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汇》在五四运动98周年那一天,不是重温先贤提倡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而是刊登中联办主任张晓明一篇讨论特区政改的文章,叫港人对此「普选」方案要有「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这个用辞是胡锦涛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他当时谈的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叫民众要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正确的。 期后我发觉学术界马上跟风,在国家科研项目上罗列了一大堆与「三个自信」相关的研究题目供学者申请。 「经费不要白不要!」,大陆学者如是说。 愿意用古往今来的理论去背书国家政策的读书人大有人在,我只是觉得这些做法有点意「夜行人吹哨子」– 如果制度真正优越,溢美之辞应该飘然而至,何需克意经营?

现在张晓明说这个政改方案「合宪、民主、正当、稳健」。 他认为世上没有普选的国际标准。 相反,他叫港人相信这个具有「香港特色的普选」必将「为世界政治制度乃至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新贡献」! 既是如此石破天惊的创举,他规劝建制人士面对攻击时,要「理直气壮」。 讲完!

读他6000字冗长的文章,半睡半醒间,我推拷他是要催眠他人,或是要自我催眠? 催眠不单是令人睡觉,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它有助舒缓忧郁、重建信心、治疗创伤等作用。 大多数的催眠法都是要使被催眠者完全放松,然后再用「暗示的方法」进行催眠。 其中一种方法是「语言暗示」,譬如在被催眠者耳边轻声说:「你在一个非常宁静的森林内。 」被催眠者愈信任催眠师,愈容易进行深度催眠,由眼皮胶黏、到疼痛丧失、出现幻觉都可以。

现在政府在地铁、巴士、电视、电台不断喃喃自语,暗示我们「2017,一定要得」。 张晓明加一把劲,想大家对政府这个催眠师有更大信心。 但研究催眠的学者发现,有两个重要因素决定对方是否会被你催眠。 第一,是批判性。 愈具比特质的人,愈难催眠。 但更重要的是「意愿」。 如果病人想被催眠,他便会放下批判思维,接受暗示,被引导至睡眠状态。

张晓明、林郑能否催眠市民? 那要看香港人的批判能力,也要看我们是否自甘投降。 幸好今天三间大学的民调显示赞成「袋住先」的市民已下降至44%,而反对的则上升至40%。 不断落区的「催眠师」看过这样的民调结果后不知怎样想? 这些「制度自信」和「一定要得」的语言暗示,究竟是在催眠他人还是在自我催眠?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