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被指是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绊脚石。
求是网最近刊登一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的文章,文中把高校教师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绊脚石,而且认为高校教师不仅不能在课堂上“呲必中国”,在互联网上的言论也应该和所谓“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还点名批评了贺卫方在微博上宣传宪政和陈丹青宣传美国。整顿高校教师和整顿网络都是中国整顿思想的一贯路数,也是这两年紧锣密鼓在做的事情,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把两者结合起来了。
高校教师挨整是历史悠久的光荣传统了,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就完成了彻底控制高校和高校教师。在高校和报刊、杂志全盘受控制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的言论和社会活动基本局限在单位之内,对高校教师的控制也基本交给单位。只要单位能控制教师的课堂言论和出版内容,高校教师就没有什么空间。而互联网不但使得普通人获得言论传播的渠道,也使得高校教师的言论能够超出单位控制。高校教师的知识、地位、名气又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他们在公共知识分子和微博大v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很高。高校教师在互联网上发表言论,是工作之外的事,传统的单位控制对接不及时,造成了控制上的滞后。同时高校教师中大部分都倾向于普世价值观,这对于体制也算是个新课题。
过去除了定点清除一些引起重大影响高校教师——这常常是滞后的——之外,对高校教师的网络言论管理尚未有制度化的对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一文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能止于课堂”,这意味着高校教师的网络言论有可能与高校内部的意识形态控制接轨,再由所谓“师德一票否决制”和“严把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加以甄别筛选。
高校教师成为网络知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就如同网络出现造成的言论管理滞后,其本质都是新的环境带来的短期空白,体制经过调整之后都会找到合适的管理办法。高校教师在体制内工作,其名气和影响虽大,但职业升迁奖惩都在体制手中,抵抗打压的能力其实比一般人更弱。就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一文所说“近日也有不少教师感受到了压力,甚至有人开始删除微博上的不当言论”,只要体制找到了合适的对接管理途径,高校教师网络公知群体或许将成为明日黄花。
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一文相对应的消息是另一位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被爆出是文艺座谈会报告的执笔人,中国“利出一孔”的制度环境显然能够很轻易的吸引住知识分子。这样的环境之下,不改初衷多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