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已经成为中国人的笑柄,看热闹看笑话的中国人有,不理不睬的中国人更多。但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由于“两会”期间被中宣部封杀,却引起海内外更多关注。
也不奇怪,“两会”本来就是中共自说自话的场所,所谓“代表”“委员”不过都是官员和富豪的代表,与人民有何关系?!与什么“政治协商”有什么关系?!
柴静的《穹顶之下》热乎了一个星期,不知又惹恼了哪位最高权力人物,网络的封杀之速,冷却之快,让人简直难以接受。权力斗争?政治考量?但“一些评论认为中共不满该视频过于火热而用权力对其进行压制,这种观点未免太过杞人忧天。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明确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也知道把话题引导到何种程度合适。将柴静的视频报道撤下,并非对其反感和压制,而是一种‘舆论导向’的手段。”
德国之声报道说,“一部如此震撼中国的影片起初可以播映,还得到官媒的叫好和环保部长的称赞,四天后却从新闻中消失,五天后在互联网上遁形,这该如何解释?”
前《冰点周刊》主编李大同对“明镜在线”记者表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意见不一。而宣传部门最终决定封杀这部纪录片是因为担心它会让正在召开的人大会议蒙上阴影。
《华盛顿邮报》在星期二刊登的一篇社论中说,《穹顶之下》发布后遭封杀表明的是利益集团间的斗争。社论说:“很明显,如果没有官方的某种默许或直接支持,这部纪录片是不可能出现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3月6日发表自由撰稿人潘悦然特稿:柴静雾霾调查背后的政府与政治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发布48小时后,该视频的总播放次数已超2亿。
事件轨迹
2月27日,中国新环保部长上任。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发布,中共官媒人民网首发,并迅速发布了柴静的专访文章。48小时后,该视频的总播放次数已超2亿。
3月2日,中国宣传部门作出指示,要求新闻媒体不要发布有关《穹顶之下》的报道,人民网和新华网等官媒开始撤下视频,并删除了几乎所有相关文章。3月3日,中国2015年全国两会开幕。
短短5天,一部以环保为题材,糅合调查、纪录、演讲等多重题材特征的视频作品,就这样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历程。虽然此视频在各大民营媒体中还是可以正常搜索观看,关于该话题的讨论也仍能够如常进行,但随着官媒的突然“收手”,以及讨论热点从环保转移至柴静个人的争议所造成的“舆论失焦”,再加之“两会”已然到来,《穹顶之下》的命运如同一道流星一般,闪亮登场却已迅速划过。
火爆背后的身影
如果说流星的出现是偶然不可控的,那么这份视频作品火爆的背后,却从头至尾都有着中国政府各部门的神秘身影。
其实,这份视频作品从选材、内容、观点的角度来说,已远非新颖。但它之所以如此火爆,主要原因在两点。一是环保、石油等诸多部门单位人员的登场以及大胆发表意见。二是视频发布的前期准备充足。不仅时机挑选合适,而且官媒集体发力支持,并持续发表后续文章。
可以说,该视频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讲尽管已经策划精心,制作优良,但如果没有官媒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力挺,如果宣传部门对此略微敏感的话题略微设置障碍,那么它的效果都不会如此轰动。
那么中国官方为何要支持此份雾霾调查呢?其实不难看出,此次事件背后的最大推手之一便是环保部门。环保部门在视频中提出了诸多诉求和其部门施政执法的困境,并且在视频播出后第一时间向该视频表示支持。甚至在两会开始后,傅莹用“有牙齿”的说法来形容新环保法,也是明显在回应《穹顶之下》的内容。
中国官方乐于看到环保部门获得支持和协助,故而宣传部门也会来帮一把。但环保部门仅需要为新《环保法》在两会中取得适当的关注和舆论铺垫即可,这个话题并无必要炒得过热。由视频引发的许多环保主义争论议题,以及企盼中国自由化的国企制度改革声音,还有对于新兴环保产业投资的热度等等,这些都并非官方所乐于看到的趋势。
因此在进入两会之时,官媒撤下相关内容,对其进行“冷处理”。这样一来,该视频的舆论发酵期便被控制住,舆论重心被新的热点取代。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可谓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在视频初期普遍大涨的环保股票,到今天也开始出现了分化的迹象,仅有那些与政策紧贴的股票才仍被看好。
因此,一些评论认为中共不满该视频过于火热而用权力对其进行压制,这种观点未免太过杞人忧天。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明确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也知道把话题引导到何种程度合适。将柴静的视频报道撤下,并非对其反感和压制,而是一种“舆论导向”的手段。
舆论策略转变 上一次在两会前夕出现突发性舆论热点还是在2012年,当时在两会召开前不到一个月时,突发了王立军进入美领馆事件。但一个月内,中国官方一直沉默不语,并未给出明确答复。各种传言猜测也甚嚣尘上。
在两会中,中外媒体都期待官方能够正面面对此事。最终,还是在两会最后一天答记者问环节中,时任总理温家宝给出了表态,可以说是勉强成功应对了一次“危机公关”。
从2012年两会的“危机公关”到2015年两会的主动“制造热点”。中国政府的舆论策略可以说是变得更加成熟和聪明了。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次柴静团队在发布过程中受到层层阻碍,最后完全依靠民营媒体进行发布的话,那么,舆论中肯定少不了对政府包庇污染垄断企业的指责。同时,该视频的发酵期可能会更久,各种话题和观点也会暗潮涌动,这样一来,官媒和有关部门会处在很被动的位置。
但此次官媒从一开始便掌握先机,各部门表态非常透明。话题迅速走热之后,中国政府又是以比较温和的形式对其进行冷处理,成功转移了舆论热点。这种政治传播策略,可以说是完成了从过去的“管控(control)”到“导向(guidance)”的转变。这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未来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新趋势。
潜藏趋势和利益
尽管我们可以把这次视频的热播看成一次在官方掌控下的舆论事件,但还有一些潜藏的新趋势值得进行分析。
首先,柴静团队的背后不仅有中国的环保部门和宣传单位,更有中外资本集团的身影。它们或以新能源产业的形式出现,或以环保类NGO的形式出现,又或以互联网新媒体的形式出现。这些市场主体和机构,都是该视频的支持者,以及视频播出后的潜在获益者。它们的共同诉求都是,从政策和舆论上向官方施压,以为自身谋求利益和发展空间。
这样一来,柴静团队就不仅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记者式调研,也不是简单在官方支持下的一次舆论导向,更成为了上述利益集团的发声筒。于是,利益集团向政府政策制定所能施加的压力便加强,而且更加公开化,它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便增强了。
另外,这次事件也应该令中国民间的环保主义者以反思。中国的雾霾状况已经延续了数年,然而之前掀起的舆论影响加起来,甚至都不如柴静视频所造成的影响大。这个现象的原因在哪?环保主义运动属左翼运动,它一直以来习惯于通过独立自主以及发起社会运动的方式来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这次柴静团队的背后站着的,是政府、市场主体等的身影,却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这可能意味着,环保这个事业,左翼做了多年做不起来,最后却要被政府和市场等右翼势力夺了去。对于左翼环保主义者来讲,是否应该效仿学习,改变未来的运动方针?这是个提示。
纽约时报报道说,这个视频受到的极大关注,它引发的全国性讨论,以及官方企图封杀的行动,反映了中国的官僚体系内部为扭转中国环境恶化趋势而展开的斗争,有着极大的政治敏感性。中国是世界上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围绕这部视频的戏剧性转变,引发了许多揣测,诸如哪些政治集团是它的支持者,哪些试图扼杀,以及中共领导人是否会容忍公民对话和民间行动。民间的行动在其他国家遏制猖獗污染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德国之声(DW)3月6日发表评论文章:观点:穹顶之下,无处可逃
柴静的《穹顶之下》在中国掀起热议的同时,也引发了国际上的关注。汉学专业的德国大学生罗云(Johannes Neudecker)观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回想起自己在中国的经历与感受。
两会召开之际,中国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再次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前央视记者柴静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试图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尽管这部在网上发表的纪录片也遭到了审查,但柴静的作品还是得到了政界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该视频在中国各大视频网站的点击播放次数在短时间内破亿,在社交媒体上也成为热点话题。
这部纪录片聚焦中国无处不在的空气污染及其对人们造成的影响。比如柴静自己携带仪器测量了24小时之内所到之处的空气污染程度,得出的数值之惊人足以拉响警报。除了各种有害物质之外,空气中超强致癌物苯并芘的浓度是国家标准值的14倍。
我本人曾经在北京生活过半年的时间。柴静在她的纪录片里所展示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画面不断重叠。空气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我的日常生活。每天我都在考虑:我今天能不能出门?还是最好待在屋里关紧门窗?不止是我,当时生活在这座首都城市的很多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就像德国很多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从没见过真正的奶牛一样,我想不少生活在煤矿开采地区的孩子也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蓝天白云吧。
《穹顶之下》也让我回忆起不少亲身的经历。2013年,在一次去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参观的旅行中,那天当地的空气污染指数严重超标,已经达到“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级别。如果不戴上一副好的防雾霾口罩,根本不能在大街上行走。尽管我当时戴了口罩,但还是立刻感觉到雾霾对身体的影响:呼吸变得不畅,咽喉有刺痛感,刚刚登上几级台阶就气喘吁吁。太阳被挡在浓雾背后,好像一只红色的火球,天空和云彩完全是看不见的。只有等到起风之后,雾霾云团东移,空气和环境才逐渐恢复正常。这样的遭遇之下,作为游客的我,已经完全失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015年1月,中国新的环境保护法生效。据说这是一部有史以来“最严”的环保法,扩大了对污染环境企业的制裁惩罚机制。除此之外,政府还计划增加对治理环境污染成效的宣传透明度,塑造民众新的环境意识。
其实中国一直有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只不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穹顶之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很多情况下,污染环境的企业虽然被罚款,但罚金迟迟不交。况且直到2004年,雾霾还仍然被宣传描述成为一种正常的天气现象,可见环境污染造成的风险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普通民众所不了解的。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成人和儿童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下不戴防雾霾口罩。只要谈到比如北京的糟糕空气时,总会有人跳出来与你辩论,并拿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经济发展作为论据。
的确,中国目前所处的阶段,正是欧洲在几十年前经历过的。德国和英国也曾经长时间被煤炭工业带来的极端空气污染所困扰。然而,中国不愿意将其巨大的煤炭矿藏弃之不用,仍然继续将这种“黑色金子”作为其能源支柱之一。中国是否有权像当年的欧洲国家那样,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实现民族的复兴,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呢?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已经有很多环保科技可供工业界利用,以大幅改善空气质量。
归根到底,《穹顶之下》所展示的,就是人们在中国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为环境污染付出代价的,首当其冲还是人们的身体健康。中国的癌症发病率逐年猛增,根据政府机构的统计,每年都有5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疾病。
作为外国人,我们毕竟只是短期在这样的空气污染之下生活。然而中国的普通民众,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深受其害,而且无处可逃。柴静的这部纪录片让许多平民百姓的怨愤找到了出口,有些人甚至认为它将成为中国环境政策的转折点。但愿如此吧。
▲美国之音(VOA)3月7日报道:柴静的《穹顶之下》遭封杀
据报道,调查记者柴静独立制作的《穹顶之下》纪录片,星期六下午起已无法在优酷等大陆主流视频网站上看到。点击后的文字提示对此表示抱歉。
在此之前,这部介绍中国严重雾霾污染社会和健康成因的科普电视记录片,至少已被点击一亿五千万次,而且不包括借助其他途径下载复制后传播的受众人数。
舆论认为,影片揭露的中国社会严峻现实引发了中国公众的高度关注,沸腾舆情使中共当局非常紧张。有网友抗议当局封杀柴静的纪录片。
与此同时,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人大会议上表示决心消除环境污染。
▲德国之声(DW)3月7日报道:《穹顶之下》疑遭封杀 从视频网站消失
在网上引起热议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周六在中国各大主流视频播放平台上消失。部分海外媒体此前曾报道,中宣部对《穹顶之下》下达封杀令。
(德国之声中文网)由前央视记者柴静独立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周六消失在各大主流视频播放网站上,包括优酷、爱奇艺、土豆网等网站都无法观看该视频。
点入题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优酷视频链接后,网页上显示出“我们非常抱歉,优酷网未能找到您所访问的地址”等字样。
路透社指出,周五晚间,使用者已经开始无法在中国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上访问该视频。周六早晨,《穹顶之下》消失于所有大型及部分小规模视频网站。无论是中国网信办还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都未对此作出评论。优酷土豆、腾迅、搜狐、爱奇艺等周六也未立即回应有关询问。
政府态度大转变
片长103分钟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聚焦中国的雾霾问题。2月28日推出后,点击率在一天内便破亿。片中详述了造成中国大气污染的原因,包括缺乏政府监管以及未对污染者施以重罚。
《穹顶之下》一片的消失正值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期间。这支纪录片的移除透露出北京政府对公开辩论中国严重雾霾问题高度敏感。这也显示出中国政府单位的态度大逆转。因为数日之前,政府相关单位还鼓励官方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对此进行报道。刚履新的环保部长陈吉宁本周稍早前称赞《穹顶之下》对换取公众关注环境健康问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他还表示:“对柴静的报道,要用积极和善意的态度来鼓励这种行为。”
然而,香港中文大学政治问题专家林和立(Willy Lam )认为,围绕这支纪录片的热烈讨论最终还是引起中国官员的不安,促使其在两会期间做出防御取下视频。
“虽然这是存在已久的议题,但由于它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引起高度关注,即使是来自特权背景的人大成员也不例外。”
尽管在许多网站上已无法观看这支纪录片,中国社交网络上对该视频的讨论仍旧持续。多名微博用户周六发文对视频突然被屏蔽表达了不满。一名使用者写道:“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已被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和谐了。为什么?给我们个理由!”
另一名微博用户质疑道:“这个国家何时才能正视民意?”
中宣部下封杀令?
《金融时报》周五援引知情人士指出,上海知名报纸《第一财经日报》的一名员工因为泄露要求媒体停止报道《穹顶之下》的机密宣传指令遭到停职。该报报道称,《第一财经日报》的一名行政人员本周早些时候在网上分享了上海市宣传部发出的宣传指令截图,这名员工目前被停职,最终可能遭到开除。
虽然《金融时报》并未在报道中提到宣传指令的具体内容,但自由亚洲电台及其它海外中文网站近日相继刊登了一张疑为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处3月3日转发的中宣部禁令,并报道称柴静的纪录片遭中宣部下令封杀。网上的禁令截图显示,各级各类媒体及网站被要求围绕两会主体展开宣传报道,对纪录片《穹顶之下》和该片作者相关话题不再报道,已刊播的网站和客户端等撤下报道专题或压至后台,对一些部门和单位就此片的相关评论也不再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该份据称为上海市宣传部所发出的通知中,将《穹顶之下》写成《苍穹之下》,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德国之声(DW)3月7日报道:自信的中国害怕一部《穹顶之下》?
北京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日益自信,但中国真的可以与世隔绝,自行其是?《穹顶之下》爆红之后疑似遭到封杀,中国媒体活动空间究竟多大?
(德国之声中文网)自从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观察家认为中国有趋向保守和封闭的趋势。美国作家法劳斯(James Fallows)称之为“自我孤立”,而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则用 “反推力”来形容北京政府的做法:他们正在关上邓小平35年前打开的改革开放大门。最新一期的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也就此做出评论,文章标题为“没有回头路”(Kein Weg zurück)。
“确实,自从(中国)新领导层两年前上台后,出现历史性变动的迹象日益频繁:党的高层干部对于西方腐朽影响提出警告,对政府持批评意见人士遭到极其严厉的惩罚。即便迄今都是’中国模式’粉丝的欧美经济界领袖都对经济民族主义和歧视外国企业发出抱怨。”
中国重回“闭关锁国”?
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对这一现象做出了表态,中国人要想继续和美国人做生意,就不能如此行事。而《明镜周刊》评论者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真的可以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吗?
“人民共和国如今与世界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程度前所未有:成千上百万中国人前往西方国家,数百万人在那里求学,其中也包括习近平主席的女儿。他们使用互联网,许多人每天都在突破审查,阅读批评性的博客或者观看美剧。中国企业也在全球各地开展业务。”
作者指出,中共领导人中也许确实希望让中国再次回到封闭的状态,但开放政策已是“既成事实”,即便中共也不能无视。
“通往中国的大门总是开开合合,但要想把它完全锁上却为时已晚。”
《穹顶之下》的“一丝空间”
关注雾霾问题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巨大关注,甚至中国环保部部长也对影片作出了回应。但好景不长,周五传出 《穹顶之下》疑似遭到官方封杀的消息。“明镜在线”周六(3月7日)就此发表驻北京记者的文章。
“一部如此震撼中国的影片起初可以播映,还得到官媒的叫好和环保部长的称赞,四天后却从新闻中消失,五天后在互联网上遁形,这该如何解释?”
前《冰点周刊》主编李大同对“明镜在线”记者表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意见不一。而宣传部门最终决定封杀这部纪录片是因为担心它会让正在召开的人大会议蒙上阴影。
李大同表示,即便是柴静自己也没料到会获得如此的公众反响。政府肯定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反应。而《穹顶之下》的命运也显示出,中国的媒体机构并非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空间,那就必须要加以利用。”
▲美国之音(VOA)3月8日报道:火墙内外:柴静雾霾片已遭当局封杀
华盛顿—最近,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在网上推出一部有关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获得大约两亿点击率,引起不少人的共鸣和好评,同时也激起很大的争议。到3月6号下午,中国当局已在主流视频网站全面封杀了这个视频。目前在优酷、搜狐和腾讯网站已经找不到这部纪录片。
2月的最后一天,《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视频在网上发布。在这部耗资100万元人民币自费制作的新闻调查片中,柴静回顾了她的发现之旅,寻找中国糟糕空气的来源,探究政府的反复承诺为何对净化大气没有奏效。
这部片子刚一发布,就受到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的好评。
不过,真理部发布指令称:“各媒体不得对《穹顶之下》进行炒作,要做好网上舆论调控。”
几天之后,优酷网站就关闭了该视频下面的评论功能。人民网和新华网上刊载的有关该视频的许多评论也突然失踪。英文版纽约时报报道,根据中宣部的指令,3月6号下午,这个视频已在中国主流视频网站遭到全面删除。
尽管这部纪录片风靡一时,但它还是在网民当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些人对该片的若干自相矛盾之处提出质疑。
知名打假专家方舟子质疑该片有官方背景,他说:“几年前北京雾霾问题刚刚引起关注的时候,北京城市学院几个学生真正自费制作了一部调查雾霾纪录片,科学性比柴静的视频强多了。结果上网没几天就被下令咔嚓了。没官方背景也敢拍片谈这个问题?太天真。”
网民“wailon”在推特上表示:“我觉得柴静一句不提骆家辉真是有点不公道啊,不是骆家辉我们现在空气质量每天都良好绝佳呢。”
网民“鬼小叉”说:“柴静的纪录片里所涉及的大陆数据,放在浦志强身上就是非法获取信息罪,人之间的差别真这么大?还不是权力在作怪。”
焦作市绿色天成环保志愿者行动团发起人逸风说:“每次刮东风,我就拨打12369,因为,东风会刮过来一家上市公司排放的臭气。如果柴静拨打后有所作为的话,那是因为柴静是名人。我等屁民人微言轻,接线员甚至会不耐烦地挂断你的申诉电话。这是我亲自经历的事情!”
网络时政漫画家巴丢草画了一幅【苍穹之下】的漫画,画中的柴静头顶上写着三个大字“快移民”,下面写着:pm2.5,苍穹之下,你还等啥。巴丢草说:“从污染危害到污染源头到污染责任,柴女士花了近两个小时,语重心长遍遍强调你我心知肚明的却治聋治哑的事实,不是为了广告12369,而是为了证明肉翻的必要性,而翻不了的,只有迎来肉搏了。”
另一位网络时政漫画家变态辣椒针对这一题材也画了一幅漫画,画中柴静对人们讲述雾霾的成因,左上角的中国共产党党徽镰刀斧头则成了造成雾霾的污染源。
不过,更多的人对《穹顶之下》给予了赞扬。
另一位前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就承认自己拍的有关转基因的片子没有柴静拍得好。他说:“(穹顶之下)非常好,是一个好的科普教材。它的数据、推论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但我觉得科普的最大作用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网民“盛雪”说:“对于雾霾,不论你是否认同柴静的角度和深度,事实是,她走出了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她的片子启动了这次大规模的围观,我们要让这种围观变成参与,不要把这么好的聚拢变成对柴静的评头品足。作为媒体人,她做了能够做的。”
微博知名评论人“假装在纽约”说:“同样一个柴静,同样一段片子,同样一件事,我看到两方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骂她是公知,拍这样的片子挑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有人骂她是五毛,拍这样的片子帮助政府维稳。所以说在中国做事,太难,因为太多的眼睛和耳朵被无知蒙蔽,太多的心灵被偏激绑架而失去善意,太多的脑袋被刻意操纵而失去了理性。”
“假装在纽约”在“骂柴静的人,我就想问你一句话”一文中说:我甚至不在乎柴静拍这部视频是不是有炒作自己或者捞钱的目的。我不在乎。我对这个问题完全不感兴趣。这完全不重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说,“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假装在纽约”说:“当我吃到好吃的面包,我只会心存感激,而不会指责面包师想赚我的钱。”
旅美社会与经济学者何清涟在“社会共识完全破裂:从柴静纪录片的遭遇说起”一文中的一段话可以总结这期的火墙内外:“国人共享一国空气,无人能够逃避。在社会共识严重破裂的今日中国,这一问题本应最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但对柴静纪录片的相关讨论,表明中国社会已完全无法取得任何社会共识。”
各位观众、听众与读者,由于工作转型,我将不再担任《火墙内外》节目的撰稿人和主持人,我愿意借此机会向几年来关注这个节目的网友表示诚挚的谢意,并且套用纪录片《穹顶之下》结束语的形式与大家告别。
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节目。但是我的粉丝还在期盼着它,这个节目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关注它,就像我关注你。
▲纽约时报3月8日报道:柴静《穹顶之下》在争议声中被禁播
北京——关于中国灾难性空气污染的发人深省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一个星期前发布之后,几天时间里就吸引了上亿人次的观看。
这个国家的新任环保部长将这部片子比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年出版的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激发起了美国的环保运动。国内外的记者都纷纷要采访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一位著名的前电视新闻记者,但她一直保持沉默。
接着,在周五下午,随着中国主流视频网站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要求下删除了该视频,它所引发的舆论风暴也戛然而止。
这个视频受到的极大关注,它引发的全国性讨论,以及官方企图封杀的行动,反映了中国的官僚体系内部为扭转中国环境恶化趋势而展开的斗争,有着极大的政治敏感性。中国是世界上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围绕这部视频的戏剧性转变,引发了许多揣测,诸如哪些政治集团是它的支持者,哪些试图扼杀,以及中共领导人是否会容忍公民对话和民间行动。民间的行动在其他国家遏制猖獗污染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被妖怪捉走了,”北京的新闻学和媒体研究教授展江说。
这个视频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前调查记者柴静,在这家官方媒体的其他前雇员的帮助下制作的。根据记者对官方媒体员工的采访,以及纪录片和支持网站上的内容,似乎很明显的是,柴静与党政机关支持环保的官员之间进行了合作。
视频发布后,另外的一些官员站出来强烈反对这部片子,其中包括一些国有企业的官员。这些国有企业常常反对采取更严格的环保监管。这种战线的划分,反映了在中国环境问题上存在的更大范围的冲突。
这部纪录片有104分钟长,其片名指的是笼罩在许多中国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可怕雾霾。该片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人热烈讨论的话题。然而,周五晚间,在优酷和腾讯等中国主流互联网公司的网站上,该片的链接已经失效。中共党报《人民日报》的网站人民网起初曾推广过这个视频,并刊登了对柴静的专访,但这些内容在周五上午已全部被删除。
审查机构的铡刀落下的前一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年度会议刚刚开幕。全国人大是中共控制的立法机构,其用意是展示政府官员的坦诚并对其问责。
最近几年,中国的中产阶级对空气、水和土壤中广泛而致命的污染,产生了日益加剧的焦虑。这些污染的起因是各个产业缺乏环保监管。
柴静个人出资制作的纪录片触及了人们的痛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她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以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这些担忧。这个视频有着PPT演示或TED演讲的精良制作形式,在片中,柴静一身白衫仔裤的简单打扮,在台上向观众呈现出令人警醒的科学事实。现年39岁的柴静还坦率地讲述,自己担心空气污染对女儿健康的威胁——这是中国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担忧。
柴静在视频当中触及了环境监管中的政治问题,展示了环保部的官员在执行限制污染的法律时无能为力。正如视频中所描述的,他们的对手是大型国有企业和一些私营企业,其中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钢铁制造企业和汽车制造商。
视频中包括一些对环保部官员的采访,他们说自己无法监管这些企业。上周日,新上任的环保部长陈吉宁在北京首次与中国媒体记者举行座谈时,把这个视频比作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
中国新闻报道称,陈吉宁表示:“我想这片子也对唤起公众关心环境健康问题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我特别赞赏这件事。”
柴静的朋友和顾问表示,尽管柴静在制作该片期间得到了环保部官员的帮助,她似乎也认同他们的困境,但她明白有一些政治红线。在最终的剪辑版本中,她避免了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广泛批评。
袁凌是一名调查记者,也是柴静的朋友。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该片较早的一个版本更长一些,柴静在其中一节里谈到,空气污染是中国的发展模式造成的,并称中国必须改变发展模式。
“如果片子这样做的话,就会变的冗长,沉重又压抑,”袁凌说。柴静把那一部分内容剪掉了。
在人民网上刊载的采访中,柴静称曾将部分采访资料发送给官方团体,其中包括全国人大下属的法制工作委员会,以及一个正致力于改革油气行业的政府工作小组。她说两个组织都给出了反馈。柴静接受采访的报道已被删除。
尽管得到了来自官方的支持,但视频发布后大受追捧,官员们开始仓促应对,意在遏止或批评该视频的做法越来越多。
上周早些时候,宣传官员发出指示,让中国的新闻机构不要报道该纪录片,并要求视频网站不要在其主页上播放该片,不过这些网站可以在网上保留该片。由《人民日报》管理的民粹主义报纸《环球时报》的员工称,编辑不得不毙掉了批评及支持柴静纪录片的报道和评论文章。
部分国企官员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在某石油公司担任高层的万战翔在立方石油网上撰写了一篇短文,攻击柴静的论点。“也许是她脑力不够,也许是她知识不够,也许是她思想不够,”他写道,“反正并无什么真知灼见。”
一些批评人士在网上说,柴静的纪录片受到了外国的资助,但柴静在接受人民网的采访时称,她自己花了大约100万元人民币制作这个片子。她说,这些钱是她出书所得的版税。
这部纪录片闹得沸沸扬扬之际,正值政治上的敏感时期。当时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刚刚开幕,党和政府的官员齐聚北京,商讨广泛的政策议题。网上有人猜测,柴静的纪录片及其发布时机,是环保部一项行动的一部分,意在推动党的领导人在本周支持该部取得更大的权力,对国有企业和其他公司进行监管。
柴静的朋友袁凌称其为“阴谋论”,并表示“跟独立媒体人合作是体制的禁忌,环保部是不会冒那样的险的。”
在民众对该片进行了一周的热烈讨论后,中宣部周五让各网站删除《穹顶之下》。新闻学和媒体研究教授展江表示,官员们等了一周,为的是“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是一种机会主义的策略”。
周五下午,中国国内想看这部片子的人不得不在中国互联网的隐蔽角落里搜索,或是去YouTube这样的网站。YouTube在中国国内被屏蔽,但可以通过绕开屏蔽的技术手段访问。
周五傍晚,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在Twitter上发帖称,“习近平主席承诺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加惩处,绝不手软、绝无例外。”当晚,北京美国大使馆的空气质量监测器对空气质量的评价是“有害”。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3月8日报道:中宣部疑下最高机密文件封杀柴静的穹顶之下
中国中央电视台前主持人柴静自费拍摄的报道中国空气污染纪录片穹顶之下仅仅红火了一个星期就遭到了官方禁止甚至封杀。下令封杀穹顶之下的文件疑被列为最高机密。已经有泄露禁令的记者受到停职甚至可能被开除的惩罚。
官方向所有媒体下达定为最高机密的命令,停止播放纪录片,网络屏蔽评论与跟贴。已经有泄露禁令的记者受到停职甚至可能被开除的惩罚。
媒体注意到,引发全中国关注雾霾问题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从昨天开始在全中国各大影音网站播放平台全面消失,这可能也证实了这部片子确实遭到中央宣传部下令封杀。
目前,这部纪录片在优图YouTube还能看得到,只是由于优图YouTube在中国是被封锁的,因此穹顶之下等于是中国大陆全境都看不到了。
标榜是独立自费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推出以后,几天内受到网络1亿5千多万点击观看,引发广泛讨论。人大政协两会前,柴静得到中国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的公开赞扬与感谢。
据英国金融时报说,透露中央宣传机构最高机密的禁令疑是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一名员工,在网上传放了这份指示文件的截图,该记者遭到强制停职,而且很可能会被开除。
上海财经报纸一位匿名记者说,该报洩密者应当知道这份文件不能公开。中国媒体中有清晰红线存在,不能逾越。而且下令封杀穹顶之下的文件被列为最高机密。
▲德国之声(DW)3月9日援引德媒:习的马克思主义和称赞雾霾片的环保部长
《法兰克福汇报》周一关注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并指出,习不允许社会主义内部的革命,却强调汉化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世界报》则聚焦称赞《穹顶之下》的新环保部长。
(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兰克福汇报》3月9日发表署名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章作者在引言中写道:“中共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有自己的口号。以胡锦涛和温家宝为首的第四代领导人提倡和谐和复兴’儒家’思想。习近平则提出’四个全面’.”
作者在文章中分析:
“’全面’这一短小却核心的概念清楚说明了2012/2013年上台的中共第五代领导人的新想法:他们将经济、政治和社会视作一个相互交错、相互作用的体系。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致使其它领域也要作出相应调整。
习借用’四个全面’概括了前任领导人的关键概念,并加以补充。中共拥有绝对领导权依旧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公理。邓小平(1904-1997)在任时提出了一党制国家的’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点就是必须坚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作者之后阐述了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并继续指出:
‘这场梦之所以是’中国的’,也是因为一个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得以实现。包括习近平最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中国化在内的汉化马克思主义是这场梦的主导思想。
这里强调的当然是’思想’,因为正如前任,第五代领导人也反对教条地照搬马克思主义。外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条地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2012年中国科学家又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被重新定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还要与时俱进实现时代化的原因。“
文章接着提到中共发起的反对西方价值观运动。作者认为中国在经历30多年的务实主义和经济自由化后出现看似意识形态大转变的现象,并解释其中原因:
“邓小平提倡的以生产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和暂时抛弃毛泽东思想致使中国形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的真空地带,同时也促使中国寻求新的定位模式。中共借由重返马克思主义强调坚定维护中国体系的基础。转向(多党)民主绝对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然而,1978年以来中国还是形成了一种与’马克思主义体系’几乎格格不入的结构。如今的中国’社会主义’中存在发展的参差不齐和巨大的社会差异,中共也早就承认这一点。”
作者在文章最后指出,习近平也认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
“习近平同时坚持,这种过渡时期的中国社会里存在新的矛盾,这些矛盾必须要’辩证地’解决。’社会主义’体系内部的革命被认为是不允许的。马克思主义’汉化’的改革却被视作解决现存矛盾的必经之路。”
“雾霾反抗者”
《世界报》的驻京记者9日则把目光对准中国一个多星期前刚刚上任的新环保部部长陈吉宁。陈吉宁在履新48小时后召开的首场座谈会上的首场座谈会上表示看了柴静制作的纪录片,并称“给她发了短信,向她表示感谢,她从特殊的角度,从公众健康的视角,唤起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值得我们敬佩。”《世界报》的记者写道:
“陈承诺推动落实今年1月刚出台的更加严格的环保法。他说,透明化对他而言很重要,要弄清污染源头是什么,污染者是谁。这样一来’所有公民都可以起到监督作用’.这是一翻新的论调,之前从北京的政府成员口中从未听过。”
文章继续指出,上任一个星期后,陈表明了他要有计划地、彻底地解决问题:
“为此他基本上有令其迅速晋升的北京领导人的支持。环境污染问题在中国的人代会上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中国的政治家明白,他们的执政合法性和政治存在与干净的空气、水和土壤息息相关。”
文章最后谈及记者会现场的记者们对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关注,并写道:
“但是,会上却没有记者提出关键的问题:为何宣传部门要封杀一部受到环保部长称赞的环保片。讨论现场的主持人仅仅让之前承诺不会问这一题的记者提问。由此一来陈和中共领导都不会在公开场合丢脸。这次倒霉的又是环境——这样的事目前为止在中国屡见不鲜。”
▲美国之音(VOA)3月9日报道:日本议柴静《穹顶之下》在两会期间被封
东京—中国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在两会期间被删除,引起了日本的关注和议论该纪录片的内容,以及从制作本身到被删除所反映的中国政治甚至权斗背景。
尽管柴静制作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内容被译成日语书籍单行本《中国传媒的现场是要传播什么-女主播的苦恼与挑战》去年4月就已在日本出版,但真正引起日本主流传媒的关注和议论却是在最近中国政协、人大两会期间《穹顶之下》忽然从中国网络上消失以后。
威胁维稳因素
日本对近年中国的宣传手段逐渐从过去的拙劣进化至巧妙已有很多经验与体会,主流传媒、舆论更极为谨慎地严防上当和被利用。今年中国两会前夕起,《穹顶之下》忽然在中国环保局长的高声称赞中从中国网络上消失,才令日本不少议论相信是看到了《穹顶之下》台前幕后的真实污染。
东京神田外语大学教授興梠一郎说:“如果没有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甚至是国家某些领导人的旨意,根本不可能拍摄出那样的内容,所谓柴静自费制作、费用若干的说明也令人难以置信。”他认为,这个环保纪录片没触及中央政府,只是批评地方经管部门和加油站等与石油有关的业种,“说明中国政府内部,甚至中国某领导人支持制作这个纪录片,但纪录片受关注的程度大幅超过支持者预计,如不制止,就会导致社会不稳,乃至政权不稳,尤其是中国最求稳的两会期间,所以被删除。”
不过,興梠也承认《穹顶之下》本身讲出了中国污染的严峻事实,只不过结果是像许多中国发生的事实一样,因为某种政治意图被掩盖了。
背景意味深长
日本最近开始关注《穹顶之下》的还不限于主流传媒,《日经商业》网3月4日刊登作家福岛香织的长文,评论《穹顶之下》“污染数字与话题都已清晰,但政治‘霾’不晴朗”。分析说“这个纪录片无论从结构还是柴静因本人遭遇激发的热情,都引人入胜并引起强烈共鸣”,文章指出11项引起中国大气污染的经济发展现实原因,但说明“污染空气中存在着‘铜臭’”。作者认为柴静是在环保局的大力协助下,原意是追击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痛打的石油帮为中心的能源业贪腐“老虎”、陕西省官僚、河北省钢铁业,以迎合习近平改革国企的政策。
但文章也指出,“柴静批评的不仅是污染臭和铜臭,也批评政权臭,当中国网络上赞扬声高涨后,包括德国之声在内的一些内外传媒开始故意筛选批评纪录片的意见予以反击,令人觉得这个纪录片的背后意味深长。”
也是在中国被封后,日本YouTube上才出现了《穹顶之下》日语字幕版,到周一为止有接近2400个点击。有网民说:“中共政府不要人民生命、安全,也要东海一个小岛”,也有网民说:“这不是邻国的问题,是人类的问题”,还有网民说,“能报道出这样,中国人了不起,加油”。
▲美国之音(VOA)3月10日发表张欣评论文章:中国雾霾症结在于共产党中央没担当责任
编者按:这是美国托莱多大学亚洲研究所主任张欣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虽然中国大众饱受空气污染之苦已有几十年,但是柴静的《穹顶之下》给了人们一个空前未有的强烈视觉冲击。震撼之下,人们不禁要想,纪录片中举出了很多原因,那么中国雾霾迟迟不能解决的关键症结到底在哪里?
大量的网评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或者是官僚的腐败。因为对老百姓来说这些是抢眼的,也是特别令人愤恨的。不过,中国雾霾污染问题的症结并不在这里。要说垄断,那河北1400多家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排放,和垄断有什么关系?要说腐败,那大卡车司机去买劣质柴油,农民在田里燃烧秸秆,北京人去两里路远还要开车,和腐败也搭不上界。
经济学上对此有解释有答案的。空气是公共资源,污染是私人行为对社会产生的负效果。通俗地说,你呼吸的空气是自由流通的。但是其它人不管是私车主还是钢铁厂老板为了一私之利污染大气,对你作为空气消费者产生了伤害。你作为个人不可能自己去限制他们或向他们征讨补偿。你住在北京二环路上呼吸毒气你不知道谁给你健康加了伤害。作为非专业人士,你甚至不知道你呼吸进去的毒素是什么,有多少,伤害程度有多少。因此,市场机制在这方面是失灵的。也就是,靠竞争,靠私有化,靠完善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雾霾污染。
市场失灵下,必须有一个代表大众利益的政府的有效干预各个方面才能解决雾霾污染。《穹顶之下》陈述了雾霾污染牵涉到层层面面,个人、企业、行政、立法、司法、等等。在民主体制下,媒体会发言,民众和公共团体就会去和议员反应,到法院起诉,去街头抗议。政府会对这层层面面立法执法。如果还不行,反对党出来说让我来管。这就是为什么和中国发展程度相当的如印尼,南非,泰国,秘鲁等不会有如此持久严重的空气污染。
中国全国的雾霾污染,则是中国的“政府失灵”,即政府该做的没做好。中国真正的政府,是共产党党委。党委中,权力集中在第一书记手里。而全国的事情,则权力在党中央。中国是个高度集权的国家,照理它有能力实施治理。问题在于,党集中了权力,可是过去并没有将治理雾霾作为它的首要任务,除了在APEC时期有关国家面子的时候之外。习近平书记2013年与河北省委开了四个半天的会。新华社9月26日报道会议检查了各种工作上存在的问题。2500字的报道中没有一个字提到治理雾霾污染。可见,即使在作为雾霾产出和输出大省河北省,治理雾霾没有被列为从中央到地方党委的工作重点。这就是中国雾霾层层面面长期不得解决的症结所在。《穹顶之下》没有直接点出,但是观众稍加思考,就会得出这个结论。
中国目前的体制权力集中在习近平主席身上。如习主席能成立一个治理雾霾小组,和其它9个小组一样,亲任组长。然后每天花一个小时去检查和督促,我想会有效果。当然,如果要治本,还需要推动政治改革,建立一个公众利益能自由表达和体现的体制。
▲美国之音(VOA)3月11日报道:华邮:封杀《穹顶之下》手段拙劣
华盛顿—《华盛顿邮报》对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发布不久后即遭封杀表示关注。这份美国主要报纸星期二(3月10日)发表社论说,封杀《穹顶之下》是专制政权通常采用的拙劣手段,这种方式并不能阻止人们对雾霾等污染问题继续刨根问底。
中国调查记者柴静独立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2月28日在中国各主流视频网站上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但仅仅一周之后,该片在这些网站上已难觅踪影。中国当局下令各新闻媒体和网站撤下这部纪录片,并不再对这部片子做任何报道。
《华盛顿邮报》在星期二刊登的一篇社论中说,《穹顶之下》发布后遭封杀表明的是利益集团间的斗争。社论说:“很明显,如果没有官方的某种默许或直接支持,这部纪录片是不可能出现的”。
这篇社论说,在专制国家,一家报纸或一名制片人可以暴露一些问题,但他们不能跨越一定的界线,去挑战制度本身。《穹顶之下》本身并没有触及中国的政治制度,引起的是一些特殊利益集团的不满,比如污染企业。
不过,《华邮》的社论表示,“观众的热情或许会带他们走到影片制作人不敢涉足的地方”,而这是中国的党国统治所害怕和担心的。
社论接着说道,封杀这部纪录片是个“笨拙的”做法,也是专制国家的典型做法。《穹顶之下》消失了,“但生活在穹顶之下的人们不会很快忘记他们看过的片子,也不会很快忘记他们每天都会看见和呼吸的东西。”
▲自由亚洲电台(RFA)3月11日发表未普评论文章:穹顶之上主宰穹顶之下
年年岁岁走过场的两会,本来就无人关心。今年,两会又碰到柴静制作的《穹顶之下》,网上两天之内点击率过亿,使这套电视片由公共热点上升为公共事件。中宣部紧急禁止讨论《穹顶之下》,接著奉旨出动的五毛和“自干五”成群结队上网刷屏,搬出阴谋论来声讨柴静,指她背后有“政治团体”撑腰,目的是干扰破坏中国发展。
五毛们的逻辑真是令人瞠目结舌,专制“狼奶”居然豢养出这样的奴才家丁,哪怕威胁到生存权的滔天人祸,都如此好歹不分,把公共灾难说成是辉煌壮丽的“中国梦”。这使人想起汶川大地震时,罹难者家属维权,无耻文人余秋雨就“劝告”灾民“不要破坏动人气氛”,因为官方舆论导向把这场浩大灾难引入歌颂“党疼国爱”的宣传套路,于是,遍野哀鸿的惨烈景象,就变成了所谓的“动人气氛”。同样,中国暗无天日的雾霾,也可以被描绘成一幅国家强大崛起的壮美画卷,对这种断子绝孙式发展模式的任何质疑,都被戴上“抹黑中国”的帽子。
应该说,《穹顶之下》并非一部无可挑剔的纪实片,柴静不是科学界专业人士,但她已经尽可能容纳了多个学科多个行业的专业意见。如果说中国环保部属于权威的专业意见,那么请别忘记,几年前,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国务院新闻办记者会上,要求美国使领馆停止发布驻在地的空气监测报告,理由有两点:其一,这种发布违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干涉中国内政;其二,美国驻华使领馆的监测,只是基于一点的观测,不全面、不准确。
当时,美国《华尔街日报》就此发表评论,把中方的强烈反应称为“中国的PM2.5战争”,警告“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繁荣的最大危险”。这当然又被北京官方定性为不怀好意的妖魔化。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要求美国使领馆“尊重中国的法律法规,停止不负责任的行为”;又声称,外国驻华使馆不具备环境监测的专业能力,也不具备发布监测数据的法定资格。
按这种推理,柴静就更不具备批评空气质量的专业能力和资格了。现在听到对柴静的指责,都似曾相识。如果说《穹顶之下》分析中国雾霾灾害是不全面、不准确,难道当时环保部吴副部长的说法是全面的、准确的?何况柴静的电视片完全没有提到中国人认识雾霾灾害的一个重要触发点,就是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给中国引入了PM2.5的测定标准,因为过去中方标准是PM10,所以,每逢美国使馆公布空气重度污染数据,北京环保局都只测出“轻微污染”,而PM2.5标准,却被标榜“情为民所系”,而且鼓吹“科学发展观”的胡温政府所拒绝。
奇怪的是,习近平的“不许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的指示,在全国雷厉风行,到处“拔钉子”,但习近平的“APEC蓝能够保持下去”的圣旨,就执行不了。其实,说穿了就是一句话:是穹顶之上主宰著穹顶之下。穹顶之下,不能自己作主。
当然,习近平自己也不会觉得呼吸著重度雾霾有多美妙,但从邓小平开始,中国治国方针,已从“政治挂帅”彻底转化为“经济挂帅”,或者成为“GDP挂帅”。全面治理雾霾,必然拖累经济发展,导致失业率大增,社会因此就会动荡。
更重要的是,柴静的《穹顶之下》如引发了公民的自主意识,甚至公民运动,对防公民如防川的当局来说,更是社会稳定之大忌。所以,即便有支持环保的政府官员支持《穹顶之下》,当局也会毫不留情的封杀。在穹顶之上主宰一切的就是共产党,政权的安全运转重于一切。如果政权不稳了,清洁空气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