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乒乓世界冠军邓亚萍,被中国政法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引发舆论热议,有褒有贬。更有该校教授杨玉圣,微博公开表态此事违反程序,不愿与邓为伍,要“逃离这所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
人们质疑邓亚萍背后,其实是有很大的社会情绪宣泄。邓亚萍在国外生孩子、是否有外国绿卡其实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两件事。一是几年前邓就任人民日报副秘书长(厅级)时,曾公开表示该报60多年以来从不说假话。二是她负责开发人民网的即刻搜索,花光了纳税人几亿的经费,最终竹篮打水,宣告失败。人民日报是否说假话,从它作为中共第一大喉舌的性质就可判断。既是为政治服务,为了政治的需要,说什么也不奇怪。最明显的例子是大跃进时谎话连篇,鼓吹亩产万斤,不断放各种卫星,为民族灾难助纣为虐。至于败光了即刻搜索的钱,体制内的事很复杂,但她作为领导,肯定是有责任的。政法大学校方后来回应,聘请邓亚萍是根据该校体育教学部的申请,符合程序,聘请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乒乓球水平。许多人也支持,不说邓亚萍的乒乓水平,就说她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后留学英国,指导一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绰绰有馀。而且还是剑桥大学的土地经济学博士,有条件有资格在乒乓球之外指导大学生。很多人还称这只是个兼职,又不拿钱。有时间回来看看,没时间就是挂个虚名,何必当真。再说大学聘的名人多了,对名人是个荣誉,对学校的品牌、资源也有好处。但不管争论的是指导什么专业、专职还是兼职,都忽略了“教授”这个头衔意味着什么。全世界只有大学的老师才叫教授,作为一个“学术”头衔,它不仅是有一技之长的“术”,即某项技能、特长、才艺,更主要的还是要有“学”,能进行学理思考、理论研究,有论文或研究成果。光有术的叫师傅、教练或教头,不应该叫教授。邓亚萍虽然乒乓球打的极好,但退役以后没有证据表明她对乒乓球或体育的理论、训练有什么研究,后来更是转学其他专业。她虽然有博士学位,但毕业以后也没有从事学术研究,而是学而优则仕,转行做官。先是被任命为北京市共青团副书记,后来又到人民日报任职。术已远离,学又不做,就是一个有名气的官员。为了逢迎明星官员,大学不顾名节和学术标准,难怪舆论哗然。如果邓亚萍只是指导乒乓球,完全可以聘她做教练、指导、顾问,前面加个总也可以,就像清华大学聘请培养了众多跳水冠军的于芬为总教练一样。如果非要聘她为教授,不管是兼职,还是任何什么专业,要有论文和着作等学术成果,以及研究履历。这个和学历是两码事,就像许多官员也有博士学位,但并不做学术研究,而是作为升官的跳板。其实以邓亚萍的行政级别和社会影响,本人如真有兴趣,组织完全可以任命她为校长或书记。这样官学通吃,远比教授风光。