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导报》顾列铭/日本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然而,每次地震过后,日本民众在灾难面前,能够镇静救灾,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这是值得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的。
地震频发多灾难
日本列岛的附近有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北美板块、欧亚大陆板块。列岛正好位于这世界四大板块的活动地带。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向北美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下面俯冲挤压,形成由五大岛弧(弧形状列岛)和5大深深的海沟构成的日本地形,并导致日本成为世界上地震和火山多发的国家。
日本历史上自有记载至今,损失严重的6.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约20多次。其中,最大规模的地震是1707年发生的约8.4级的宝永地震,600公里的范围内都感到摇晃。死亡人数至少6万以上,房屋倒塌6万户以上。而在日本历史上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则是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的关东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日本首都所在地东京,由于人口密集和木结构房屋集中以及地震引起的火灾等原因,死亡和去向不明人口达142807人,受灾人口340万人,烧毁房屋44万7千户,经济损失相当于现在的55~100亿日圆,引起社会恐怖和不安。
下力气抗震救灾
防震减灾“预是基础、防是重点、救是关键”。应该承认,日本目前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说,日本灾害救援队按国际救援队标准建设,主要包括:SAR(search and rescue搜索与救援)队;专业救助队;医疗队;生活自给充足的管理队;高效的联络队;按国际救援培训指导教材进行培训的教育队。该队按照规定配备有一百余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运输与通讯车辆,船只和小型直升机,各类起重、挖掘和装卸工具,搜救仪器,个人全套用具,生活补给储存设备,发电设备等。
日本政府在1978年就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日本科学家在部份海域水下2000米安装了监测系统,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日本政府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该系统储存了大量4级以上地震数据,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计算出受灾规模,指导当局有针对性地迅速展开救援措施。
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日本政府一直研究如何提高公路、铁路、公园、学校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性与安全性,因为发生地震灾害后,这些基础设施对于救灾至关重要。
比如在城市规划建设之时,日本十分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抗震性和安全性是日本建设公路、铁路和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在日本城市有许多政府指定的避难“缓冲地带”,不少城中绿地和街心公园的入口都插着“地震避难所”的牌子。
日本政府的《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规定,如果测得大地震即将发生,首相将在预测地震日期前两到三天发表《警戒宣言》,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地震发生后,日本首相担任总指挥,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在第一时间进行联动。所有电力、煤气、供水、电信公司也都有义务帮助灾民恢复生活。
与传染病、灾害天气以及恐怖袭击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相比,地震所导致的灾害复杂程度高,各部门协调的要求也更大,如何指挥协调地震、救援、医疗、军队、通讯、气象、后勤等部门抢险救灾,日本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错。
另外,日本致力于建立透明化的抢险救灾体系。
日本全国各地有好几处专门的地震监测中心,地震一发生,监测中心就立即将震级、震源、震中等基本情况传递给国家有关部门。在地震发生1分钟内,电视台将地震的大致信息迅速告知全国。日本社会的信息化已非常充分和透明。地震发生后,所有市民从电视、报纸以及各个机构的信息渠道中所获得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电视和报纸记者在现场连续报导,形成了不间断的信息流。而且这些报导非常中性,并不使人感到紧张和恐惧。
此外,日本目前已建立了一套电脑化的地震报警系统,能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这是很关键的,因为煤气管道的破裂会引起爆炸和火灾,神户地震的实际情况表明,因煤气、水、电遭破坏而受灾的人数大大超过在地震中死伤的人数。
此外,完善的中央或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库会对救灾起到积极作用。在日本,根据国家的《灾害救助法》第37条,东京都必须每年按照在本年度的前三年的地方普通税收额的平均值的千分之五作为灾害救助基金进行累积。
不断改进与提高
日本在发生地震时能够采取有条不紊的应对措施,与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改善有关。
曾经,日本自己认为万无一失的防灾体制,在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大地震中出现了缺陷。该地震死亡及去向不明者全部达6433名,倒塌房屋104900户。根据神户市的统计,该市死亡人数4571人,受伤人数达14678人。经济损失达6兆 9000多亿日圆,当地特色经济的制鞋业和清酒酿酒业分别减少85%和 50%,三分之一的商业街道被摧毁。
这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受损于自然灾害最多的一次,给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和损失。
阪神大地震的教训是,虽然防震抗灾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地震使电话系统市政系统等瘫痪,表明了现代文明社会的脆弱性;信息不畅通,导致政府对地震的先期处置滞后,大城市地区地震的危机管理能力不够。
吸取阪神大地震的教训后,日本在应急救援和安置工作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而且在经过多次灾害的教训,特别是一个成熟的进入老龄化的社会,日本深刻地认为,要防止地震等灾害的发生和减少灾害损失,必须建设一个抗御灾害能力强的社会和社区,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
阪神大地震后,日本各级政府特别加强防灾市民组织的建设。而在防灾市民的指导下,市民根据“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的观点,在家里作为个人和家庭要求采取措施应对地震。
现在,日本每年有法定的“防灾日”,此日全国上下都会动员市民参与大规模的地震防灾演练,让市民懂得如果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也提醒市民居安思危。
2003年5月26日,日本宫城县东部的里氏7级地震,造成104人受伤,地震还造成东北、秋田、山形三条新干线铁路和部份地方铁路停运,近10万人受阻。东北地区的6条高速公路中断,东北电力公司的一台核电站机组也自动停机。但到27日仅一天时间,除部份新干线铁路继续抢修外,大部份交通、供电、供水都已恢复,震区生活也已基本恢复正常。
日本还推广美国抗震的经验,在高层建筑物的基础中采用“地基地震隔绝”技术,在建筑物的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