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8-05-08]
图为冉云飞先生在《亚洲周刊》演讲中展示成都民间所出之《五八劫》一书。
武宜三 摄
这个五月并不平静,奥运火炬的传递还在继续,5月4日在成都这个以休闲闻名的城市出现了以抵制大型化工项目为目的的大规模集体散步。5月7日,记者专访了著名学者冉云飞先生,冉先生从5.4成都散步引申开来就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与言论自由等作了精彩论述。
《参与》记者:您怎么评价5.4成都散步?
冉云飞:我当时在香港开会,所以没能参加,但是我有很多朋友都参加了。据他们讲,散步持续了两到三个小时,人数不止两百多人,累计人数达到了近千人。公众没有统一的标语、口号,完全是自发的行为,政府出动了大量警察维持秩序并劝说人们离开,当天下午五点左右人群逐渐散去。应该说整个散步十分平和、温和,警察也比较克制,现场的气氛并不十分紧张。我认为这次集体散步的意义在于积极声张了公民应享有的权利,我们都知道游行示威的权利是受《宪法》保护的,另外这些大型化工项目的论证过程并不公开,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质正义,老百姓只有采取这样的方式才能表达出他们的意见,从而对大型化工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让政府知道民众有反对的权利,做事时有所忌惮,减少恶劣影响。
《参与》记者:有人认为5.4成都散步是继厦门抗议PX项目、上海抗议磁悬浮项目之后第三次”理性的民意表达”,也有人认为大部分公众对原由知之不多,主要是跟风盲从,并不十分理性,您怎么看这些观点?
冉云飞:跟风盲从肯定是有的,但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主要是民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保障,获取的信息相当有限。追究这个原因不能完全追究民众,应该追究国家的法律制度和政府的愚民政策。所以要批评政府,如果这个化工项目没有问题,为什么论证过程不能公开?昨天成都石化基地管委会、环保局、公安局的领导和有关专家一行七人向我解释了这些化工项目的可行性,他们说项目符合国家环评标准。但我认为中国目前没有独立的第三方可以做这种环评,都是利益相关方在做这个事情,无法保证结果的正当性,另外环保资金的使用也需要公众的监督。我认为这个举动可以说是一种政府公关,是官方与民间沟通上的进步,我也建议政府将此事尽量公开,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一方面允许反对意见出现在传统媒体上,另一方面在官方网站上允许公众和专家辩论。同时,我会将专家的解释通过博客转告给公众,由公众自己进行判断,我要保持客观、公正,继续质疑下去,因为我认为这些化工项目的安全性和长期影响还未得到足够重视。
《参与》记者:这次5.4成都散步与成都的民间土壤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冉云飞:成都是一个非常悠闲、讲究吃喝玩乐的城市,但也是一个非常多元、有很大包容性的城市。成都有很好的自由主义的土壤和议政的传统,所以成都的民众可能平时看起来不在意,但在这种危及家园的时刻就会站出来发出声音。应该说,5.4成都散步与成都的民间土壤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成都的民间报刊、民间活动长期以来一直在做,由于持之以恒,其影响力、渗透力必定会有所增长,比如“六四”天网,这种具体事件上的维权与言论意义上的维权是互相需要和互相支撑的。而且成都的自由主义者身上有一种 “祛魅”的传统,不低估也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作用的大小在未来自有评判,而当下做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就是做社会的“义工”,因为信息被当局如此地“管、卡、压”,老百姓获得的信息严重不对称,我每天写博就是要提供另外的声音,增强老百姓的判断力,是非判断的权力理应操于民众之手。
《参与》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民间土壤有利于公民社会的成长?
冉云飞:公民社会的成长不能依靠少数精英,它最需要的民间土壤就是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超越权力、种族、职业、国别和教育程度的,离开言论自由,其他自由都是镜中月、水中花,因此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争取言论自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中国有些知识分子成王败寇、急功近利的思想很严重,以至于丧失道德底线,这对自己和社会都会造成伤害,实际上言论自由的空间是经过努力一点一滴扩大的,绝非一蹴而就。因此,对于现状我会愤怒但不悲观,我相信民主自由必定在中国实现。此外,我也一直认为,政府不是拿来供着的,而是拿来批评的,公众应该不断争取和维护言论自由,我发现香港的公众对言论自由的敏感度不高,可能与他们一直享有较充分的言论自由有关,所以我说“香港正在沦陷”,这正是“温水煮蛙”效应导致的。针对愤青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我想说言论自由同样包括说错话的自由,而且人人享有言论自由的豁免权,真正的言论自由来源于言论市场上的竞争,而非权力使然。 _(博讯记者:杨逸) (博讯 bo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