以自己的心灵史证明,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开始接受什么信息,就好比一株花在什么时候要施肥,什么时候浇水一样,过了这段时间追肥就没用了,它也不开花了。很多人奇怪为什么一些老大学生思想竟然极其保守,就因为他们进校时,或因在严密的组织下生活,无法得到真正的追肥;可因自律太甚而自由思考、自由阅读的空间被压缩到非常小,贻误了追肥期。这一“自主创新”的理论,可以解释,何以今日一些大政客,虽然出身名牌大学,也曾亲历了悲惨时代,其思维却至今仍然停留在毛泽东思想的桎梏之中,总是与现代先进国家的民主宪政貌合神离。
其二是“生存两网论”。
胡发云发现,今日绝大多数文化人是活在一个政治利益网上,每一个人首先要谋求自己的职称、官场的地位,在文联当个什么职务,在作协当个什么职务,或者在政府部门当个什么职务;然后要活在一个经济利益网中,希望“数钱数得手发麻”,“大名大到红灯区”。一个“现实名利网”,一个“经济实惠网”,便让一些著名作家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当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却是满口官话假话。以致“一流的头脑皆下流”,一步步走向种种犬儒,或乐于“指鹿为马”,或奋当“喜鹊宠物”,或争当“回声”与“掌声”,或自豪“焦大”与“二丑”,或智演“等待戈多”,或沦为“哑吧花瓶”,或心向往之“快乐的双规者”……
中国自由知识分子是遗民
胡发云的一些真知灼见,让人悟到,今日当局对待知识分子,颇有点像清代帝王对待明朝遗民——1989年之后的中国如同“五四”之后的中国,神州实际上又经历了一次“易代之变”,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实际上成为了民主改革理想时代的遗民,于是当局便像康熙当年设“博学鸿词科”笼络士子读书人一样,在诸多学历官阶功名之外又添设历代王朝没有的文化奖,什么“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还有什么“国务院专家津贴奖”,这些多如牛毛的奖项,实际上就是现代“博学鸿词科”,其用意和效果,皆同康熙当年设博学鸿词科招安明遗民一样。不同的是,“今日圣上”没有当年康熙那样的宽阔胸怀,没有对在参试“博学鸿词”中故意违规落选或拒不接受招安的士子,或示恩庞,赐“内阁中书舍人”衔,以虚衔赐极荣;或示宽容,任其“一出还归隐,白云商洛东”,自由逍遥;而是千方百计断其粮道,封杀其发表权、知情权,逼独立作家、学者在生计艰难中投降或自生自灭。
相比之下,今日中国秀才不但不能仰望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就连明清之人的风骨也不可同日而语。那时有多少“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动人故事——朱用纯宁愿在家撰写“朱子家训”,也决不接受“博学鸿词”桂冠;屈大均虽老病潦倒,仍不要“博学鸿词”厚禄;何求削发为僧坚辞“博学鸿词”,胡渭即使在相国亲自出马也拒收“博学鸿词”圣旨,一心专穷经义;至于顾炎武、黄宗羲,连皇帝亲临家门也逃避不见.。
自然,此种群起拒辞“博学鸿词”名利的壮举,既是清代知识分子操守高尚的结果,也说明当年清代虽然专制,却仍然留下了一定的市民空间。是“民进王退”的双重作用结果
谁想到,清代尚有的市民空间,在今日已是一个幻想和回忆了!真可谓世风日下,于今为烈!体制逼仄,旷古未闻!
今日知识分子与明清易代之际的汉族士子一样,实际上面临着“异族入主”(中国特色新专制复辟)的冲击而产生沉重的感情负担,一个艰难而痛苦的抉择残酷地摆在面前——如果像钱谦益、龚鼎孳等“两朝领袖”那样“变服剃发”,可以实现“用世之心”、“弹冠之意”,一展平生长耳,逞雄角胜,荣华富贵,鸡犬升天;也可能如钱谦益一样留下千秋“贰臣”骂名,成为新时代的“郭沫若”;若是闭门磨砻,远离科场,归隐田园,就必须以牺牲前程和舒适生活为代价,难免在晚年咏怀“少壮失功名,穷苦何所支。失志于有司,拥书走四方。追论兴废事,披衣夜彷徨。”
细细考量,清代也有邓汉仪那样的第三条路,既没有完全接受“博学鸿词”的招安,也没有一概拒绝博学鸿词,“不食周粟”,而是虽参试博学鸿词,却故意违规不中,纵情诗酒,遍游名山,以编辑《天下名家诗观》为乐。这样折中的结果,是苦守了大半辈子的操守,最终因被康熙强加授内阁中书舍人衔,失去了做一个完全彻底的遗民的荣誉。今日中国知识分子中,有不少这样“中庸之道”的“第三种人”。相比之下,还是如吴敬梓那样最好——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吴敬梓以应“博学鸿词”,吴敬梓坚硬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终以憎恶士子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杰作《儒林外史》流芳百世。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胡发云是否真正悟透吴敬梓之言,是否只是“有自由思想,无纯粹文学”,“一阵爆竹响云天,此后灰飞烟灭”?且看其“夫子自道”——2007年10月24日,我从鹏城专赴江城,与胡发云“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促膝对话六小时,从“阳光灿烂的日子”谈到“万家灯火,物换星移”。
语云“言多必失”,真相难掩。长时间的自由漫谈,必然尽现胡发云的五脏六腑。这是一个可见文革变改革的五脏六腑!这是一个尽显“易代之际的自由遗民”的五脏六腑!
莫非“城春草木深”,“国破士子在”?!
如有兴趣,请细读朱健国与胡发云的十万字访谈实录:《人必须在有效期“追肥”——“如焉”后面的胡发云》。
附:胡发云简历
胡发云,1949年生于武汉;其父为全程参加了抗日战争的国民革命军军医。这一段经历,成为青少年胡发云的特殊精神背景;少有文学大志,琴棋书画相伴;1968年高中于名校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湖北天门;1970年招工回城,体验了焊工、车间统计员、厂工会干事;1978年因“擅议国是”被所在军工厂打成“反革命”,内押一年三个月。1984年进入武汉市文联文学创作所任合同制作家,后转为专业作家至今。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2006年宣布退出中国、湖北、武汉三级作协;1995年以来的全部中篇小说,皆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重要选刊转载,收入各种选集;1999年1月,中篇小说《老海失踪》在《中国作家》发表后,全国影响巨大,中国作家与小说月报在北京召开作品研讨会; 2007年1月11日,其新著长篇小说《如焉》因揭露“谎言时代下的中国人生”被有司列为“八本禁书”之一,章诒和称其为“中国最好的小说”,好评如潮,轰动四海,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国著名作家。现有《胡发云文集》行世。
2008年 4月8日 于深圳 早叫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