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在中国大陆引起了“谁是抗战中流砥柱”之争。这或许是大陆官方未曾预料到的。
说共产党是中流砥柱的一方,举出了平型关、阳明堡、百团等例子。支持国民党是中流砥柱的,则举出22场会战。数字化描述方面,国民革命军消灭日军40万人左右,分歧不大;共军消灭日军人数,则从851人至150万人,跳跃感比较强。民间争论得很激烈,大陆官方则基本沉默,只有几个人在官媒写文章,对中流砥柱进行空洞的解释。虽然“抗战中流砥柱”一词是官方率先提出,但是,官方显然没有做好充足的理论和数据准备。国共两党,谁是中流砥柱,貌似很清楚。但是,还要面对另外一个问题:抗战中流砥柱,肯定是只能在国共两党中二选一吗?很多年前就有一则谜语:“抗日战争——打4个历史人物”,谜底是共工、蒋干、苏武、屈原。这个谜语看上去很精妙,其实与历史符合吗?先说苏武。苏联出兵日本,的确导致大批关东军伤亡、被俘。但苏联绝对不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让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是雅尔塔协定对中国的出卖,当时美英为了减轻自己军队的伤亡,才允许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后来形势发生变化,苏军选择的作战时机,是日本已经决定投降时,而在此前,苏联日本是签订了结盟协议的。共工和蒋干,有关论述已经很多了。此二者在抗战中的表现,是非常清晰的,不再赘述。屈原。这个说法好像美国的贡献只是扔了两个原子弹。原子弹是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决定因素,却不是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国内部的意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军队不可能战胜日本军队。这个判断是客观的。于是才有了汪精卫“跳火坑救国”。而蒋介石则采取了更有领袖气质、更有忍耐力的策略:苦撑待变。这4个字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核心策略,后来被蒋百里、白崇禧、陈诚等人具体阐述为“持久战”。苦撑待变,手段是苦撑,目的是待变,即在国内坚持抵抗,待美英对日开战,再赢取最后的胜利。蒋介石认为,英国、苏联都不可期待,“惟美为民主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侠义之感”,进而有可能帮助中国。事实证明,书生汪精卫错了,政治家蒋介石对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于宣布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珍珠港事件后,汪精卫知道自己错了,蒋介石知道自己的国家要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了。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在中国的日军士兵几乎都不敢相信:我们一直在胜利,为什么突然就宣布投降了?这些士兵接受不到国际信息,他们不知道,美国的参战改变了一切。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毫无疑问是自取灭亡。当希特勒得知日军偷袭珍珠港时,气得发疯。为什么日本人会这么愚蠢?其实不是愚蠢,是别无他法,只能冒死一搏。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宣布对日本实施财产冻结和石油禁运,这等于掐住日本的战争经济命脉。日本不对美国宣战,只能是等死;冒死袭击美国,有万分之一胜利的希望。美国对中国抗战的贡献,主要有几个方面:1,对日本实施财产冻结和石油禁运。2,给中华民国巨额援助。美国在1938年12月给予了中国第一笔援助,即“桐油贷款”,此后,更大的援助是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从开战到1945年,美国共提供给中国近40个师的武器。另外还援助了大批军用、民用物资。没有这些援助,中国的抗战是支撑不下去的。3,美国在太平洋战场消灭了大量日军。大陆的教科书悄悄灌输这样一个概念:二战中日本的主要战场就是中国,有意淡化太平洋战争的概念。我们来对比日军在两个战场的伤亡:日军在在中国死亡44万,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消灭138万人。并且,日本引以为荣的25艘航母(另一说是29艘),基本是被美军消灭的。美军为此在太平洋战场付出了死亡12万人的代价。此外,美国的参战,是对中华民国最大的鼓舞,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则打消了日本有尊严投降的最后一点幻想。可以说,美军是二战中对日本(以及德国)作战的中流砥柱,即便在中国战场,美国也是中流砥柱。那么,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没有意义吗?也不是。在美国奉行孤立主义的时候,中国军队单独对抗强大的日军,也是非常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中国没有像法国一样投降,中国的抵抗一直拖到了美国队日本实行石油禁运,从而为自己迎来转机,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转机。蒋介石明知中日必有一战,但他尽量忍耐、拖延,他是对的。如果中国在1930年代初期与日本全面开战,中国很可能面临元、清之后的第三次亡国。中国直到1941年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才跟着对日宣战;中国政府最大的功劳竟然是没有投降……这些听起来让人不舒服的信息,却是真实的。连斯大林都承认,如果没有美国援助,“那苏联就会战败”。何况比苏联弱很多的中国。无论事实有多么不堪,承认历史,总归是一种尊严。红口白牙,捏造历史,虚妄地欺骗自己,那才是没有尊严,是今天中国大陆政府所批判的“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