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奶滞销,中国奶农只好倒掉刚刚挤出的鲜奶。
2015年1月6日上午,中国江苏省丹阳市司徒镇,一名奶农将刚挤好的1300多斤鲜奶,偷偷地倒入河中。这已经是他连续20多天每日必做的工作。这位奶农一共养殖了100多头奶牛,但因爲鲜奶无法卖出,只好将其倒掉。因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7万元。
新年元旦结束未几,江苏、山东、河北、青海等多处地区,就发生大面积奶农倾倒鲜奶、宰杀奶牛的事件。据报道,中国国内的鲜奶价格,已经连续10个月下跌,跌幅达到10%,而造成国内奶价下跌的直接原因,是进口奶粉价格的大幅下降。根据国内媒体的报道,中国的进口大宗奶粉的价格,在2014年期间,跌幅高达60%.在过去的10多年间,国际奶价居高不下。奶牛养殖,成爲发达国家农业中的热门行业。价格均衡的基础,是供求关系。过去国际高位奶价的支撑点,是中国等所谓新兴国家的快速增长的奶制品消费需求。在中国,进口的奶粉及奶制品,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尤其在2008年,中国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之后,国产品牌的奶制品,一落千丈,而进口的品牌奶粉,则在持续的供不应求之中价格暴涨。大陆的消费者,从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地购买外国的奶粉,很多人甚至利用旅游之便,从香港抢购奶粉,以至于成爲港陆之间的一个热点争议。
过去来自中国的旺盛的奶制品需求,推高了国际奶粉的价格;而进口奶粉的价格上涨,反过来拉动了中国国内的原奶供给。这是一个吊诡的的因果链。而同样吊诡的是,受到中国经济减速、奶制品需求降低的影响,国际奶粉价格下跌过半,但国外的奶农,仍然在维持生产;而中国的国内鲜奶价格,仅仅下跌10%,就足以给大量奶农们带来毁灭性打击。
中国的经济利益格局,以权力爲轴,纵横分割。产业与行业的利润率,与相关的权力级别呈正比。金融、通信、能源等官方支配的核心产业,处于垄断金字塔的顶端,向市场征收超额的垄断利润。近10年间,房地产经济高速膨胀,掌握着土地审批权的各级政府,通过控制土地供应,推高房地产价格,将大部分利润收入囊中。隶属于体制的文教医疗、新闻媒体等各种所谓“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同样以垄断收益的形式,享受着超额利润的再分配。
大量的中小民企以及分散农户,处于这个庞大的经济金字塔的底层,获取最微薄的利润,同时却承担最主要的市场风险。议价能力薄弱的务农散户,在基本权利缺少的制度环境中,地位更爲恶劣。据报道,山东一带的原奶收购价格爲3.8元,但对于散户的收购价格,却只有1.6元,中间渠道的占利接近6成。在成本结构的巨大压力下,即便市场原奶价格只下降10%,但绝大部分损失都由散户承担,终端售价就会下降超过20%,成爲一般散户的难以承受之重。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成爲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一动因已经接近终结。一方面,中国的新增劳动人口正在迅速减缓,“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已经成爲一个神话;另一方面,惊恐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中央政府,抛出的“四万亿”的扩张计划,导致内地的资产泡沫的急速扩大,在当时致使劳动供给相对短缺,在后果上加速了真实工资的普遍上涨。被长期压制的工资一旦上涨,很难再回跌。中国延续多年的超低工资局面,实际上已经被打破,而其所衍生的一个后果,便是持续发酵的“工荒”现象。
特权垄断产业的地位,巍然不动,曾经低廉的劳动者工资,已经上涨。中国的民间经济实体,受到两面的利润夹击。即便是大型民企,近几年来的日子也不好过。据统计,中国500强民企的盈利情况,2010年以后持续恶化,至2013年已经下滑至4.5%,远低于美国大企业的平均水平10%.中国的民间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酷的经济压力,而其中的广大中小民企以及零散农户,则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劳动技术的进步与组织效率的提高,而大大小小的民间企业,则是这一动力的产生源泉。在过去的十数年间,中国的民企,从垄断性的官方集团的指缝中所获取的利润,固然微薄,但尚以支撑其自身的成长。然而,当经济形势愈发严峻,民企的利润空间遭到更严重的挤压,而挤出来的超额利润,却被各类非效率的利益集团所瓜分。在企业盈利普遍恶化的情况下,刚性的政府,仍然不得不继续加大财政收入。2014年的名义税收有所减少,但各种名目的“行政事业收费”――无非是其它形式的苛捐杂税,则在迅速上升。实质税收扩大,投资与消费必然下降,经济的恶性循环将进一步强化。
泡沫边缘的房地产,已经冷场,出口疲软的制造业,正在衰退,数十万亿的地方债务黑洞,继续发酵。国民基础福利缺失,房价重压挥之不去。“内需拉动增长”的口号,已经成爲了一个笑话。无数的中国散户,增收乏术,投资无门,于是将可支配资产孤注一掷地投入股市,因此推动了中国股市的近期大涨。然而,泡沫终究是一场泡沫。如果股市再次崩盘,在根本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恐怕将进入历史性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