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转型的现状与前瞻”征文


痛感中国多年来民间力量生态恶化,自残自虐互殴互掐情况严重,导致有限的力量不断分化瓦解,使民间原本匮乏的资源难以聚合,以致至今中国民间仍无法结成有效的反抗极权统治促进社会向文明转型的有效力量。出现如此令人痛心现象,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没有形成一些共同遵行的处事规则,显然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在后极权社会镇压依旧严酷,言论仍被禁忌,民间交流仍遭千万牢笼之时,民间根本不具备形成组织约束机制的可能,而在没有组织化的民间,也就不可能形成组织规则的约束力,这时民间行事就需要的是一种自觉与自律精神,通过达成共识,遵行一些基本的原则,来起到协同共进的目的。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主权在民与人权至上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而宪政民主则是一切文明制度必经的历程,是至今人类摸索到的对主权与人权落实的最好保障。中国社会终将步入宪政民主时代,这是不以任何个体与集团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国内稍有常识者也不会提出异议。所以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问题已经不是个需要争议的问题,记得一位德昭才高的老前辈曾经说过:“中国今日的问题不是个理论问题!”,那么就应该是个实践的问题。纵观人类历史,理论得以落实的实践问题的核心是个力量的问题,如何有效结成中国民间落实普世价值的力量?显然是中国今日社会的根本问题。面对历史对中国民间力量集结的急迫要求,与中国民间力量现存的忧心状况,探讨做什么与怎么做的原则性问题,仍然是个没有过时的话题。

一、明确时代主题

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是个回归常识的时代,普世的价值在本土落地生根,显然比挖掘什么高深理论更重要与更根本,因为这是使中华民族融入人类主流文明的正道。围绕这个核心的问题,我们时代的主题应该就是广泛凝聚力量,稳步推进转型。

那么这种力量的凝聚与转型的累积究竟怎么变现呢?对此中国著名宪政学家张祖桦先生在《政治改革与制度创新――中国大陆的宪政民主道路》一书中有过精辟的阐述。在书中,张祖桦先生将这个时代的主题集中概括为“新三民主张”――“培育公民社会,启蒙公民意识,积累民主实践”,即:“培育公民社会。宪政民主需要公民社会的支撑,犹如盖大厦需要一个结实的地基。故首先要重视培育公民社会,这里面要特别注重的是发展私有和民营经济,保护私有财产权利;壮大中产阶级;发展社会中间组织,逐步完成社会的组织化过程;启蒙公民意识。公民社会的主体是公民而非臣民,公民就得有现代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民主的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宪政意识、纳税人意识等。这些意识的树立要靠启蒙;积累民主实践。民主意识的增强、民主资源的涵养、民主运动的推进、民主制度的创建均有赖于实践的累积。荀子《劝学》篇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训‘行胜于言’。”

张祖桦先生的“新三民主张”切中时代的脉搏,是医治当下中国症结的良药,指明了当代中国民间力量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中国民间力量应该立足于此,在启蒙民聟,凝聚民力,积累民主上下功夫。只要民间将力量集中到这些方面,许多争执可能就会消失。
 
二、坚守民间立场

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制度必须有一个健康文明的民间作为保障,就此而言,那种“有怎样的国民就有怎样的政府”的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一个成熟而健康的公民社会是扼制强权肆虐的有效屏障。而公民的成长就有赖一批权利意思相对觉醒较早的学人的努力促成,也就是前面张祖桦先生所言的启蒙公民意识与培育公民社会。要承担起促成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重任,民间觉醒的力量就必须要有立足民间的立场。

民间力量坚守民间立场原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事实上中国今天却并不完全如此,许多身处民间的人士却忧心着朝庭的大事,整日所思所想是为达官分忧,替权贵解难。看看那些精英味十足的上折子式的文章,以及近来对民粹主义的恐慌,都有意无意地流露着一种对民间维权运动兴起恐惧的朝庭情结。如何真正坚守民间立场?我认为起码要做到如下几方面:

其一,目光注视民间,向民间说话。将公民意识传播于民间大众,让现代公民观念在广大民众中生根。这种传输公民理念,启发公民权利意识,培植公民独立人格,呼唤公民尊严生活的工作,在一个深受几千年专制禁锢的国度,是需要长期艰苦而细致的努力的。

其二,身心投注民间,为民间说话。民间个体公民权利的捍卫是促成社会进步的阶梯,发现民间权利争取的关键点,如近年强拆而引出的钉子户等,努力为民间权利维护而代言。争取民间权利空间,就是约束官权肆虐空间,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空间。在权利维护上没有高低与贵贱的差别,一切公民的正当权利都是一样的宝贵而神圣。就此而言,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权与平民百姓的钱粮权都一样的重要。

其三,积极参与引导民间力量健康成长。近年来中国民间草根自发抗争力量日益高涨,但是由于文化意识方面的局限,这种力量常常表现为爆发性短期起伏而难成持续积累性发展的特点。如何让这些自发的力量成长为社会变革持续健康的促进力,这显然需要一大批掌握文化知识与现代民主运动技术的人员去引导参与,以便将这些自发的抗争力量提升为自觉的社会变革的建设力量。

坚守民间立场也要弱化精英思维,将公民社会生长之根深扎普通民众中,要知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层力量在广大民众,没有民众的起来抗争与推动,中国开启不了真正变革的阀门。而一旦一批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将身心投入民众中,那些相互间的是非争吵,以及互相的谩骂也应该会相应减少的。

三、谨遵个体取向

任何做事都首先涉及个体参与者行为取向的原则,近年来中国兴起的维权运动在每个具体的事件中都打上了参与者个体行为取向的烙印。作为投入中国维权运动而催生民间力量成长的个体,应该秉持怎样的行事规则,才能更好地成事?这个问题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由此引出的分歧一度让许多人迷茫,以致在中国近年还常常出现受难者反遭责骂的现象,可以肯定这种民间行事原则分歧曾经困扰过民间力量的成长,并且将来也还会影响民间力量的发展。直面这种分歧,认真探讨一些基本的共识,无疑对今后的民间维权运动是有帮助的。

对于民间个体行事应该把持的一些基本原则,广东维权人士唐荆陵先生在几次斯盖普的群聊中,将自己近年投身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一的赎回选票运动的经验总结为如下几方面,我认为值得同仁们探讨、参考。

1、全面掌握文件的精神内涵和实质,宁愿花三个月学习资料和相关理论,也不要违背非暴力的原则。这是首要的。对原则的把握很大程度上也和你学习的程度关联。这些文件并不是理论性的而全部是实践性的。

2、掌握好节奏,不要倒下。遇到困难和压迫,不要盲目硬上,有张有驰。做事要合乎法律,尤其要合乎法的精神。把自己当作一个要在全国竞选的议员和参议员来看待,而不是烈士。

3、目标要明确,要有限,不要贪多。不要想太多,先扎根。你没根,人家不理你。你没根,百姓不理你。先做好一件事。其实,单单自己发表个声明是容易的。难的是去广泛联系和说服选民。但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工作做好,我们也就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这就是出去做事的意义所在。

4、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自由有联系也有区别,先启动心灵的自由,就有了根,再扩大根的面。不合作启动了心灵的自由,也开启了生活的自由。要在自由中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有自由。

5、实践中的政教分离。不管什么信仰,大家记住一点,他都是我们需要去争取的选民。信仰的问题,大家不必争论,也不要评价。做选举工作,这是个基本原则。你我任何人都不是上帝,没有资格评价抽象意义上的信仰。中国必定是多信仰的国家,我们千万不要用自己的信仰去评价别人的信仰。对选民要一个人一个人具体地看待,不要乱评价信仰。你是要赢得选民,而不是要还没出门就先伤害了几千万选民。

6、个人的力量是强大的。很多人都错误地觉得自己弱,就不敢做任何事了。这就是失败之源。还没战斗就先失败了。

7、我觉得国人不是没有胆量,而是被错误的荣誉感占据了头脑。我们肯为了不定的钱财冒很多险,放下很多思虑,但不肯为自由和尊严而战。国人生活在最让人难堪的法律之下,动则得咎。但他们可以犯1000条法,只是为了钱财、为了生物上的延续。但不肯为了自由和尊严而付出哪怕很小的代价。

你看看我们的超生游击队、非法的营业和生意、贪污受贿行贿、盗窃抢劫等等如此猖獗就可以明白我说的道理。

回想起春秋战国时代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们,我常常扼腕。曾经有过这样勇敢、自信、自尊的祖先的人们,难道就这样永远地失去自己的自由吗?——唐荆陵2008年3月20日

8、当下有不少人鼓吹所谓“暴力革命”,我不愿意一般性地争论其合理性,也不去猜测人们这么说的动机。但我恐怕这么做只是在给军阀专制或者军政统治开辟政治道路。

首先,一个这么积极鼓吹的人自己可曾这么做?他又能做多少?

其次,再来看观察中国的政治现实,我们发现,即使反对专制或维护权利的人们是铁了心要坚持和平斗争(我不敢轻易使用非暴力抗争这个词语,以免滥用了他),恐怕专制者也会派人伪装成你们的人去打、去杀、去抢、去烧,到了这时候,他们就可以“正义凛然”地镇压你们这些“暴徒”了。

尊敬的公民们,多想想吧!

本来,却有一条正直和勇敢的道路就在我们眼前,那就是非暴力不合作的道路。中外的历史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并将继续见证这条道路。——唐荆陵2008年3月24

9、去到需要我的地方,做我应该做的事—-将自由的福音告诉人们。会有人欢迎我、帮助我、批评我,也会有人讨厌我、憎恶我、厌烦我、攻击我。都不要紧。我做了,这就够了。——唐荆陵2008年3月26

唐荆陵先生根据自己投身于维权运动多年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个体行事取向原则,对于中国今日民间参与维权个体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这些原则规范了一个人立身处事的进退尺度,为个体自律划出了界线,对于今日中国维权运动与民间力量成长都有帮助。

四、慎行群体结盟

任何社会的变革运动都不可能是几个人的运动,在中国今日面临几千年专制向民主转型的大变局时期,没有广泛民间力量的成长、参与、推动,变革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广泛动员、凝聚民间力量,落实张祖桦先生的“新三民主张”是这个时代绕越不了的课题。如何凝聚力量?其中就面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协作问题。在一个没有结社环境的社会下,如何协调共处,共同促成一些事情的成功?合作与结盟的一些原则就难以回避的摆在面前。

对于在后极权社会人们如何结盟协作?王德邦在《浅议中国结盟运动——由启蒙、结盟与结社的历史发展看今天》一文中有过阐述,其中将结盟的一些原则归结如下,可供大家参考探讨:

其一,平等、独立原则。结盟各方具有平等身份,不丧失自己的独立性。结盟体中虽然因为协调需要而常会推举出一个召集方(或人),但平等不会因此而破坏。一旦平等不在,结盟就可能面临变样。平等当然以加盟各方保持独立性为前提,因为有独立性的存在,结盟各方的协调才具有民主的基础。
   
其二,互利、互助原则。结盟各方肯定奔着某种利益的需要才走到一起,只是这种益利不能仅仅限于理解为物质的利益,而应该也包括精神理想的诉求,为了实现某种理想,如社会公平、正义等,共同追求的人为某个事而结成联盟,也是常有的事,并且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社会巨大转型时期的到来,这种诉求结合的团体会越来越多。结盟中各成员互相帮助、协调工作,是题中应有之意。
   
 其三,集优补短原则。结盟各方之所以会走到一块,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其他方有着己方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过结合使各自的资源优势得到组合,从而加大了解决某问题的力量,从而为实现结盟各方共同目标提供了强大支持,增加了成功解决问题的概率与速度。
   
 其四,求同存异原则。结盟的松散性与独立性使结盟各方能很好地保持自己的本色,不至于在结盟中丧失自己的特色,对于一个事情的处理虽然有结盟的一致协调,但并不意味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这种各结盟方可以在“同”上协作努力,在“异”上自由发展,形成既有结盟大势,又有独立分支的多向奋斗局面。
   
 其五、互尊、互应原则。结盟各方要互相尊重彼此的不同,同时结盟体与结盟体之间也要形成一种互相的尊重,信守“我不同意你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底线,在结盟中坚守“我不同意你的做法,但我誓死捍卫你尝试的权利”,在结盟中对彼此作出的努力,探索的路径,给予一种尊重,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呼应,而绝不可互相排斥与贬责。
   
其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随着社会发展,以各种纽带结成的联盟日益增多,中国社会一个自发的百花齐放的结盟时代已经徐徐到来,这种时候的百家争鸣可能在所难免,但是争鸣不是谩骂,尤其各结盟体在看到眼前目标时,更应该看到长远的诉求,结盟解决眼前面临的问题时,应该看到社会根本的问题。在这种争奇斗艳的时节,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一展风采,如果说你不同意别人的作法,那么你不要沉湎于指责与挑剔中,你自己可以起来干一场,如果说别人表演得不好,那你就自己登台。我认为今天中国社会已经提供了一种群雄并起,各领风骚的机遇,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岁月。他家不行,那你就自家行,你不为人喝彩,那你有能力好好表演得让人为你喝彩,而千万不要自己认为别人花开的不好,自己又不开花,整日以斥骂他人为自己的事业,这显然有背于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精神的。
   
其七,善意提醒与沉默退出原则。对于结盟中面临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当出现问题时,在有民主协商机制情况下,通过文明世界积累的民主规则来解决,而由于极权统治下这种协商解决的路径往往不畅,这时通过已有的平台,做些善意的提醒是必要的,但在提醒不能解决问题时,退出结盟当然是一种权利。这时候人一定要警惕自己的血性,不要生出我离开了,那就毁坏结盟的妄念。这是哈维尔一再提醒的“建设你们自己,不要毁坏委员会。”所以善意提醒是责任,沉默退出是权利,但也是底线,除此不要再有超越,这就是爱护结盟。

对于结盟原则显然直接关系到民间力量凝聚的问题,民间许多争执事实上都是由于没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而导致最后无底线式的分裂,这当然是亲痛仇快的事。要避免这种两败俱伤局面,进而达成共赢互进局面,一些基本的协作原则实在应该成为共识并自觉遵守。

以上从中国民间力量当下做事的主题,到应该秉持的立场,再到个体行事的取向,最后到群体协作的原则,集中了相关人士的一些见解与智识,意在引起致力于中国民主转型努力人士的关注与思考,为今后中国民间力量健康成长提供些参照。

中国社会变革任重而道远!在背负着沉重的专制文化,面对着顽固的人性罪恶下,参与社会变革运动的每个人都应该有高度的自我警惕,明白自己也是喝着狼奶长大的,自己身上也带着自己反对者的血液。所以我们除了要时刻提醒自己宽容,力戒自己“打横拳”外,我们也需要建立一个能约束人性罪恶的制度。而在走向制度建设的路上,我们需要一种对规则共识的遵守,需要一种自我约束的自觉。如果没有这种对规则自觉的认同与遵守,民间力量是无法健康成长起来,也更无法担当促进社会转型的重任的。


2008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