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十七日,是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虽然他已经被党内保守集团废黜二十五年之久,而且离开人世也已经整整十年了,但是公开讨论这位前领导人的功过是非,在中国仍然是一个禁忌。现在执政集团最希望的,是让中国人永远地忘却这位改革政治家。这一现象表现出中国执政党对自己的合法性和对自己所奉行的制度的极端不自信!

要想将历史完全抹杀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并没有忘记那段改革的历史,他们从未间断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赵紫阳和另一位逝世的改革派领导人胡耀邦的怀念。人们怀念这两位政治家,是为了表达对中国执政党现行制度和政策的批判,更是为了重新唤起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振奋过亿万中国人的改革精神,重启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习近平上台之初,不少人希望他能够结束过去二十多年来在政治上开历史倒车的做法,将中国带入体制改革的新时代。根据对习近平上台两年来的观察,人们有理由对他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不作为表示失望。虽然他正在大规模地撤换一些高级官员,但是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制度变革,以清除产生官场腐败现象的土壤。换言之,他所做的不过是局部清洗,而不是政治改革。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虽然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从来没有真正地统一认识,团结一致地推行带有根本意义的政治体制改革,但是党内的改革派的确曾经在改革上进行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也曾经在改革的方向和主要措施等方面达成过一些共识。例如,党内改革派们认为,应该改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实行党政分开。这曾经作为当时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虽然单纯的党政分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体制改革,但是改革派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逐渐地放松执政党对政府工作、对社会团体的控制,希望由此积累改革的能量,最终形成一个不可逆的改革进程。这些措施包括:取消国务院各部党组对中央书记处负责的体制,推行部长对总理负责的制度;取消意识形态部门对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控制,改为由统战部门进行联络,等等。

可以说,“党政分开”曾经是改革派领导人在政治体制方面达成的一个共识,是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共识不仅是胡耀邦、赵紫阳、万里等改革派领导人的共识,连邓小平等那些政治体制改革的中间派领导人,也能够接受这些做法。当然,“六四”的枪声结束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八十年代的所有改革尝试,也基本上被保守派一一叫停。

习近平则上台后推行的一系列制度,表明他是八十年代改革派领导人的“改革共识”的反对者。其中,他做的最为明显的,就是重新加强党对政府工作、对社会团体、对一切领域的领导,换言之,他要将一切权力集中于党。他在党内成立了许多以党代政的“领导小组”,并且以总书记的身份自任组长,上行下效,各级地方党委和各部党组的主要负责人,也都将行政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习近平的做法标志著从“党政分开”的改革尝试,倒退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毛泽东式统治风格。这一做法的背后,是一个执政党的领导人对失去垄断权力的担心。他担心任何形式的分权,哪怕是看来在现阶段可控的分权,都会导致权力的最终流失。这既是他对共产党执政不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他对党的社会控制力不可挽回下降的最后一次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