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普
香港政治評論人



2月9日至13日,香港大學舉行學生會週年選舉及表決四項全民投票議案,其中包括港大學生會應否退出學聯的全民投票。約6200名學生參與選舉及公投,投票率約39%,遠高於過去5年約20%。14日,就「港大學生會應退出學聯」的公投議案點票完成:2522票贊成、2278票反對、1293票棄權,公投議案以224票的些微差距獲得通過。香港大學學生會歷史上首次脫離學聯。由於學聯是「雨傘運動」的主要學生組織,港大退聯一事隨即引發廣泛關注。究竟這是好事抑或壞事?如何看待這次結果?究竟是「大意失荊州」抑或「小節不足畏」?

一、學聯的組織和信念

事實上,這些問題首先涉及到學聯究竟如何組成、有何信念,然後我們才再進一步探討港大退聯的原因和得失。

學聯(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是香港最大的學生組織,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一直站在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的前線,在保釣運動、中文運動、金禧事件、八九民運、反廿三條立法等都站在最前線,許多參與學生在畢業後也積極參與民主抗爭運動。學聯目前由八所大專院校的學生會共同組成,但從來不是一個在各校學生會以外的獨立組織。八大學生會合起來就是學聯,提供平台彼此溝通合作。只有當各校學生會代表就議題達成共識時,才會以學聯名義聯合行動。因此,學聯無從「騎劫」各校學生會,港大學生會以外的七校學生會最近也重申了這一點。

在民主決策方面,學聯「秘書處」的代表人物是秘書長和副秘書長,目前分別是港大的周永康和中大的岑敖暉,但他們都非經八大院校學生一人一票直接普選產生,而是經過層層間接選舉產生。質言之,「代表會」由各大學學生會選派的代表組成;「常委會」由各大學學生會的會長或副會長等人組成,向代表會問責;「秘書處」是學聯的行政機關,由秘書長、副秘書長等人組成,向常委會及代表會問責。換言之,秘書處代表了常委會,常委會代表了代表會,代表會代表了學生會,學生會代表了學生,亦即至少存在著這四層民意距離。

在價值理念方面,學聯在擺脫「認中關社」的文革火紅年代之後,一直揭櫫「放眼世界,關心社會,建設民主中國,爭取同學權益」四大綱領,大中華情意結甚濃,但本屆秘書處卻踏出一步,進一步要求捍衛「港人命運自主」,成為雨傘運動的主要訴求,可惜目前尚未正式寫進學聯綱領。

二、退出學聯的原因及藥方

了解到這些基本事實之後,我們可以回過頭來,再看看港大退聯的原因。畢竟事實擺在眼前,港大學生已經通過公投,表示較多學生不再支持港大「學生會」繼續參與學聯「代表會」,希望退出學聯。不論大家是否滿意、失落、傷心、憤怒,除非選舉涉及舞弊(目前沒有實證),否則這就是民主公投選舉結果,我們必須尊重和接受。目前中大、理大、嶺南、樹仁、浸大、城大、科大學生會同樣已經表明立場:「我們縱使遺憾及無奈,也只能尊重當下港大同學於全民投票中作出的此決定」,「期望往後仍能跟港大同學保持緊密聯繫,意見一致時攜手合作,繼續推動不同的議題,捍衞我城」,可謂相當理智和有風度。事實上,正因為學聯與各校學生之間有著上述四層複雜和遞進的「代表與被代表」關係,學聯的民主代表性變得相當模糊,於是港大學生公投正好彰顯了由下而上的民意力量,把港大學生與學聯之間的關係一刀兩斷。畢竟,公投結果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原則。

在感性激情沉澱之後,我們才有可能進一步查找港大退聯的原因。畢竟,至今依然不服氣的人士往往質疑本土派與共產黨是否暗通款曲,秘密動員,造勢催票,搞到疑團密佈,好像諜影重重,彷彿千錯萬錯都是某些所謂共諜壞人和某些所謂右膠蠢人的錯;反而學聯沒有錯,充其量只有小錯;鑄成大錯的,只不過是那些不識大局的人鬧退聯,結果便宜了共產黨。依我看來,除非有真憑實據,這類共諜指控可以無限上綱,抱怨者更可以怨天尤人,破口大罵,但是始終沒有回答「為何港大學生選擇退聯」這個根本問題。

要回答這道根本問題,才有機會解開目前困局,而答案就在上述兩組概念當中:學聯的「民主決策」及「價值理念」。這兩點正是許多港大學生選擇退聯的原因,也是其他大學目前正在醞釀退聯的導火線。我們必須正視問題,不宜迴避問題,更不宜因為學聯頂著「雨傘運動」的光環,或者「勿長中共威風」的迷思,從而蒙蔽了自己的理性判斷。我們應當承認:學聯的「民主決策」和「價值理念」正是眾多大學生要求退聯的主因。

(一)學聯的民主決策是多重和間接的。儘管歷屆如此,但非沒有問題。正如上述,學聯秘書處與各校「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鴻溝,而且僅以各校「學生會」(而非學生)為參與主體,具體決策又欠缺商議民主制度,導致新近參與的同學,一時難以了解、過問或改變學聯秘書處決策,自然心生不滿。誠如中大本土學社召集人劉穎匡(身兼新民主同盟社區主任)所主張,學聯應該推動民主化,普選秘書長,令學聯更有代表性。

我更進一步建議:學聯、學生會、學生之間的關係,可以仿效「聯邦制」及「直選制」的方向徹底改革。質言之,學聯秘書處(不只是秘書長)本身就是一個行政團隊。每屆由哪個團隊「執政」一年,應由各校大學生一人一票普選決定。然後,學生的主要學生組織依然是各大學的學生會,仍由各校學生一人一票普選產生,相當於聯邦制中的「邦」,而學聯只是一個「聯邦」。「聯邦」不得干預「邦」的內務,只負責聯合各「邦」共同發表宣言及參與政治與社會抗爭運動,但不妨礙各「邦」自行獨自或聯合其他「邦」共同開展有關運動,行使任何「剩餘權力」。換言之,這裏需要真正的「全民制憲,重新立約」。如能做到這一點,既足以團結學界各方,也足以避免中共滲透,不會一損俱損。同時,學聯也宜加強商議民主實踐及決策透明度。

做到了上述各點後,「新學聯」隨即誕生,學聯秘書處的民主正當性得以確立,得以一言九鼎。屆時各大專院校再辦公投入聯,「舊學聯」即可完成歷史任務,金蟬脫殼,匡正缺失,浴火重生。我相信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或者至少宣告將會朝這個方向改革,港大必定選擇重新入聯,其他大專院校的退聯潮也會迅速平息。

中大學生會會長兼學聯常委張秀賢最近表示:普選秘書長要花費巨大人力資源,未必可行,但學聯內部會檢討秘書長在常委會的角色、秘書處的選舉方法、是否把常委會的決策機制明確寫進會章、學聯代表團的公開招募準則,以及加強透明度等議題。依我看來,這個建議本意雖善,但儼如牛步寸進,本質不變,實有不足。

(二)學聯的價值理念欠缺港人命運自主。目前學聯的四大綱領是「放眼世界,關心社會,建設民主中國,爭取同學權益」,而其中「建設民主中國」一項最近被部分本土派人士大肆批評。我看這個批評是錯置的。我認為應該補充「港人命運自主」成為第五個綱領,而不是刪除「建設民主中國」這個原有綱領。兩者之間根本沒有矛盾互斥的問題,反而是互補共生的關係。這也是我跟陳雲城邦論述的一大分歧。我始終相信:不推翻專制中國,不建設民主中國,港人命運自主在實際行動上根本極難落實。專制中國,必然禁制港人命運自主;民主中國,可以實現港人命運自主。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另一方面,僅呼籲「建設民主中國」而不把「港人命運自主」提上日程,同樣沒有視香港為命運共同體的本土民主思想,難以呼應「雨傘運動」以來年輕世代的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把「港人命運自主」寫進學聯的綱領、章程或「憲法」,有助於提醒今後各屆學生「莫忘初衷」。當然,這一點既需要在上述「全民制憲,重新立約」的過程中一併解決,也需要學聯同仁時刻謙恭自省,回應世變。

我相信只要學聯做好上述兩點,改革民主組織,增補本土綱領,各大專院校的不滿呼聲將會煙消雲散。如果屆時還有針對學聯的惡意攻擊,大家就會猜得到動機大概為何。畢竟截至目前為止,我對於坊間所謂共產黨和本土派裏應外合、以獨立自主口號暗藏魔鬼細節、有計畫和部署地秋後算賬等說法,還是認為不足採信。當學聯完成上述改革後,本土派應該得償所願,兩者合流一說更加無從談起。

三、學聯在雨傘運動中的角色與缺失

我的上述建議沒有否定學聯在雨傘運動當中的角色和功勞。縱使學聯秘書處在大專院校學生民主正當性存有瑕疵,但大家必須搞清楚一點:雨傘運動嚴格來說,不是學生運動,而是全民運動。學聯與佔領村民或參與市民之間沒有指揮領導的關係。佔中三子沒有民主授權,學聯學民沒有民主授權,八九天安門學生沒有民主授權,蘇東波浪潮示威民眾沒有民主授權,但是他們發起抗議或抗命從來不需要民主授權。示威抗議是基本人權,公民抗命是違法合憲,不是必須在代議民主決策後的集體行動,不可不辨。

關於學聯在雨傘運動當中的角色和功過,真正值得探討的,不是「學聯是否反映大學生的多數意願」,而是「學聯是否反映佔領市民的多數意願」。即使前者有問題(如上所述),也不會延伸到後者。當然,後者是否有問題,需要獨立探討。我對於後者的意見是:鬥志可嘉,功大過微,有好有壞,最後有點虎頭蛇尾。主要缺點包括:組織力薄弱、協調力淺窄、廣場無公投、升級無組織、不敢籲佔西、不敢喊反共、遇挫即退場。即使目前七大學生會也承認,學聯在雨傘運動中的決策有不足和失當之處,並會承擔批評,指出當時已經「在有限的人力與資源中周旋在各派之間,微調立場,修正路線,維持佔領者陣營的基本團結」。的確,學聯在反映佔領市民的多數意願方面,有功有過,但當我想到正是因為成年人的無能,搞到二十出頭的青年人承擔如此重責大任,不禁令人痛心失語。

四、退聯學生會的善後與合作

縱使學聯應當加快改革步伐,但是一旦緩不濟急,在學聯完成上述改革前,港大及其他部分大專院校學生會已經公投表決通過退出學聯,縱非大家所望,那又能怎樣辦?

眾所週知,在港大學生會退聯之後,中大、理大、浸大、城大及嶺大均有學生成立「退出學聯關注組」,醞釀公投退聯,其中嶺大退聯關注組發起人周韋樂更預料最快3月發動公投。

如果各校「否決退聯」,那麼已退聯的港大學生會,仍可以用友好團體的身分就不同政治、社會、高等教育議題與學聯保持溝通和合作,而剛剛當選的候任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以及學聯秘書長周永康與學聯副秘書長岑敖暉已經達成這項重要共識,而且同意於日後聯合發表聲明時,署名除學聯之外,還要加上港大學生會。

另一方面,如果各校多數步港大後塵而「通過退聯」,那麼我的意見很簡單:另起爐灶,金蟬脫殼,浴火重生。八大院校學生會及學生重新按照上文提及的民主組織方案(聯邦制及直選制)及本土綱領方案,創設「新學聯」,置之死地而後生,各邦聯合制憲,重新立約,秘書處民主直選,團結合作,捍衛港人命運自主,力爭民主普選,抗擊赤化大潮。歸根結柢,團結合作總比單打獨鬥好。

五、重點還看八大院校學生會選舉

我認為目前的關鍵不只是學聯的制度改革,大家更需要看重各大專院校的學生會選舉是否被「赤化」。人為邦之本,邦為聯邦之本。如果在各校學生會(邦)選舉這個層面失守,那麼對於聯邦的組成,就會構成嚴重甚至致命的打擊。在這個意義下,八大院校學生會選舉結果,恐怕比個別院校學生會退出學聯與否更加重要。

以這次香港大學學生會選舉為例,結果令人鼓舞。支持本土民主的候選幹事會內閣「眀峯」所有成員當選,擊敗以共青團員葉璐珊為首的另一候選內閣Smarties。當選的候任會長馮敬恩表明自己及內閣一直不贊成退聯,但會尊重同學的公投取態而退出學聯。他更表示:港大學生會堅持反對人大831政改框架及支持平反六四,並且在今年六四同時安排專車接載港大生赴維園晚會及尖沙嘴的本土派晚會,讓學生多一個選擇。這的確是令人刮目相看的選舉結果,暫時堵住了共產黨「赤化」港大學生會的卑鄙圖謀。

與此同時,我呼籲其他大專院校學生,今後積極行使民主權利,參與學生會選舉,確保有共產黨背景支持的候選會長及候選內閣全部落選,堅守民主陣容,捍衛命運自主。這一點比留在或退出學聯,實在更加根本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